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回離廣州乘桴論時務到上海護法發宣言

關燈
呢?”中山道:“你們可謂知一不知二。

    美德各國,本來沒有軍閥割據的事實,而且他們的領土較小,不能單獨存在,所以可行。

    至于中國,不但土地比世界各國要大,就是人民也比各國為多,假使準許各省自治,則各省無論在财力兵力上以及其他,都可脫離中央而獨立。

    軍閥假自治之名,行割據之實,決不能免,所以不如分縣自治,較為妥當。

    因為縣的範圍有限,一鄉一縣的事情,人民容易見到,該興該革的地方,亦容易實行,可以不至如省自治制的大而無當也。

    ”主聯省自治者,未嘗不言之成理,惜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耳。

    張俠夫道:“總統偉論,我們都明白了。

    但此是内政問題,若就外交而論,又當聯絡哪一國呢?”中山道:“這也未可執一而論,須看他們的情形。

    ”衆人齊聲道:“請總統不妨把各國的情形,解釋給我們聽聽,看中國該學哪一國?該聯絡哪一國?”中山道:“美國人素重感情,主持人道,法國尊重主權,又尚道義,英國外交,則專重利害,不過它的主張,中正不偏,又能識别是非,主持公理,所以對外态度,總不失其大國之風。

    現在我國的外交,該學英國公正的态度,美國遠大的規權,法國愛國的精神,即尊重主權,蓋尊重本國之主權,即愛國之表現也。

    以立我們民國千百年永久之大計。

    至于在國際地位上言之,和我們中國利害相同,又毫無侵略顧忌,而又能提攜互助,策進兩國利益的,卻隻有德國。

    可惜我國人不明白它的真相,因它大戰失敗,便以為不足齒列,不知道他們的人才學問,都可以資助我國,發展實業,建設國家之用。

    所以此後我國的外交,對于海軍國,固然應當注重,不過對于歐、亞大陸的俄、德兩國,更不能不特别留意。

    不可盲從他國,反被别人利用咧。

    ”今日之外交家,應以此語為針言。

    衆人聽了,都各欣然。

    彼此往複讨論,直到後半夜兩點鐘,方才各自就寝。

     天明六點鐘,摩漢艦已到香港,香港政府即時派人來照料搬過俄國皇後郵船。

    到了正午十二時,郵船開行。

    次日,又接到廣州英領事的無線電,報告白鵝潭海軍,和保護人員離粵赴港的情形。

    中山複電感謝。

    一行人在郵船住了五天,無非讨論些國家世界的事情,和談論廣州的事變而已。

    到了八月十四上午,郵船開到上海,中山在吳淞口登陸。

    其時上海各團體代表在岸上歡迎的足有好幾千人,中山聽說他們在風雨中,已鹄候了好幾日,真是難得。

    十分感謝。

    落了寓所後,在下半天便召集中華革命黨的同志,讨論國會和時局問題,第二天便發表了一個護法宣言。

    這宣言的稿子,是中山在郵船上決定的。

    原文道: 六年以來,國内戰争,為護法與非法之争,文不忍艱難創造之民國,隳于非法者之手,倡率同志,奮鬥不息。

    中間變故疊起,護法事業,蹉跎數載,未有成就,而民國政府,遂以虛懸。

    國會知非行權無以濟變,故開非常會議,以建立政府之大任,屬之于文。

    文為貫徹護法計,受而不辭。

     就職以來,激勵将士,出師北向,以與非法者戰。

    最近數月,贛中告捷,軍勢遠振,而北軍将士,複于此時為尊重護法之表示,文以為北軍将士有此表示,則可使分崩離析之局,歸于一統,故有六月六日之宣言,願與北軍将士提攜,以謹統一之進行。

    不圖六月十六日,護法首都,突遭兵變,政府毀于炮火,國會遂以流離,出征諸軍,遠在贛中,文僅率軍艦,倉卒應變,而陸地為變兵所據,四面環攻,益以炮壘水雷,進襲不已。

    文受國會付托之重,護法責任,系于一身,決不屈于暴力,以失所守,故冒險犯難,孤力堅持,至于兩月之久,變兵卒不得逞。

    而軍艦力竭,株守省河,于事無濟,故以靖亂之任,付之各處援師,而自來上海,與國人共謀統一之進行。

    回念兩月以來,文武将佐,相從患難,死傷枕藉,故外交總長伍廷芳,為國元老,憂勞之餘,竟以身殉,尤深怆恻。

    文之不德,統馭無才,以至變生肘腋,咎無可辭。

    自兵變以來,已不能行使職權,當向國會辭職,而國會流離颠沛之餘,未能集會,無從提出。

     至于此次兵變,文實不知其所由起,據兵變主謀陳炯明及諸從亂者所稱說,其辭皆支離不可究诘。

    謂護法告成,文當下野耶?六月六日文對于統一計畫,已有宣言,為天下所共見。

    文受國會付托之重,雖北軍将士有尊重護法之表示,猶必當審察其是非與誠僞,為國家謀長治久安之道,豈有率爾棄職而去之理?陳炯明于政府中為内務總長,陸軍總長,至兵變時,猶為陸軍總長,果有請文下野之意,何妨建議,建議無效,與文脫離,猶将諒之。

    乃兵變以前,默無所言,事後始為此說,其為飾辭,肺肝如見。

    按當日事實,陳炯明于六月十五日,已出次石龍,嗾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