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義仆親身替主 忠臣舍命投親

關燈
大娘怒刺沈謙,金銮殿自刎之話,細細說了一遍,大家痛哭一場。

    秦環道:“姑母到我家去住,何必在此。

    ”羅琨道:“表兄府上人多眼衆,不大穩便;倒是此處安靜,無人知道,隻求表兄常來看看,小弟就感激不盡了。

    ”秦環道:“此乃理所當然,何勞分付。

    ”當下安排飯食吃了,又談了一會,早有四更時分,太太催促公子動身,可憐他母子分離,那裡舍得,悲傷一會,方才動身而去,秦環安慰了太太一番,也自回家去了。

     單言兩位公子走到天明,來至十字路口:一個望雲南去,一個望淮安去。

    大公子道:“兄弟,你到淮安取救兵要緊,愚兄望你的音信。

    ”羅琨道:“愚弟知道,隻是哥哥,雲南路遠,小心要緊,兄弟不遠送了。

    ”當下二人灑淚而别。

    大公子同着章琪望雲南大路去了。

    二人從此一别,直到羅燦大鬧貴州府,暗保馬成龍,并衆公侯,在雞爪山興兵,才得兩下裡相會。

    此乃後事,不提。

    正是: 春水分鴛序,秋風折雁行。

     說話二公子見哥哥去遠了,方才動身上路。

    可憐公子獨自一人,悲悲切切,上路而行,見了些異鄉風景,無心觀看,隻是趱路,非止一日,那一日,到了山東充州府甯陽縣的境界。

    隻見那沈謙的文書已行到山東省城了,各州府縣,處處張挂榜文,捉拿羅燦、羅琨,寫了年貌,畫了圖形。

    一切鎮市鄉村、茶坊酒肆,都有官兵捕快,十分嚴緊,凡有外來面生之人,都要盤間。

    羅琨心内吃驚,隻得時時防備,可憐日漸躲在古廟,夜間趕着大路奔逃,那羅琨乃是嬌生慣養的公子,那裡受得這般苦處。

     一日,走過了克州府,到了一個村莊,地名叫做鳳蓮鎮,羅琨趕到鎮上一看,是個小小的村莊,莊上約有三十多家,當中一座莊房,一帶壕溝,四面圍住,甚是齊整。

    公子想道:“我這些時夜間行走,受盡風波,今日身子有些下快,莫要弄出病來,不大穩便。

    我看這一座莊上人民稀少,倒也還僻靜,沒得人來盤問。

    天色晚了,不免前去借宿一宵。

    ”主意已定,走上莊來。

    正是: 欲投人處宿,先定自家謀。

     話說羅琨走到莊門口,問:“門上有人麼。

    ”隻見裡面走出一位年老公公,面如滿月,須似銀條,手執過頭拐杖,出來問道:“是那一位。

    ”羅琨忙忙施禮道:“在下是遠方過客,走迷了路,特到主莊借宿一宵,求公公方便。

    ”那老者見公子一表人材,不是下等之人,說道:“既是遠路客官走迷了路的,請到平面坐坐。

    ” 羅琨步進草堂,放下行李施兒,分賓主坐下。

    那老者問道:“貴客尊姓大名,貴府何處。

    ”公子道:“在下姓張名琨,長安人氏。

    請問老丈尊姓大名。

    ”那旨行道:“小客人既是長安人,想也知道小老兒的賤名,小老兒姓程乞鳳,本是興唐獸國公程知節之後,因我不願為官,退歸林下,蒙聖恩每年仍有錢糧俸米。

    聞得長安羅兄家被害,今日打發小兒程佩到長安領米讨信去了。

    ”羅公子隻得暗暗悲傷,免強用些話兒支吾過,一會辭了老者,不用飯,竟要睡了,老者命他在一間耳房内安歇。

     羅恨見了安置,自去睡覺,誰知他一路上受了些風寒,睡到半夜裡,頭疼發熱,遍體酸麻,哼聲不止,害起病來了。

    吓得那些莊漢,一個個都起來打火上燈,忙進内裡報信與程鳳知道,說:“今日投宿的那個小客人,半夜裡得了病了,哼聲不止,十分沉重,象是要死的模佯。

    ”吓得程鳳忙忙起身,穿好了衣衫,來到客房内一看,隻聽得哼聲不止。

     來看時,見他和衣而睡,兩淚汪汪,口中哼道:“沈謙,沈謙,害得俺羅琨好苦也!”衆人聽了,吃一大驚,說道:“這莫非就是欽犯羅琨?我們快些拿住他,送到兖州府去請賞,有何不可!”衆人上前一齊動手。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