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回 孝哲後絕食殉君 吳禦吏屍谏大統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東太後進了皇後宮裡,見皇後哭得衣襟盡濕,忙勸道:“皇後何必這般的悲傷,自己保重要緊。
” 皇後忽然撲倒在東太後的面前,啼哭着,說道:“從今以後,恕臣媳不能再侍奉皇太後了,臣媳已決志殉君,此後再不能孝敬了。
” 說罷,又掩面大哭。
東太後聽了嘉順皇後的話,真是心肝俱裂,早已哭得不休。
哭了一會,才安慰道:“皇後何必如此,這立志殉君的話,現在還說不到;總而言之,有我在一日,決要保護你一日,你放心吧。
” 說罷就将皇後扶起來,又切切實實地勸了一番,皇後才止住了哭。
東太後更絮絮叨叨地說了許多閑話,方退出宮去。
第三天清晨,承恩公崇绮派人送進一大盤饅首來。
嘉順皇後取了一個,剝開一看,那饅首是空心的,心中有些訝異,再剝第二個看,也都是空心的,便覺更為懷疑。
将饅首收下,在盤底上寫了“此是何意”四字,交小太監拿出去,還與崇绮。
不多一刻,崇绮又将那盤子派人送回宮來,皇後接過盤子看時,盤底上有一行小字,寫的是“聖明無過皇後” 六個小字。
皇後看了,自己歎道:“哦,我明白了。
” 說罷又哭起來。
這日,皇後便在同治皇帝的梓宮旁,絕了飲食。
那些太監宮女們,早已因為皇後失寵,不得西太後的歡心,一個個都有些欺負皇後。
皇後便絕了飲食,不吃東西,她們也不去管她。
皇後一連餓了五天,慈安太後這一日來瞧皇後,見皇後四肢無力,睡在同治皇帝的梓宮旁邊,連哭也不能哭了。
再瞧皇後的臉上,現出黃白憔悴之色,很難看的,覺得有些訝異,忙問皇後時,皇後一言不發,連爬起來行禮都沒有氣力,剛要爬着,又倒了下去。
慈安太後更以為奇,再追問皇後皇後仍是不說。
後來被慈安太後逼緊了,皇後才斷斷續續地說道:“臣媳是立志殉君的了。
” 東太後更覺有異,就叫太監宮女們來問,太監宮女們,隻得說實話,說皇後斷了飲食,到今天已五日了。
東太後大驚,忙勸皇後不可如此,皇後隻是眼中流淚,連哭聲都哭不出。
慈安太後一瞧不是事,趕緊出宮去見慈禧太後,把皇後絕食殉君的話,對慈禧太後說了一遍,請慈禧太後去勸皇後。
慈禧說道:“人各有志,是勉強不來的,隻怕勸也無用。
” 慈安太後一定要催着慈禧太後去勸,慈禧隻好同着慈安到皇後宮中。
皇後見二位太後都來了,想爬起來,叩頭行禮,隻恨兩隻腿同棉花一般的軟,休想能爬得起來。
慈安太後見皇後那種可憐的樣子忙攔住皇後,叫她不要起來了,慈安太後顯出和悅的顔色,勸皇後節哀,照常進膳。
怎奈那嘉順皇後已下了決心,口中連話也說不出了。
慈禧太後見皇後已到臨危,不能再動,便退出宮去。
慈安太後一人留在宮中,對着皇後垂淚。
後來衆宮眷和各府福晉命婦一齊都得了消息趕到宮中,紛紛地泣勸。
這時皇後已經不能說話,慈安太後見皇後這個樣子,無法挽救,眼看就要斷氣的了。
忙哭着命人用吉祥床擡回皇後寝殿,可憐那位節烈嘉順皇後阿魯特氏,就于二月二十日,駕崩在寝宮之中。
臨崩之時,宮中聞着一陣香風,飄飄蕩蕩地吹上天去。
那嘉順皇後的仙魂,大概随着這一陣香風,返瑤台去了。
慈禧太後得了皇後駕崩一消息,不但不到皇後宮中料理皇後的喪事,反說“死得好,早就該死” 的話。
宮女太監們,更把皇後喪事看得極輕。
倒是慈安太後撫屍痛哭一場,口口聲聲總贊歎皇後的節烈。
又吩咐從優殡殓,命軍機處拟了一道上谕,将皇後逝世的情形,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誰知軍機處因有人授意,反說皇後是因病而死,卻不将皇後絕粒殉君的話,曉喻中外,可歎那嘉順皇後節烈的美名,竟有許多人不曾明白,真是一件恨事了。
皇後既死之後,照例加谥,稱為孝哲毅皇後,金棺暫安于觀德殿。
因為皇後殉君,就引出一個屍谏的忠臣,力争大統。
這一位忠臣,姓吳名可讀,字柳堂,官居都察院監察禦吏,吳禦吏在同治皇帝尚未賓天之時,曾上過一次奏摺,請宣示天下。
如立載為皇帝後,生有皇子,應即承繼穆宗毅皇帝(即同治皇帝)為嗣,将來繼承大統。
慈禧太後,見了吳禦吏這封奏摺,氣得七竊冒煙,說吳可讀有心挑撥皇室,非将他斬首不可。
幸而慈安太後是一個明白的人,竭力勸住。
慈禧太後無法,隻得将吳可讀發交刑部審問。
那吳可讀先生到了刑部,侃侃而談,力争大統,忠義之氣,上薄雲霄。
王公大臣會議之後,議将吳可讀降調。
又過了幾年,穆宗毅皇帝與孝哲毅皇後的金棺,皆永遠奉安山陵的時候,那吳可讀先生這時,已因查辦廢員案内,蒙慈安太後圈出,奉旨以主事特用選授吏部主事,因此吳先生便再四面求吏部堂官,大學士寶金,派為随同行禮司員,吳先生追随同治皇帝與皇後的金棺。
到了東陵,就在馬申橋,住在三義廟内,夜間寫好一本遺摺,托三義廟的老道士,遞到軍機營盤。
吳先生便在三義廟中,懸梁自盡。
是仿古來忠臣屍谏之義,那一本奏摺上寫道:“罪臣吳可讀,跪奏為以一死泣請懿旨,預定大統之歸,以畢今生忠愛事,藕罪臣聞治國不諱亂,安國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可忘。
則進苦口于堯舜,如無疾之呻吟,陳隐患于聖明,為不祥之舉動,罪臣前因言事憤激,自甘或斬或囚。
經大臣會議,奏請傳臣質訊,乃蒙先
” 皇後忽然撲倒在東太後的面前,啼哭着,說道:“從今以後,恕臣媳不能再侍奉皇太後了,臣媳已決志殉君,此後再不能孝敬了。
” 說罷,又掩面大哭。
東太後聽了嘉順皇後的話,真是心肝俱裂,早已哭得不休。
哭了一會,才安慰道:“皇後何必如此,這立志殉君的話,現在還說不到;總而言之,有我在一日,決要保護你一日,你放心吧。
” 說罷就将皇後扶起來,又切切實實地勸了一番,皇後才止住了哭。
東太後更絮絮叨叨地說了許多閑話,方退出宮去。
第三天清晨,承恩公崇绮派人送進一大盤饅首來。
嘉順皇後取了一個,剝開一看,那饅首是空心的,心中有些訝異,再剝第二個看,也都是空心的,便覺更為懷疑。
将饅首收下,在盤底上寫了“此是何意”四字,交小太監拿出去,還與崇绮。
不多一刻,崇绮又将那盤子派人送回宮來,皇後接過盤子看時,盤底上有一行小字,寫的是“聖明無過皇後” 六個小字。
皇後看了,自己歎道:“哦,我明白了。
” 說罷又哭起來。
這日,皇後便在同治皇帝的梓宮旁,絕了飲食。
那些太監宮女們,早已因為皇後失寵,不得西太後的歡心,一個個都有些欺負皇後。
皇後便絕了飲食,不吃東西,她們也不去管她。
皇後一連餓了五天,慈安太後這一日來瞧皇後,見皇後四肢無力,睡在同治皇帝的梓宮旁邊,連哭也不能哭了。
再瞧皇後的臉上,現出黃白憔悴之色,很難看的,覺得有些訝異,忙問皇後時,皇後一言不發,連爬起來行禮都沒有氣力,剛要爬着,又倒了下去。
慈安太後更以為奇,再追問皇後皇後仍是不說。
後來被慈安太後逼緊了,皇後才斷斷續續地說道:“臣媳是立志殉君的了。
” 東太後更覺有異,就叫太監宮女們來問,太監宮女們,隻得說實話,說皇後斷了飲食,到今天已五日了。
東太後大驚,忙勸皇後不可如此,皇後隻是眼中流淚,連哭聲都哭不出。
慈安太後一瞧不是事,趕緊出宮去見慈禧太後,把皇後絕食殉君的話,對慈禧太後說了一遍,請慈禧太後去勸皇後。
慈禧說道:“人各有志,是勉強不來的,隻怕勸也無用。
” 慈安太後一定要催着慈禧太後去勸,慈禧隻好同着慈安到皇後宮中。
皇後見二位太後都來了,想爬起來,叩頭行禮,隻恨兩隻腿同棉花一般的軟,休想能爬得起來。
慈安太後見皇後那種可憐的樣子忙攔住皇後,叫她不要起來了,慈安太後顯出和悅的顔色,勸皇後節哀,照常進膳。
怎奈那嘉順皇後已下了決心,口中連話也說不出了。
慈禧太後見皇後已到臨危,不能再動,便退出宮去。
慈安太後一人留在宮中,對着皇後垂淚。
後來衆宮眷和各府福晉命婦一齊都得了消息趕到宮中,紛紛地泣勸。
這時皇後已經不能說話,慈安太後見皇後這個樣子,無法挽救,眼看就要斷氣的了。
忙哭着命人用吉祥床擡回皇後寝殿,可憐那位節烈嘉順皇後阿魯特氏,就于二月二十日,駕崩在寝宮之中。
臨崩之時,宮中聞着一陣香風,飄飄蕩蕩地吹上天去。
那嘉順皇後的仙魂,大概随着這一陣香風,返瑤台去了。
慈禧太後得了皇後駕崩一消息,不但不到皇後宮中料理皇後的喪事,反說“死得好,早就該死” 的話。
宮女太監們,更把皇後喪事看得極輕。
倒是慈安太後撫屍痛哭一場,口口聲聲總贊歎皇後的節烈。
又吩咐從優殡殓,命軍機處拟了一道上谕,将皇後逝世的情形,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誰知軍機處因有人授意,反說皇後是因病而死,卻不将皇後絕粒殉君的話,曉喻中外,可歎那嘉順皇後節烈的美名,竟有許多人不曾明白,真是一件恨事了。
皇後既死之後,照例加谥,稱為孝哲毅皇後,金棺暫安于觀德殿。
因為皇後殉君,就引出一個屍谏的忠臣,力争大統。
這一位忠臣,姓吳名可讀,字柳堂,官居都察院監察禦吏,吳禦吏在同治皇帝尚未賓天之時,曾上過一次奏摺,請宣示天下。
如立載為皇帝後,生有皇子,應即承繼穆宗毅皇帝(即同治皇帝)為嗣,将來繼承大統。
慈禧太後,見了吳禦吏這封奏摺,氣得七竊冒煙,說吳可讀有心挑撥皇室,非将他斬首不可。
幸而慈安太後是一個明白的人,竭力勸住。
慈禧太後無法,隻得将吳可讀發交刑部審問。
那吳可讀先生到了刑部,侃侃而談,力争大統,忠義之氣,上薄雲霄。
王公大臣會議之後,議将吳可讀降調。
又過了幾年,穆宗毅皇帝與孝哲毅皇後的金棺,皆永遠奉安山陵的時候,那吳可讀先生這時,已因查辦廢員案内,蒙慈安太後圈出,奉旨以主事特用選授吏部主事,因此吳先生便再四面求吏部堂官,大學士寶金,派為随同行禮司員,吳先生追随同治皇帝與皇後的金棺。
到了東陵,就在馬申橋,住在三義廟内,夜間寫好一本遺摺,托三義廟的老道士,遞到軍機營盤。
吳先生便在三義廟中,懸梁自盡。
是仿古來忠臣屍谏之義,那一本奏摺上寫道:“罪臣吳可讀,跪奏為以一死泣請懿旨,預定大統之歸,以畢今生忠愛事,藕罪臣聞治國不諱亂,安國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可忘。
則進苦口于堯舜,如無疾之呻吟,陳隐患于聖明,為不祥之舉動,罪臣前因言事憤激,自甘或斬或囚。
經大臣會議,奏請傳臣質訊,乃蒙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