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切宜禁之,不可再由他進京。
”庭點首,遂與蘭英起身。
劉忠送出郭而别。
庭、蘭在路不尚半月,已到家中。
即将祭父、結義及劉忠以妹許配之事,一概禀告母親。
大姑大喜。
時二姑亦已回家去了。
庭瑞因思菊英甚切,與母言曰:“兒在吳江訂約之女,至今全無動靜。
兒思往湖南探之,姻緣有成,兒願足矣。
倘或不然,兒亦當自盡其情。
”大姑曰:“爾欲往湖南,惟稱早回家,必以功名為念,宜自儆悟。
”庭點頭應諾。
正欲收拾往湖南,忽報聖旨到來。
祇得與蘭英整衣冠,焚香接旨。
卻說那傳旨之官來到門首。
但見庭瑞兄弟手執朝簡,拱立門外。
及到堂上,香案早己安排,即行開讀聖旨。
庭瑞、蘭英俯伏階前,聽其略曰:國運隆昌,所賴賢才。
賢才得志,實由科甲。
茲爾兄弟年少學博,才奪雙魁。
當為國家興仁義于天下,舉賢才于山林。
茲授狀元為湖南學政,榜眼為江南學政,旨谕到日,即行赴任。
務宜加意取士,或得賢才,即當薦入京都,以應國用,毋負聯心。
欽此謝恩。
讀畢,庭與蘭叩頭謝恩,即設酒與欽差接風。
飲畢,送入公館歇下。
庭瑞聞聖旨命他為湖南學政,正合探訪菊英消息,心中甚喜。
又私謂蘭英曰:“賢妹才名揚于甲第,志已成矣。
何不托養親為名,退守深閨,以盡女道乎?若再執迷不悟,恐欺君之罪難逃,悔無及矣。
”蘭英對曰:“兄往湖南仕途保重,妹之事将斟酌而行,毋勞遠慮矣。
” 庭瑞終不放心,乃将此意告母。
大姑曰:“正慮此耳。
”遂召蘭英問曰:“聖上命爾為學政,爾意若何?”蘭曰:“兒方躊躇,尚未有定。
思欲不仕,恐負皇上愛我之意。
”大姑曰:“爾本閨閣繡女,今聲名列于榜上,猶不知足,将欲自殺其軀耶?”蘭英聞母言,乃決意不出。
遂作表請辭,托托差覆旨。
表略曰:臣本庸才,蒙選拔以學臣之任,雖竭盡忠誡,難報國恩之萬一。
伏思皇上以孝治天下,竊念臣母孀居,苦志多年,發斑齒落膝,下乏人。
且臣幼弱無知,不稱學臣之選。
衷懇聖澤舍臣裡居,略盡子職。
天恩高厚,俟容報之異日。
臨表兢兢,伏于聖聽。
明日,遂将此表轉托欽差代為申奏。
欽差回京,即将表文奏帝。
帝允奏,乃另選翰林往江南赴任。
自是蘭英在家除卻男裝,現出女子面目,謹守深閨,終朝以琴書為樂,吟詠為歡,絕不題起仕宦之榮。
當日庭瑞收拾行裝,别了母親、妹子,遂往湖南而去。
卻說秀英與菊英自從結為姐妹之後,終日以讀書為事。
一日,秀英獨坐書房。
祇見菊英歡然而來,曰:“奇事!奇事!姐姐說庭瑞死了,他如今卻中了狀元。
”秀曰:“何以知之?”菊曰:“現有狀元報在此。
”便自袖中取出報來。
秀英接過一看,乃曰:“原來我花園張生不是庭瑞,我本不知。
但聞危德兄弟之說,因其年貌相仿,故疑之耳。
”菊曰:“為今之計,将如之何?”秀曰:“庭瑞與賢妹訂約之後,賢妹費盡多少心機,受盡多少苦楚。
他到安然,祇圖功名,全無一毫念及賢妹。
細想此人,真負心人也,不如早絕此念,别圖他計為善。
且爾我有此才學,怕無才子相配耶。
若得其人,吾姐妹共事之可也!何必切切如此。
” 菊英聞言,沉吟半晌,曰:“妹思此人亦甚無情,但義不容棄。
倘天緣有分,妹願與姐姐同事之耳。
”秀曰:“我姐妹雖屬女子,若胸中所學,亦不亞于男兒。
何可公然守此深閨,作一女子之狀乎?”菊曰:“姐姐有何見意,妹願相随。
”秀曰:“為今之計,當瞞過爹娘,假扮書生。
出遊于名山勝境,訪察賢士。
倘遇知音,則許之。
若坐守深閨,徒然無益。
縱使父為擇配,決非我姐妹如願者。
賢妹以為如何?”正是:深閨悶坐無知己,勝境邀遊有美才。
未知後事如何,且廳下回分解。
或曰:建章與庭瑞交厚,蘭英之事總不直言。
今與劉忠初交,便說出蘭英根由。
然則,劉忠何厚?建章何薄?予曰:非也。
建與蘭既結婚媾,便有嫌疑之别。
且又同場共寓,故不宜輕言。
庭與忠既結盟好,便是心腹之交。
且又同德相應,故不敢不言。
庭瑞、劉忠皆賢達士也,均以蘭英之事為不可。
蘭英卻偏能縱橫翰墨,科甲聯登。
真乃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也。
未結盟之先,殺人配雞魚以祭。
既結盟之後,宰牛及馬羊以祭。
兩番祭奠,可謂大快人心。
讀者至此,當思張博之為人。
花廳之飲,文武并醉。
一則擊掌而歌,一則拔劍而舞。
雖周郎之群英會,未必更盛于此。
劉忠料楊巡撫之氣象,俨然如見其人。
如此料事,可謂盡善矣。
料菊英必死,卻又不死,非劉忠之不明,實菊英之得救。
凡事如是,雖善料事者,亦未可以逆料。
菊英聞庭瑞死,欲守之以節。
庭瑞疑菊英死,欲守之以義。
天生一對奇緣,可稱雙絕。
湖南至江西,路不過千裡。
月下至今朝,時未及周年。
遂生出無數事端,元數枝葉。
語雲:耳聞是假,眼見是實。
誡哉是言也。
庭瑞、菊英天各一方,均有情相照。
菊得狀元報,如獲至珍。
卻被秀英輕輕數語,說得絕無情思。
”庭點首,遂與蘭英起身。
劉忠送出郭而别。
庭、蘭在路不尚半月,已到家中。
即将祭父、結義及劉忠以妹許配之事,一概禀告母親。
大姑大喜。
時二姑亦已回家去了。
庭瑞因思菊英甚切,與母言曰:“兒在吳江訂約之女,至今全無動靜。
兒思往湖南探之,姻緣有成,兒願足矣。
倘或不然,兒亦當自盡其情。
”大姑曰:“爾欲往湖南,惟稱早回家,必以功名為念,宜自儆悟。
”庭點頭應諾。
正欲收拾往湖南,忽報聖旨到來。
祇得與蘭英整衣冠,焚香接旨。
卻說那傳旨之官來到門首。
但見庭瑞兄弟手執朝簡,拱立門外。
及到堂上,香案早己安排,即行開讀聖旨。
庭瑞、蘭英俯伏階前,聽其略曰:國運隆昌,所賴賢才。
賢才得志,實由科甲。
茲爾兄弟年少學博,才奪雙魁。
當為國家興仁義于天下,舉賢才于山林。
茲授狀元為湖南學政,榜眼為江南學政,旨谕到日,即行赴任。
務宜加意取士,或得賢才,即當薦入京都,以應國用,毋負聯心。
欽此謝恩。
讀畢,庭與蘭叩頭謝恩,即設酒與欽差接風。
飲畢,送入公館歇下。
庭瑞聞聖旨命他為湖南學政,正合探訪菊英消息,心中甚喜。
又私謂蘭英曰:“賢妹才名揚于甲第,志已成矣。
何不托養親為名,退守深閨,以盡女道乎?若再執迷不悟,恐欺君之罪難逃,悔無及矣。
”蘭英對曰:“兄往湖南仕途保重,妹之事将斟酌而行,毋勞遠慮矣。
” 庭瑞終不放心,乃将此意告母。
大姑曰:“正慮此耳。
”遂召蘭英問曰:“聖上命爾為學政,爾意若何?”蘭曰:“兒方躊躇,尚未有定。
思欲不仕,恐負皇上愛我之意。
”大姑曰:“爾本閨閣繡女,今聲名列于榜上,猶不知足,将欲自殺其軀耶?”蘭英聞母言,乃決意不出。
遂作表請辭,托托差覆旨。
表略曰:臣本庸才,蒙選拔以學臣之任,雖竭盡忠誡,難報國恩之萬一。
伏思皇上以孝治天下,竊念臣母孀居,苦志多年,發斑齒落膝,下乏人。
且臣幼弱無知,不稱學臣之選。
衷懇聖澤舍臣裡居,略盡子職。
天恩高厚,俟容報之異日。
臨表兢兢,伏于聖聽。
明日,遂将此表轉托欽差代為申奏。
欽差回京,即将表文奏帝。
帝允奏,乃另選翰林往江南赴任。
自是蘭英在家除卻男裝,現出女子面目,謹守深閨,終朝以琴書為樂,吟詠為歡,絕不題起仕宦之榮。
當日庭瑞收拾行裝,别了母親、妹子,遂往湖南而去。
卻說秀英與菊英自從結為姐妹之後,終日以讀書為事。
一日,秀英獨坐書房。
祇見菊英歡然而來,曰:“奇事!奇事!姐姐說庭瑞死了,他如今卻中了狀元。
”秀曰:“何以知之?”菊曰:“現有狀元報在此。
”便自袖中取出報來。
秀英接過一看,乃曰:“原來我花園張生不是庭瑞,我本不知。
但聞危德兄弟之說,因其年貌相仿,故疑之耳。
”菊曰:“為今之計,将如之何?”秀曰:“庭瑞與賢妹訂約之後,賢妹費盡多少心機,受盡多少苦楚。
他到安然,祇圖功名,全無一毫念及賢妹。
細想此人,真負心人也,不如早絕此念,别圖他計為善。
且爾我有此才學,怕無才子相配耶。
若得其人,吾姐妹共事之可也!何必切切如此。
” 菊英聞言,沉吟半晌,曰:“妹思此人亦甚無情,但義不容棄。
倘天緣有分,妹願與姐姐同事之耳。
”秀曰:“我姐妹雖屬女子,若胸中所學,亦不亞于男兒。
何可公然守此深閨,作一女子之狀乎?”菊曰:“姐姐有何見意,妹願相随。
”秀曰:“為今之計,當瞞過爹娘,假扮書生。
出遊于名山勝境,訪察賢士。
倘遇知音,則許之。
若坐守深閨,徒然無益。
縱使父為擇配,決非我姐妹如願者。
賢妹以為如何?”正是:深閨悶坐無知己,勝境邀遊有美才。
未知後事如何,且廳下回分解。
或曰:建章與庭瑞交厚,蘭英之事總不直言。
今與劉忠初交,便說出蘭英根由。
然則,劉忠何厚?建章何薄?予曰:非也。
建與蘭既結婚媾,便有嫌疑之别。
且又同場共寓,故不宜輕言。
庭與忠既結盟好,便是心腹之交。
且又同德相應,故不敢不言。
庭瑞、劉忠皆賢達士也,均以蘭英之事為不可。
蘭英卻偏能縱橫翰墨,科甲聯登。
真乃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也。
未結盟之先,殺人配雞魚以祭。
既結盟之後,宰牛及馬羊以祭。
兩番祭奠,可謂大快人心。
讀者至此,當思張博之為人。
花廳之飲,文武并醉。
一則擊掌而歌,一則拔劍而舞。
雖周郎之群英會,未必更盛于此。
劉忠料楊巡撫之氣象,俨然如見其人。
如此料事,可謂盡善矣。
料菊英必死,卻又不死,非劉忠之不明,實菊英之得救。
凡事如是,雖善料事者,亦未可以逆料。
菊英聞庭瑞死,欲守之以節。
庭瑞疑菊英死,欲守之以義。
天生一對奇緣,可稱雙絕。
湖南至江西,路不過千裡。
月下至今朝,時未及周年。
遂生出無數事端,元數枝葉。
語雲:耳聞是假,眼見是實。
誡哉是言也。
庭瑞、菊英天各一方,均有情相照。
菊得狀元報,如獲至珍。
卻被秀英輕輕數語,說得絕無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