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

關燈
尚有數萬。

     度宗皇帝尚有一子,竟可嗣立。

    天意若不絕宋,尚可恢複。

    ”群臣乃共立衛王昺為帝。

    适有黃龍現于海中,遂改元為祥興,升碙州為翔龍縣,乃由楊太妃聽政。

    都統淩震、轉運判官王道夫又克複廣州。

    張世傑擇得廣州外海的厓山,以為天險可恃,即奉帝昺駐跸于此,令士卒入山伐木,築行宮軍屋千餘間,以便居住,即葬帝昰于厓山,号為端宗,進陸秀夫為左丞相。

    秀夫尚日書《大學》章句,訓導帝昺。

    文天祥收拾散兵,奉母與弟,同出海豐,至麗江浦,上表厓山,自劾兵敗江西之罪,有诏加文天祥少保銜,封信國公,張世傑為越國公。

    湖制置使張烈良等也起兵響應,厓山、雷瓊、全永與潭州人周隆賀等十二人,亦同時舉義。

    元主乃命張宏範為都元帥,李恒為副,再下閩廣。

    又促阿裡海涯速平湖廣。

    阿裡海涯兼程至潭州,周隆賀等十二人不及防備皆為所害,張烈良亦戰死,進掠海南。

    宋瓊州安撫使趙與珞,逆占白沙口,為州民執降元軍,被磔而亡,海南一帶,遂為元有。

    李恒由梅嶺攻廣州,淩震、王道夫屢戰皆敗,遂奔厓山。

    張宏範從海道進攻漳、潮、惠三州。

     文天祥屯兵潮陽,鄒鳳、劉子俊剿海盜陳懿、劉興。

    陳懿被誅,劉興引元兵入潮陽,天祥與部下走海豐。

    母與長子皆已遇疫而亡。

    天祥尚始終要想複宋,行至五嶺坡,方才造飯,元先鋒張宏正引兵迫到,衆盡逃散,僅餘天祥,鄒鳳、劉子俊、杜浒等數人被執往元營。

    天祥吞腦子不死,鄒鳳自刎。

    劉子俊欲脫天祥,說天祥是假的,自己方是真文天祥,彼此互争,後由俘卒辨别真假,子俊以欺诳受烹,杜浒不食死。

    宏正執天祥至潮陽見宏範,左右叱天祥拜谒。

    天祥毅然不屈。

    宏範親為天祥解縛,待以客禮。

    天祥請死,宏範不許,令居舟中,凡天祥族屬被俘,皆令與天祥同處一舟。

    天祥還想忍辱恢複,所以不死,在舟中居住,滿腔悲憤,盡付詩歌。

     宏範又令天祥作書,招降張世傑,天祥不從。

    宏範固令作書,天祥乃書其詩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宏範付之一笑,乃進兵攻厓山。

    張世傑聯舟為壘,結大舶千餘,作一字陳,碇泊海中,四周起樓棚,奉帝員居于中,為必死計,将士皆以非策。

    世傑歎道:“頻年航海,何時得了,不若拼死一戰,勝則國家之福,敗則君臣同盡罷了。

    ”壓山兩門對立,北面水淺舟不得進。

    宏範乃繞大洋,由南面入攻,世傑之舟堅不可動,宏範遂用茅茨沃油,乘風縱火,世傑早有防備,舟上盡塗水泥,火不能燃,宏範無法,隻得令人對宋軍道:“你們陳丞相已走,文丞相已擒,尚欲何為?”宋軍不答。

    宏範以舟師據海口,斷宋軍樵汲之道,宋軍坐困。

    李恒又引兵來會,宏範令守北山,自分部下為四軍,傳令諸将,宋軍舣舟厓山,潮至必遁,宜乘潮進攻,聞我作樂出戰。

     祥興二年二月六日,早潮驟漲,李恒先以舟師進攻,世傑率兵死戰,相侍至午,勝負未分。

    忽聞樂聲大作,宏範之軍又至,兩下夾攻。

    宋軍大敗,旗靡樯摧,波蕩舟搖,翟國秀、淩震等,皆降于敵。

    世傑猶死相争,直至日暮,鳳雨大作,昏霧四起,咫尺不辨,料知大事已去,遂與蘇劉義斷纜出港,引了十六舟而去。

    陸秀夫在帝昺舟上,見諸船相連,知難逃脫,即對帝昺道:“國事至此,陛下當殉社稷,勿為德祐皇帝之繼,再去屈辱虜廷。

    ”即負帝昺,同沉于海。

    後宮諸人從死者不知其數。

    楊太妃聞帝昺已死,大哭道:“我忍死至此,隻為趙氏一塊肉,今還有什麼盼望呢?”也投海而死。

    世傑舟至海陵山下,飓風大作,将士皆勸登岸,世傑仰天禱祝道:“我為趙氏,已力竭了,一君亡,又立一君,今又亡,我尚不死,還望敵人退後,别立趙氏以存宗社。

    今風潮若此,想天心欲亡趙氏,不令我再生了。

    ”禱罷,風流益大,竟覆世傑舟,溺海而亡。

    蘇劉義遁出海洋,為下所殺。

    文天祥被執至燕京,越三年,受刑于柴市;又越七年,謝枋得被脅北行,絕食死節。

    後世稱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為三忠,三忠皆死,南宋已亡,與北宋合并計算,共得三百二十年。

     編書至此,總算告竣,因作七律一首,作為全書的結束語:和戰紛争敵已來,兩朝事迹一般哀! 攻遼未必非計會,亡宋皆因少将材。

     空有中興名自在,終難恢複恨長埋。

     厓山遣憾留千古,滄海桑田剩劫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