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員,贊天王為領兵主帥,子牙猜為副元帥,大孟洋、小孟洋為左右先鋒,伍須豐為中軍,五員猛将,乃西戎頭等英雄。
奉了西夏主命,徑往鞏昌府進發。
鞏昌府在陝西邊界,一連鳳翔、平涼、延安幾府,俱被攻陷,直抵綏德府與山西省偏頭關交界。
守三關口主将楊宗保幾次開兵,未分勝負,隻得差官馳驿上本告急。
當時差官不分晝夜,趕程來京。
是日正在設朝,衆文武趨跄朝賀畢,有值殿官傳旨:“有事出班啟奏,無事退朝。
”旨意宣罷,隻見武班中有兵部尚書孫秀出班奏道:“雄關楊元帥有本上奏。
”當有殿前侍接本,展開在禦案上,仁宗看時,上寫着: 雄關總領,兼理軍兵糧務事、軍國大臣楊宗保奏:臣奉守三關二十餘年,向借聖朝威德,陛下深仁,甯谧多年,兵無鋒镝之懮,将無甲冑之苦。
不意西夏國趙元吳賊心不改,稱帝于西羌,于七月某日,興兵四十萬,水陸并進,寇陷陝西。
全省震動,數府淪陷,直抵綏德,将近三關,臣幾次開兵,未得其利。
臣年逾花甲,精力已衰,恐難勝任,懇乞陛下速簡良将,統銳師,以解旦暮之危;緩則兵力單薄,雄州之地,恐非吾有矣。
并慮隆隆冬天氣,軍士苦寒,伏望陛下早賜軍衣三十萬,得以均沾兵挾擴,不至興嗟無衣,以緻軍士離心,兵民幸甚!天下幸甚!臣冒死謹陳,不勝迫切待命之到! 當下仁宗看畢,開言問道:“既然元吳作叛,寇陷陝西,衆卿有何良策?”一言未了,隻見文班中吏部天官文彥博執笏步至金階奏道:“臣思偏頭關與綏德府交界,三關重地,若非楊元帥鎮守,不獨陝西失守,即鄰省山西亦危矣。
今他飛章告急,軍情之危,不言可知,遣師往援,固有不可終日之勢。
但北有契丹,朝中謀臣良将,如曹偉、韓琦、種世衡等,皆分守要鎮,此外更無可遣之将,可調之師。
惟有一面出榜求賢,或令内外大臣各舉賢能,如有武藝超群,才略出衆,堪膺将帥之任者,不次超擢即令彼統兵往援。
一面招兵募勇,挑選健卒,練成勁旅,聽候統兵大臣調撥,并趕辦征衣,即令解送,未知陛下以為何如?”仁宗點頭道:“依卿所奏。
”即降旨着内外大臣,各舉所知賢能之士,聽候錄用。
并降旨命孫兵部招集兵勇,往禦教場操演十萬軍馬,以備登程。
是日孫秀領旨,天子退朝,文武各散回衙不表。
卻說當日仁宗即位之後,選了龐洪之女為西宮昭儀,因命龐洪人相。
龐洪之婿孫秀,因由通政司進為兵部尚書。
二人權勢,顯耀中外,更兼西夏用兵,丈人參軍機,女婿掌兵符,愈加威赫。
按西夏姓拓跋,自赤眉歸唐,太宗賜姓李氏,後又讨黃巢有功,雖未稱國而已稱王。
曆五代至宋太祖,加封彜興太尉,賜德明姓趙,臣事宋室,到子元吳始僭稱帝,興兵寇宋。
用兵幾二十年,被狄青降服,乃以父事宋,凡傳二百五十八年,後為蒙古所滅不提。
卻說狄青公子自遭水難之後,母子分離,幸得王禅仙師救上峨嵋山,收納為徒,傳授諸般武藝。
屈指光陰迅速,已有七載,一日獨自思量道:我生不辰,父親身居武職,祖父亦是名将,不料父親亡後,與母藉些薄産,苦挨清貧,命途多舛,九歲時洪水為災,室廬淹沒,母親被水漂去,存亡未蔔。
吾雖蒙王禅老祖救到山上,收納為徒,但母子分離,舉目無親,孤苦伶什,實是傷心。
日前師父說吾母命不該終,定有人拯救,自得重逢。
但師父雖如此說,此刻心中如何安放得下。
幾次要拜辭師父下山,尋訪母親,無奈師父不允,我亦不明其意。
今在山中七載,蒙師父傳授韬略,俱已娴熟,他日果能安邦定國,建功立業,恢複先人之結,方遂我願。
想我年已十六,正是少年英雄,應該與國家出力,師父教我待時而動,下山扶助宋君,但不知待到何時。
正在胡思亂想,隻見童子呼道:“師兄,師父有話等你。
”狄青聞喚,即同童子前來拜見師父。
說道:“蒙師尊呼喚,不知有何囑咐?”老祖道:“賢徒,我推算陰陽,喜得你災難已滿。
今日命你往汴京去,一則你到汴京,該有親人相會;二則你
奉了西夏主命,徑往鞏昌府進發。
鞏昌府在陝西邊界,一連鳳翔、平涼、延安幾府,俱被攻陷,直抵綏德府與山西省偏頭關交界。
守三關口主将楊宗保幾次開兵,未分勝負,隻得差官馳驿上本告急。
當時差官不分晝夜,趕程來京。
是日正在設朝,衆文武趨跄朝賀畢,有值殿官傳旨:“有事出班啟奏,無事退朝。
”旨意宣罷,隻見武班中有兵部尚書孫秀出班奏道:“雄關楊元帥有本上奏。
”當有殿前侍接本,展開在禦案上,仁宗看時,上寫着: 雄關總領,兼理軍兵糧務事、軍國大臣楊宗保奏:臣奉守三關二十餘年,向借聖朝威德,陛下深仁,甯谧多年,兵無鋒镝之懮,将無甲冑之苦。
不意西夏國趙元吳賊心不改,稱帝于西羌,于七月某日,興兵四十萬,水陸并進,寇陷陝西。
全省震動,數府淪陷,直抵綏德,将近三關,臣幾次開兵,未得其利。
臣年逾花甲,精力已衰,恐難勝任,懇乞陛下速簡良将,統銳師,以解旦暮之危;緩則兵力單薄,雄州之地,恐非吾有矣。
并慮隆隆冬天氣,軍士苦寒,伏望陛下早賜軍衣三十萬,得以均沾兵挾擴,不至興嗟無衣,以緻軍士離心,兵民幸甚!天下幸甚!臣冒死謹陳,不勝迫切待命之到! 當下仁宗看畢,開言問道:“既然元吳作叛,寇陷陝西,衆卿有何良策?”一言未了,隻見文班中吏部天官文彥博執笏步至金階奏道:“臣思偏頭關與綏德府交界,三關重地,若非楊元帥鎮守,不獨陝西失守,即鄰省山西亦危矣。
今他飛章告急,軍情之危,不言可知,遣師往援,固有不可終日之勢。
但北有契丹,朝中謀臣良将,如曹偉、韓琦、種世衡等,皆分守要鎮,此外更無可遣之将,可調之師。
惟有一面出榜求賢,或令内外大臣各舉賢能,如有武藝超群,才略出衆,堪膺将帥之任者,不次超擢即令彼統兵往援。
一面招兵募勇,挑選健卒,練成勁旅,聽候統兵大臣調撥,并趕辦征衣,即令解送,未知陛下以為何如?”仁宗點頭道:“依卿所奏。
”即降旨着内外大臣,各舉所知賢能之士,聽候錄用。
并降旨命孫兵部招集兵勇,往禦教場操演十萬軍馬,以備登程。
是日孫秀領旨,天子退朝,文武各散回衙不表。
卻說當日仁宗即位之後,選了龐洪之女為西宮昭儀,因命龐洪人相。
龐洪之婿孫秀,因由通政司進為兵部尚書。
二人權勢,顯耀中外,更兼西夏用兵,丈人參軍機,女婿掌兵符,愈加威赫。
按西夏姓拓跋,自赤眉歸唐,太宗賜姓李氏,後又讨黃巢有功,雖未稱國而已稱王。
曆五代至宋太祖,加封彜興太尉,賜德明姓趙,臣事宋室,到子元吳始僭稱帝,興兵寇宋。
用兵幾二十年,被狄青降服,乃以父事宋,凡傳二百五十八年,後為蒙古所滅不提。
卻說狄青公子自遭水難之後,母子分離,幸得王禅仙師救上峨嵋山,收納為徒,傳授諸般武藝。
屈指光陰迅速,已有七載,一日獨自思量道:我生不辰,父親身居武職,祖父亦是名将,不料父親亡後,與母藉些薄産,苦挨清貧,命途多舛,九歲時洪水為災,室廬淹沒,母親被水漂去,存亡未蔔。
吾雖蒙王禅老祖救到山上,收納為徒,但母子分離,舉目無親,孤苦伶什,實是傷心。
日前師父說吾母命不該終,定有人拯救,自得重逢。
但師父雖如此說,此刻心中如何安放得下。
幾次要拜辭師父下山,尋訪母親,無奈師父不允,我亦不明其意。
今在山中七載,蒙師父傳授韬略,俱已娴熟,他日果能安邦定國,建功立業,恢複先人之結,方遂我願。
想我年已十六,正是少年英雄,應該與國家出力,師父教我待時而動,下山扶助宋君,但不知待到何時。
正在胡思亂想,隻見童子呼道:“師兄,師父有話等你。
”狄青聞喚,即同童子前來拜見師父。
說道:“蒙師尊呼喚,不知有何囑咐?”老祖道:“賢徒,我推算陰陽,喜得你災難已滿。
今日命你往汴京去,一則你到汴京,該有親人相會;二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