第一百四十六回吳佩孚派兵入四川熊克武馳軍襲大足

關燈
卻說楊森自兵敗退鄂,無日不想回川報仇,吳佩孚也很想聯絡他收服四川,完成他武力統一的一部分計劃,所以暗令長江上遊總司令王汝勤,竭力補助他的給養和軍械。

    楊森因此得補充軍實,休養士卒,如此數月,實力已經複原,便向吳佩孚獻計收川,自己願為前部。

    吳佩孚因川中局勢穩定,認為時機未至,一面令他待機而動,一面令人暗地運動劉成勳部下的健将鄧錫侯、陳國棟,和楊森聯絡,共倒劉成勳。

    鄧錫侯等當時雖不曾完全答應,然而也未免稍事敷衍,雙方時有信使往返,因而惹起了劉成勳的疑窦,因猜疑而成為嫌隙。

    到了十二年二月中,便因防地和軍饷問題,雙方竟至決裂起來。

    武人之反複無常,向來如此,而錯綜變化,無可究诘者,尤莫如四川之武人焉。

    鄧錫侯一面和陳國棟向成都猛攻,一面又電催吳佩孚派楊森迅速入川,解決時局。

    有前此之助劉成勳猛攻楊森,又有此時之催楊森入川以攻劉成勳,武人反複,固未嘗引為異事。

    吳佩孚認為時機已至,便立即電令楊森入川,攻擊川東的但懋辛軍,免得但軍去攻鄧、陳的後路。

    一面又令盧金山為援川軍總指揮,王汝勤為援川軍總司令,入川助楊攻劉。

     但懋辛原不經戰,如何當得起楊、盧的生力軍隊。

    幾次接觸,便由萬縣而退重慶。

    楊森克了萬縣,繼續向重慶進展,但懋辛不敢迎戰,隻是死守,盼望劉成勳打敗鄧錫侯後,分兵來救。

    不料劉成勳初時雖然勝利,到底因軍心不固,被鄧錫侯一個努力反攻,便節節敗退,困守成都。

    鄧錫侯等四面攻打,徹夜不絕,兩方槍炮并用,劈拍砰轟之聲,吓得城内百姓,個個膽戰心驚,哀求中立派軍隊劉文輝、陳洪範等出任調停。

    劉文輝為見好川民起見,當下派代表向兩方接洽,請劉成勳自動退出成都,鄧錫侯的軍隊也不曾追擊。

    倒是個兩全之法,成民大幸。

    但懋辛得了這消息,不禁大驚,又聞得敵軍新加入趙榮華一旅北軍,攻擊更猛,料道重慶不能再守,隻得放棄,退守泸州,一面派代表向楊森求和。

    楊森得了重慶,正待休息,所以也不追擊,因此四川各方面的戰事,忽然沉寂起來。

     也是川民災難未滿,忽然潛伏多時的熊克武,也在這時候出現起來。

    他聯絡了周西成、湯子模、顔德基等軍隊,開到泸州,助但懋辛反攻楊森。

    此時鄧錫侯已受同派軍隊的推戴,自任為川軍總司令,駐兵成都,想不到熊克武忽然來攻。

    鄧軍開出抗禦,雙方戰了一晝夜,卻被賴心輝從側面猛攻,因此支持不住,隻得把剛從劉成勳手裡奪得的成都,奉送給熊克武。

    驅劉氏而代之,尚不滿兩月,即已為人所驅,想來亦複何苦。

    川東方面,卻互有勝負,旅進旅退的不知道犧牲了多少平民。

    可為長太息。

    這時川軍的實力派,大可分為三派:第一派便是傾向南政府的熊克武派,占有成都、泸州等地,劉成勳,賴心輝、石青陽、周西成、湯子模、顔德基、但懋辛等,都是熊氏一派的。

    第二派是受吳佩孚嗾使的楊森派,如鄧錫侯、陳國棟、袁祖銘、趙榮華、盧金山、王汝勤以及在川北的劉存厚、田頌堯等,都是這一派的。

    第三派如劉湘、劉文輝、陳洪範等,雖則号稱中立,其實卻接近楊森,所以後來也竟加入楊森一派,和熊克武實行宣戰了。

     熊克武原屬老同盟會員,很信仰中山先生,所以在川中用兵的時候,就通款先生,先生便任他為四川讨賊軍總司令。

    那面楊森一派,便也公推劉湘為四川善後督辦,以為對抗之計。

    彼此戰争了幾個月,還沒有得到解決。

    在七月中旬的時候,楊森曾經吃過一個大敗仗,重慶被周西成圍困了好幾日,後來雖經擊退,人心已經十分不安,所以不能大舉進攻。

    至于熊克武一方面,有顔德基、湯子模、周西成各軍,在南川、涪陵、墊江一帶,和鄧錫侯相持,也不能長驅直進。

    楊森方面主持前敵的是袁祖銘,見屢攻不能得手,十分焦急,便改變方針,分三路進攻成都:以楊森和其他川軍任左翼,由叙州、嘉定進攻;自己所部的黔軍任右翼,分四路由安嶽、遂甯、鄰水、武勝取道金堂,向成都進攻;以北軍盧金山等任中路,在資州以下暫取守勢。

    又恐怕大軍進攻後,周西成再來抄攻後路,所以仍命鄧錫侯堅拒周西成等,不使東下。

    為謹慎起見,更令趙榮華守重慶後路,以防意外。

    戰略也可謂精密得巨細無遺了,然而終于戰敗者,蓋智力尚未足為數氏之敵。

    原來這三路中間,從資、簡進攻成都,須經過銅鐘、河茶、店子、龍泉驿等險要,十分難攻,所以教盧金山暫取守勢。

    左路仁壽、黃龍溪,右路雅州、金堂,都是平坦大道,進攻甚易,所以楊森自己進攻。

    到底還是有着私心。

     這消息傳到成都,熊克武忙召集部下讨論抗禦之計。

    石青陽這時恰在成都,當下向熊克武獻計道:“敵人三路來攻,聲勢甚大,不易力敵,不如待我寫信給楊森的旅長賀龍,使他倒戈攻楊,楊軍回救後路,則此一路可以不憂,僅須專力對付北中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