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揭大綱全書開始乘巨變故老重來
關燈
小
中
大
不奉诏,覆稱足疾未愈,不能督師。
載沣卻也沒法,隻促蔭昌南下,規複武漢。
蔭昌到了信陽州,竟自駐紮,但饬統帶馬繼增等,進至漢口。
黎都督也發兵抵禦,雙方逼緊,你槍我彈,對轟了好幾次,互有擊傷。
薩軍門帶着海軍,鳴炮助威,民軍踞住山上,亦開炮還擊,薩艦從下擊上,非常困難,民軍從上擊下,卻很容易。
突然間一聲炮響,煙迷漢水,把薩氏所領的江元輪船,打成了好幾個窟窿,各艦隊相率驚駭,紛紛逃散,江元艦也狼狽遁去,北軍頓時失助,被民軍掩擊一陣,殺得七零八落,慌忙逃還。
兩下裡勝負已分,民軍聲威大震。
黃州府、淝陽州、宣陽府等處,乘機響應,遍豎白旗。
到了八月三十日,湖南也獨立了,清巡撫餘誠格遁去。
九月三日,陝西又獨立了,清巡撫錢能訓,自刎不死,由民軍送他出境。
越五日,山西又獨立了,清巡撫陸锺琦,閤家殉難。
嗣是江西獨立、雲南獨立、貴州獨立、民軍萬歲、民國萬歲的聲音,到處傳響,警報飛達清廷,與雪片相似,可憐這位攝政王載沣,急得沒法,隻哭得似淚人兒一般。
内閣總理慶親王奕劻,内閣協理大臣徐世昌,本是要請老袁出山,至此越加決意,同在攝政王載沣前,力保老袁,乃再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所有赴援的海陸各軍,并長江水師,統歸節制。
又命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祺瑞總統第二軍,也歸袁世凱節制調遣。
老袁接着诏命,仍電複:“足疾難痊,兼且咳嗽,請别簡賢能,當此重任”等語。
将軍欲以巧勝人,盤馬彎弓故不發。
那時清廷上下,越加惶急,亟由老慶同徐世昌,寫了誠誠懇懇的專函,命專員阮忠樞,赍至信陽,交與蔭昌,令他親至袁第,當面敦促。
蔭昌自然照辦,即日馳往項城,與老袁晤談,繳出京信,由老袁展閱。
老袁瞧畢,微微一笑道:“急時抱佛腳,恐也來不及了。
”蔭昌又提出公誼私情,勸勉一番,于是老袁才慨然應允,指日起程。
蔭昌欣然告别,返到信陽州,即電達清廷。
略曰:“袁世凱已允督師,亂不足平,惟京師兵備空虛,自願回京調度,藉備非常”等語。
清廷即日頒旨,令俟袁世凱至軍,即回京供職。
這道命令下來,蔭昌快活非常,樂得卸去重擔,觀望數日,便好脫罪。
偏是前敵的清軍,聞袁公已經奉命,親來督師,沒一個不踴躍起來,大家磨拳擦掌道:“袁宮保來了,我輩須先戰一場,占些威風,休使袁公笑罵呢。
”先聲奪人。
原來光緒季年,袁世凱曾任直隸總督,練兵六鎮,布滿京畿,如段祺瑞、馮國璋等,統是袁公麾下的将弁,素蒙知遇,感切肌膚,将弁如此,兵士可知。
後來馮、段之推奉袁氏即寓于此。
馮、段兩人,當下商議,決定馮為前茅,段為後勁,與民軍決一勝負。
馮國璋即率第一軍南下,橫厲無前,突入滠口,民軍連忙攔截,彼此接仗,各拚個你死我活,兩不相下。
嗣經薩鎮冰複率兵艦,駛近戰線,架起巨炮,疊擊民軍,民軍傷斃無數,不得已倒退下來。
馮軍遂乘勝追殺,得步進步,直入漢口華界,大肆焚掠,好幾十裡的市場,都變做瓦礫灰塵。
這時候的馮軍,非常高興,搶的搶,擄的擄,見有姿色的婦女,便摟抱而去,任情淫樂。
咎歸于主,馮河間不得辭過。
正在橫行無忌,忽接到袁欽差的軍令,禁止他非法胡行,馮軍方才收隊,靜待袁公到來。
不到一日,袁欽差的行牌已到,當由馮國璋帶着軍隊,齊到車站恭迎。
不一時,專車已到,放汽停輪,國璋搶先趨谒,但見翎頂輝煌的袁大臣,剛立起身來,準備下車,翎頂輝煌四字,寓有微意。
見了國璋,笑容可掬,國璋行過軍禮,即引他步下車台,兩旁軍隊,已排列得非常整肅,統用軍禮表敬。
袁欽差徐步出站,即有綠呢大轎備着,俟他坐入,由軍士簇擁而去。
小子有詩詠袁欽差道: 奉命南來抵漢津,豐姿猶是宰官身。
試看翎頂遵清制,阃外争稱袁大臣。
欲知袁欽差入營後事,且看下回說明。
---------- 前半回為全書楔子,已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滿腹牢騷,都從筆底寫出,令人開卷一讀,無限欷歔。
入後叙述細事,便請出袁項城來作為主腦,蓋創始革命者為孫、黎,而助成革命者為袁項城,項城之與民國,實具有絕大關系,自民國紀元,以迄五年,無在非袁項城一人作用,即無非袁項城一人曆史,故著書人于革命情事,已詳見《清史演義》者,多半從略,獨于袁氏不肯放過。
無袁氏,則民國或未必成立,無袁氏,則民國成立後,或不緻擾攘至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吾當以此言轉贈袁公。
書中述及袁氏,稱号不一,若抑若揚,若嘲若諷,蓋已情見乎詞,非雜出不倫,茫無定據也。
載沣卻也沒法,隻促蔭昌南下,規複武漢。
蔭昌到了信陽州,竟自駐紮,但饬統帶馬繼增等,進至漢口。
黎都督也發兵抵禦,雙方逼緊,你槍我彈,對轟了好幾次,互有擊傷。
薩軍門帶着海軍,鳴炮助威,民軍踞住山上,亦開炮還擊,薩艦從下擊上,非常困難,民軍從上擊下,卻很容易。
突然間一聲炮響,煙迷漢水,把薩氏所領的江元輪船,打成了好幾個窟窿,各艦隊相率驚駭,紛紛逃散,江元艦也狼狽遁去,北軍頓時失助,被民軍掩擊一陣,殺得七零八落,慌忙逃還。
兩下裡勝負已分,民軍聲威大震。
黃州府、淝陽州、宣陽府等處,乘機響應,遍豎白旗。
到了八月三十日,湖南也獨立了,清巡撫餘誠格遁去。
九月三日,陝西又獨立了,清巡撫錢能訓,自刎不死,由民軍送他出境。
越五日,山西又獨立了,清巡撫陸锺琦,閤家殉難。
嗣是江西獨立、雲南獨立、貴州獨立、民軍萬歲、民國萬歲的聲音,到處傳響,警報飛達清廷,與雪片相似,可憐這位攝政王載沣,急得沒法,隻哭得似淚人兒一般。
内閣總理慶親王奕劻,内閣協理大臣徐世昌,本是要請老袁出山,至此越加決意,同在攝政王載沣前,力保老袁,乃再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所有赴援的海陸各軍,并長江水師,統歸節制。
又命馮國璋總統第一軍,段祺瑞總統第二軍,也歸袁世凱節制調遣。
老袁接着诏命,仍電複:“足疾難痊,兼且咳嗽,請别簡賢能,當此重任”等語。
将軍欲以巧勝人,盤馬彎弓故不發。
那時清廷上下,越加惶急,亟由老慶同徐世昌,寫了誠誠懇懇的專函,命專員阮忠樞,赍至信陽,交與蔭昌,令他親至袁第,當面敦促。
蔭昌自然照辦,即日馳往項城,與老袁晤談,繳出京信,由老袁展閱。
老袁瞧畢,微微一笑道:“急時抱佛腳,恐也來不及了。
”蔭昌又提出公誼私情,勸勉一番,于是老袁才慨然應允,指日起程。
蔭昌欣然告别,返到信陽州,即電達清廷。
略曰:“袁世凱已允督師,亂不足平,惟京師兵備空虛,自願回京調度,藉備非常”等語。
清廷即日頒旨,令俟袁世凱至軍,即回京供職。
這道命令下來,蔭昌快活非常,樂得卸去重擔,觀望數日,便好脫罪。
偏是前敵的清軍,聞袁公已經奉命,親來督師,沒一個不踴躍起來,大家磨拳擦掌道:“袁宮保來了,我輩須先戰一場,占些威風,休使袁公笑罵呢。
”先聲奪人。
原來光緒季年,袁世凱曾任直隸總督,練兵六鎮,布滿京畿,如段祺瑞、馮國璋等,統是袁公麾下的将弁,素蒙知遇,感切肌膚,将弁如此,兵士可知。
後來馮、段之推奉袁氏即寓于此。
馮、段兩人,當下商議,決定馮為前茅,段為後勁,與民軍決一勝負。
馮國璋即率第一軍南下,橫厲無前,突入滠口,民軍連忙攔截,彼此接仗,各拚個你死我活,兩不相下。
嗣經薩鎮冰複率兵艦,駛近戰線,架起巨炮,疊擊民軍,民軍傷斃無數,不得已倒退下來。
馮軍遂乘勝追殺,得步進步,直入漢口華界,大肆焚掠,好幾十裡的市場,都變做瓦礫灰塵。
這時候的馮軍,非常高興,搶的搶,擄的擄,見有姿色的婦女,便摟抱而去,任情淫樂。
咎歸于主,馮河間不得辭過。
正在橫行無忌,忽接到袁欽差的軍令,禁止他非法胡行,馮軍方才收隊,靜待袁公到來。
不到一日,袁欽差的行牌已到,當由馮國璋帶着軍隊,齊到車站恭迎。
不一時,專車已到,放汽停輪,國璋搶先趨谒,但見翎頂輝煌的袁大臣,剛立起身來,準備下車,翎頂輝煌四字,寓有微意。
見了國璋,笑容可掬,國璋行過軍禮,即引他步下車台,兩旁軍隊,已排列得非常整肅,統用軍禮表敬。
袁欽差徐步出站,即有綠呢大轎備着,俟他坐入,由軍士簇擁而去。
小子有詩詠袁欽差道: 奉命南來抵漢津,豐姿猶是宰官身。
試看翎頂遵清制,阃外争稱袁大臣。
欲知袁欽差入營後事,且看下回說明。
---------- 前半回為全書楔子,已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滿腹牢騷,都從筆底寫出,令人開卷一讀,無限欷歔。
入後叙述細事,便請出袁項城來作為主腦,蓋創始革命者為孫、黎,而助成革命者為袁項城,項城之與民國,實具有絕大關系,自民國紀元,以迄五年,無在非袁項城一人作用,即無非袁項城一人曆史,故著書人于革命情事,已詳見《清史演義》者,多半從略,獨于袁氏不肯放過。
無袁氏,則民國或未必成立,無袁氏,則民國成立後,或不緻擾攘至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吾當以此言轉贈袁公。
書中述及袁氏,稱号不一,若抑若揚,若嘲若諷,蓋已情見乎詞,非雜出不倫,茫無定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