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回 袁世凱變計入京 康有為乘機逃滬

關燈
話說大刀王五,聽了李聞泰之言,大為驚訝。

    忙着又去告訴譚嗣同,譚嗣同聞董福祥帶兵進京,榮祿又星夜入宮,秘密奏事,知道西太後處,已得了消息,怕後黨有了準備,大事就要糟了。

    于是急忙将康有為、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宋伯魯及康有為之弟廣仁,一齊請到家中,秘密商議。

    譚嗣同當着衆人,把李聞泰報告的消息,說了一遍,衆人面面相觑。

    劉光第說道:“他們未必就知道我們的舉動,榮祿那小子,是常常昏夜入園,算不了一回事。

    隻有董福祥來得奇突,恐怕有些舉動。

    為今之計,隻有派人到小站。

    去請袁世凱趕緊動手,殺了榮祿那小子,然後率兵進京衛皇室為是。

    ” 康有為道:“此計甚妙,我想袁慰亭忠心耿耿,一定不會變心的,今日已晚,明日便派人到小站去,見了慰亭,告訴他京中有變,使他照預定計盡而行。

    ” 大家聽了劉康二人之言,都說很好。

    康有為又叫譚嗣同寫封信給袁世凱。

    譚嗣同就忙寫了一封密信。

    信已寫好,楊深秀便問派誰去的好,楊銳說,“我願前往”。

    大刀王五聽了忙攔住道:“你們都去不得,這一件事,非常秘密,你們是朝中官吏,秘密出京,無論是乘火車,或是乘轎車,一出了城門,那看城的兵勇,都認得你們,若被他們知道,他們便是太後黨中的小卒,豈能不去報告,以邀賞賜,到了那時,事體敗露,反為不美了,隻有我王子賓,是久走江湖的,一不做官,二不為吏,他們都不注意我,我想代你們走一趟,處處小心慎重,決不會鬧出亂來,事成之後,我也不居功,不知你們的意思如何。

    ”  譚嗣同道王大哥真是忠心俠膽之人,既肯為國家效力,我們正求之不得。

    來……來……來……。

    我譚嗣同先替國家謝過王大哥了。

    ” 說罷就忙着跪下。

    衆人見譚嗣同跪倒,大家也一條聲的說道:“王大哥我等也有一拜。

    ” 說着大家又齊跪下去,大刀王五哈哈笑道:“你們讀書人的禮真多,快些起來,不鬧笑話啦。

    ”  便将衆人扶起。

    這時天已将明,衆人散去。

    那大刀王五,次日秘密赴津,出了永定門,步行到了豐台離車站不遠,見站上旌旗招展,軍樂齊鳴,一隊人馬都向前而進。

    王五在野外,遠遠偷瞧見大旗兩面,一面是袁字,一面是曹字。

    王五心中暗想,那袁字的旗幟,一定是袁世凱了,袁世凱入馬,來得好快呀,但是他尚未接到報告,怎麼就輕舉忘動,未免太可疑了。

    且慢,我不可莽撞上前,等等再說,便站在一旁,隻見一輛一輛的兵車,開了過去,随後一輛專車,又開過來了。

    王五一瞧,隻見車上一面大旗,旗上大書一個榮字。

    榮字旗旁,又有一面較小一點旗子,大書一個袁字王五便知道不妙,暗想那袁世凱莫不是與榮祿勾結了嗎,我且到站上探聽再說。

    想罷便走上站台,這時站上接差的大小官兒才散。

    王五向車站上的熟人一打聽,才知道直隸總督榮祿,與新軍督練袁世凱,同車進京。

    王五暗中大吃一驚,出了車站。

    一想事體不妙。

    忙跑到空野地方,掏出譚嗣同寫的那一封密信,撕得粉碎,想抛在地下,又一想不好,怕被人拾去,連忙往口中一塞,慢慢吞下肚去。

    便又趕着早車回京,一路上隻見兵車絡繹,戒備森嚴。

    大刀王五,走到永定門,見城門緊閉,不能進去,王五心中不覺傷悲,暗想着譚嗣同這一班人,定然完了。

    可惜回來晚了,不能與他們送信,這也是天乎命也,無可奈何王五便在永定門外,一家熟人開的小鋪子裡歇下。

    這且不表。

    再說那榮祿回到天津之後,與袁世凱議定,即日入京,袁世凱奉命,便将太後頒賞的銀子,領了六萬兩,與他自己部下的兵士。

    調曹钜的軍隊,随同入京。

    段祺瑞的軍隊,開到落垡。

    王士珍的軍隊,開到廊房,布置已定。

    榮祿也安排妥了,便與袁世凱同乘專車帶領大隊人馬,直奔京都而來。

    到了京城,榮祿下令,命袁世凱的的軍隊,分駐各城門内外,将各城門緊閉,不許閑人出入。

    榮祿急忙趕到頤和園,先送太後進城,駐在三海瀛秀園中。

    太後進了瀛秀園,便傳旨召見心腹王公大臣。

    不到一時,那慶親王奕匡便領了禮王、端王、瀾公、裕祿、許應騁、廖壽恒、鹿傅霖、徐桐、徐懷塔布、昆秀、啟秀、趙舒翹、英年等一班後黨,齊集瀛秀園外,聽候宣召。

    繕牌遞進去之後,内回事的太監,傳言皇太後懿旨。

    命王大臣等一齊進殿,慶王等應聲而進。

    衆位王公大臣走到儀禮殿,齊向太後跪請聖安。

    太後臉現憂愁之色,對衆位王公大臣們說道,現在鬧得太不成話了,内憂外患,都相逼而來,皇帝不知整理國事,反聽了康有為等的邪說,被他們那一班輕浮少年,弄得内外猜忌,物議物騰,幾有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