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柳毅自沙漠救駕而回,滿朝文武,莫不欽仰,王恃為股肱。
四境安戢,鹹謂永無外患。
不料庚子年三月十五日,正是肅宗的五十聖壽。
滿朝文武百官,慶賀已畢,賜宴賦詩,直至日夕,方才退班。
到了次日早朝,太史星官出班奏道:“臣夜觀天文,見賊星侵犯帝座,主有寇警。
啟吾皇,務作準備。
”肅宗向群臣道:“回纥、吐蕃,是我朝兩家外患。
回纥新收,豈敢再犯中原!吐蕃去歲和就,甯肯背棄前好?太史所奏,不知應在何方?”柳毅奏道:“子儀尚在回纥,固屬無憂。
吐蕃反複無常,犯邊卻未可定。
臣先差一能員,領兵迎去,以探敵人虛實,好再作準備。
”盧杞辨道:“天道渺冥難測,不應輕動兵馬,耗費糧饷。
”柳毅道:“兵貴先發,寇至方思應敵,勝敵難矣!”肅宗道:“柳卿所言,甚是。
”盧杞與柳毅從此有隙,這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話說柳毅轉回河西,邊吏報道:“吐蕃國王統領傾國人馬,來與歸化城相近。
”柳毅聞報,就差太原總兵駱能賢,統兵五千人馬,一直迎去。
走有三十多程,已與吐蕃兵對壘。
營盤方才紮定,那吐蕃兵乘其無備,一鼓而進,把駱能賢圍在核心。
殺了一天一夜,五千人馬俱被折損。
駱能賢獨力難支,被吐蕃擒住,上了囚車,帶到營内。
并程而進,數十日間來,與長安相距隻剩千有餘裡。
飛牒報來,肅宗正要發兵前去,與他對敵。
那吐蕃國王鄂思勒卻把兵屯住,修了一道本章,并敗将駱能賢差人解送京來。
将表呈于聖上,肅宗看其表雲:外服者中國之屏翰,天朝者四夷之統領。
然必親觐天顔,方可克狀聲勢。
臣今者,本來朝見天子,并非擾亂邊疆。
不料駱能賢妄肆殺戮,緻負皇恩。
被臣拿獲,解送阙下。
伏乞禦駕親臨,共敦夙願。
如或以上視下,慢舉玉趾,指日兵到長安,恐已噬臍無及。
在此候旨,伏乞聖裁。
肅宗覽罷表章,不覺大驚。
盧杞奏道:“柳毅用人不當,緻有此辱。
理應貶其公爵,往使應敵。
倘不勝任,提京治罪。
”本上,肅宗批準。
柳毅兵猶未發,尚書省黃國桢奏道:“吐蕃雄兵百萬,戰将千員,與之交鋒,定為所敗。
不如先去講和,若不肯持,再交兵未晚。
”肅宗準奏,遂差少監馬思齊奉旨前赴敵營。
入帳參拜已畢,說道:“大唐天子聞大王統兵前來,特差微臣前來犒師。
還求大王體念夙好,退兵三舍,情願送黃金百镒、錦緞萬疋、牛羊騾馬各三千頭,以為大王還國之資。
異日還,别有見賜,未知大王尊意若何?”鄂思勒答道:“孤家原為謝恩而來,并無他意。
因駱能賢妄肆戮殺,故緻兵臨近地。
但望聖上屈駕郊原,使得一觐龍光,吾即引兵而退。
一應财物,俱不敢領。
”馬思齊回奏肅宗,肅宗大為添憂。
衛尉班良奏道:“吐蕃兵勢太強,隻可誘之使去,不可激之使前,再割地請盟,暫令回國。
陛下雖或食言,亦無不可。
”肅宗準奏,又差行人司顔光耀前去,說:“唐天子願将河套以南割地六百裡,以為大王屬邑。
暫求退兵回國,同歸和好。
”鄂思勒執意不肯。
顔光耀回奏,道“吐蕃主志在聖駕親臨,縱割地千裡,亦不肯退去。
”肅宗聞奏大怒,說道:“吐蕃視朕太弱,若不與他決一死戰,何以鎮服四夷?”遂擇日興師,以柳毅為元帥,左司馬趙铎、右司馬梁彥為兩隊,兵部正堂牛維高為監軍。
統領三十萬人馬,往北進發。
肅宗駕率三千羽林軍,追蹤其後。
卻說鄂思勒聞唐王親征,卻按兵不動。
候官兵來與相近,把百萬健卒分為四隊:兩隊應敵,兩隊守寨。
差人來下戰書,肅宗批道:“約于本月初二日交兵。
”及至到了那日,柳毅當先,肅宗在後,與吐蕃兵交戰。
戰不一合,鄂思勒便佯敗而走。
官兵極力追去,那兩隊人馬早拔寨向前來。
如是者連敗了十數多陣,官兵追趕了兩千餘裡。
不知不覺,已到巴裡坤前。
唐兵紮下營盤,人皆卸甲,馬俱解辔。
肅宗殺牛宰羊,犒勞軍士,人皆口稱“萬歲”。
到得晚間,衆兵丁皆入帳安寝,以養銳氣。
卻說鄂思勒吩咐衆首領道:“唐兵連勝多陣,其氣必驕,不作準備。
今夜誰能劫破唐營,回來定有重賞。
”軍中有一員女将,叫做耶律夫人,生來甚是骁勇,又且谙練軍務,應聲奏道:“小将願劫唐營,上報主恩。
”鄂思勒大喜,就撥了三千人馬,叫他去劫唐寨。
約定以擊鼓為号,大軍随後殺去,安排已定。
是夜天色黑暗,耶律夫人統
四境安戢,鹹謂永無外患。
不料庚子年三月十五日,正是肅宗的五十聖壽。
滿朝文武百官,慶賀已畢,賜宴賦詩,直至日夕,方才退班。
到了次日早朝,太史星官出班奏道:“臣夜觀天文,見賊星侵犯帝座,主有寇警。
啟吾皇,務作準備。
”肅宗向群臣道:“回纥、吐蕃,是我朝兩家外患。
回纥新收,豈敢再犯中原!吐蕃去歲和就,甯肯背棄前好?太史所奏,不知應在何方?”柳毅奏道:“子儀尚在回纥,固屬無憂。
吐蕃反複無常,犯邊卻未可定。
臣先差一能員,領兵迎去,以探敵人虛實,好再作準備。
”盧杞辨道:“天道渺冥難測,不應輕動兵馬,耗費糧饷。
”柳毅道:“兵貴先發,寇至方思應敵,勝敵難矣!”肅宗道:“柳卿所言,甚是。
”盧杞與柳毅從此有隙,這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話說柳毅轉回河西,邊吏報道:“吐蕃國王統領傾國人馬,來與歸化城相近。
”柳毅聞報,就差太原總兵駱能賢,統兵五千人馬,一直迎去。
走有三十多程,已與吐蕃兵對壘。
營盤方才紮定,那吐蕃兵乘其無備,一鼓而進,把駱能賢圍在核心。
殺了一天一夜,五千人馬俱被折損。
駱能賢獨力難支,被吐蕃擒住,上了囚車,帶到營内。
并程而進,數十日間來,與長安相距隻剩千有餘裡。
飛牒報來,肅宗正要發兵前去,與他對敵。
那吐蕃國王鄂思勒卻把兵屯住,修了一道本章,并敗将駱能賢差人解送京來。
将表呈于聖上,肅宗看其表雲:外服者中國之屏翰,天朝者四夷之統領。
然必親觐天顔,方可克狀聲勢。
臣今者,本來朝見天子,并非擾亂邊疆。
不料駱能賢妄肆殺戮,緻負皇恩。
被臣拿獲,解送阙下。
伏乞禦駕親臨,共敦夙願。
如或以上視下,慢舉玉趾,指日兵到長安,恐已噬臍無及。
在此候旨,伏乞聖裁。
肅宗覽罷表章,不覺大驚。
盧杞奏道:“柳毅用人不當,緻有此辱。
理應貶其公爵,往使應敵。
倘不勝任,提京治罪。
”本上,肅宗批準。
柳毅兵猶未發,尚書省黃國桢奏道:“吐蕃雄兵百萬,戰将千員,與之交鋒,定為所敗。
不如先去講和,若不肯持,再交兵未晚。
”肅宗準奏,遂差少監馬思齊奉旨前赴敵營。
入帳參拜已畢,說道:“大唐天子聞大王統兵前來,特差微臣前來犒師。
還求大王體念夙好,退兵三舍,情願送黃金百镒、錦緞萬疋、牛羊騾馬各三千頭,以為大王還國之資。
異日還,别有見賜,未知大王尊意若何?”鄂思勒答道:“孤家原為謝恩而來,并無他意。
因駱能賢妄肆戮殺,故緻兵臨近地。
但望聖上屈駕郊原,使得一觐龍光,吾即引兵而退。
一應财物,俱不敢領。
”馬思齊回奏肅宗,肅宗大為添憂。
衛尉班良奏道:“吐蕃兵勢太強,隻可誘之使去,不可激之使前,再割地請盟,暫令回國。
陛下雖或食言,亦無不可。
”肅宗準奏,又差行人司顔光耀前去,說:“唐天子願将河套以南割地六百裡,以為大王屬邑。
暫求退兵回國,同歸和好。
”鄂思勒執意不肯。
顔光耀回奏,道“吐蕃主志在聖駕親臨,縱割地千裡,亦不肯退去。
”肅宗聞奏大怒,說道:“吐蕃視朕太弱,若不與他決一死戰,何以鎮服四夷?”遂擇日興師,以柳毅為元帥,左司馬趙铎、右司馬梁彥為兩隊,兵部正堂牛維高為監軍。
統領三十萬人馬,往北進發。
肅宗駕率三千羽林軍,追蹤其後。
卻說鄂思勒聞唐王親征,卻按兵不動。
候官兵來與相近,把百萬健卒分為四隊:兩隊應敵,兩隊守寨。
差人來下戰書,肅宗批道:“約于本月初二日交兵。
”及至到了那日,柳毅當先,肅宗在後,與吐蕃兵交戰。
戰不一合,鄂思勒便佯敗而走。
官兵極力追去,那兩隊人馬早拔寨向前來。
如是者連敗了十數多陣,官兵追趕了兩千餘裡。
不知不覺,已到巴裡坤前。
唐兵紮下營盤,人皆卸甲,馬俱解辔。
肅宗殺牛宰羊,犒勞軍士,人皆口稱“萬歲”。
到得晚間,衆兵丁皆入帳安寝,以養銳氣。
卻說鄂思勒吩咐衆首領道:“唐兵連勝多陣,其氣必驕,不作準備。
今夜誰能劫破唐營,回來定有重賞。
”軍中有一員女将,叫做耶律夫人,生來甚是骁勇,又且谙練軍務,應聲奏道:“小将願劫唐營,上報主恩。
”鄂思勒大喜,就撥了三千人馬,叫他去劫唐寨。
約定以擊鼓為号,大軍随後殺去,安排已定。
是夜天色黑暗,耶律夫人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