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回發宣言孫中山回粵戰北江楊希闵奏功

關燈
将士讨論進攻。

    将士都請一戰,楊希闵道:“敵軍重兵,都在韶關一方,英德隻有謝文炳部防守,我們不如先出其不意,攻破英德,解決了謝文炳,然後以全力進攻源潭、韶關,可操必勝。

    ”知彼知己,也是将才。

    議定之後,當下領了本部軍隊,去襲英德,一來謝文炳不曾防備,二來士無鬥志,所以楊軍一到,謝軍便不戰而潰,紛紛繳械。

    謝文炳帶領殘軍,由陽山、連山一帶,退入湖南,誰知湘省政府,不許逗留,謝文炳隻得把殘部交與湘省改編,自己由長沙轉赴上海去了。

     楊希闵占領英德以後,又請部下師長趙成梁商議道:“韶關東面的平圃司,是韶關往南雄的要道,你可率領本部将士,走楓樹坳小路,在平圃司左近埋伏,等我進攻韶關,敵軍必然竭全力來和我激戰,你那時可乘虛攻占平圃司,向大橋墟一面進逼。

    敵人見後方不妥,必然慌亂,我軍乘勢進逼,韶關不難一鼓而下。

    ”趙成梁得令而去。

    楊希闵自己帶領一萬多人,向韶關進發。

    沈鴻英在韶關,聽報英德已失,謝文炳潰入湖南,十分驚訝,連夜便在韶關南面掘壕備戰,一面又把後路兵力,全部調到韶關,果然着了楊希闵的道兒。

    以備一戰擊退楊軍。

    兩軍接觸以後,楊軍進攻甚猛,幸喜北軍十分勇悍,雖大敵當前,絕不畏縮,支持了幾日。

    趙成梁師已到平圃,就近地方雖還有些沈軍,力量十分薄弱,如何夠得趙成梁一擊。

    沈軍放棄了平圃、大橋一帶,急忙飛報韶關。

    沈鴻英得報,驚訝道:“這倒是我失算了。

    ”部将聽說後方有失,都請回兵救應。

    沈鴻英道:“我若回救平圃,敵人乘勢進攻,剛好中了他的計策,我們不如拚力死戰,打敗了楊希闵,趙成梁如何敢孤軍深入?不必我們回救,自然退走咧。

    ”卻也有算計,鴻英固不如彩鳳之愚。

    諸将信服,一齊奮勇進攻。

     楊希闵剛才也得報,趙成梁占領平圃、大橋,方以為沈軍必退,現在見他不但不退,反而反攻得十分猛烈,驚疑不置,和幕僚讨論了一會,都說:“必然沈鴻英想先行打破我們,再回去救援平圃、大橋,我們不如詐敗而退,卻留些部隊埋伏在左近,他如進追,可用以抄襲敵人後路,如回救平圃,又可出其不意的襲取韶關,倒是一舉兩得之計。

    ”楊希闵依言,便分派一部分人,在左近埋伏,自己率隊向小坑方面且戰且退。

    沈鴻英部下将士,見楊軍敗退,都主張追擊。

    沈鴻英道:“放棄東面陣地,隻一味前進,固然也是一種戰略,但東路敵人如向韶關進逼,正面的敵人又伏兵抄我後路,則我軍進退兩難,必然全部敗潰。

    不如派兵東去,名為回救平圃,且走小路在新岑塘紮住,如東路敵人聽說正面戰敗,自己退去,不必說,要是向西進展,便可用作抄襲後路。

    如正面敵人乘我分兵回救,全力反攻,又可用以攻擊敵人側面,分一軍而有兩軍之用,方是妙計。

    ”确是妙計,其如天不能容,反以緻敗何?商議已定,便分撥一支軍隊,向東進發。

     不料趙成梁得到正面敗退的消息,既不退去,又不向西進攻,倒從大橋一路,來救應正面,想抄襲沈軍的後方。

    到了新岑塘,剛好遇見了沈軍,雙方便開起火來。

    那楊希闵埋伏下的軍隊,見沈軍向西移動,向韶關襲擊。

    沈軍接住激戰,楊希闵重新反攻,一面派隊去救應趙成梁。

    到了新岑塘,恰好趙、沈兩軍,在那裡激戰,當下便奮勇向沈軍後方進攻。

    可笑這路沈軍,本打算抄襲兩路敵人的,誰知反被兩面敵人夾攻,戰不多時,便即潰退。

    趙成梁等乘勢追擊,來攻韶關的側面。

    沈鴻英軍知道東路軍隊戰敗,後路已絕,頓時軍心大亂,不戰而潰。

    沈鴻英隻得率領殘部,繞道仁化,退到南雄去了。

    楊希闵克了韶關,又向南雄進逼。

    沈鴻英軍損失太重,情知不能再戰,隻得跟着北軍,退入江西大庚去了。

    北江的戰事,至此方算結束,但東江的戰事,卻正在十分激烈咧。

    正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師出無名,徒然自苦。

     欲知究竟,且看下回分解。

     ---------- 軍閥之勢,易盛亦易倒者,何也?蓋其盛也,非其力所能,徒以吸收雜色隊伍而成,雜色隊伍即所稱烏合之衆也,既無紀律,又不耐戰,故不久即仍被他人吸收以去,而瓦解之勢成矣。

    西南自陳逆背叛,各軍效尤,紛攘雜作,互相雄長,此皆所謂烏合而雜色者也。

    使終隸孫先生部下,則孫先生亦不且近乎軍閥也哉?天誘其衷,此屬陸續叛變,使先生得假手嫡軍,一一蕩平,内部既清,方能對外,革命功成,實基于此。

    入謂陳、沈輩無良,吾謂天佑中國,實有以促其叛變而使之同歸于盡,以造成先生之偉業也,于諸軍乎何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