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百回二帝歸魂空支殘局三忠殉國結束全書卻說謝太後命吳堅、賈餘慶、家铉翁等,往元為祈請使,先往見伯顔,伯顔引文天祥一同列座。
賈餘慶語多谄谀,天祥斥其賣國。
呂文煥從旁解勸,天祥離座,指着文煥說道:“君家受國厚恩,不思圖報,合族為逆,尚有何言。
”文懷慚不能答,伯顔遂拘住天祥,令他随吳堅等北去,一面進駐錢塘江沙上,錢江本有大湖,每日兩至,太皇太後于宮中焚香祝道:“海若有靈,當令波濤大作,将元兵一掃而空。
”哪知,江潮竟三日不至,臨安人士皆以為天竟,不勝嗟歎!伯顔乃建大将旗鼓,入臨安城,率左右翼萬戶巡城,觀潮于浙江,又登獅子,雲峰,覽臨安形勝。
後人有詩詠此道:金堤鯶海波頹,祝拜宮中香未灰;笳鼓滿城馳鐵騎,伯顔江上看潮回。
伯顔又聞得益王、廣王已出臨安,命範文虎率兵南追。
附馬都尉楊鎮聞元兵來追,遂與二王作别道:“臣不能保護殿下前去了。
”即馳還臨安,途遇文虎,問二王何在?回言已竟就鎮。
文虎遂執楊鎮還報,适福王與芮,自紹興而來。
伯顔婉言撫慰,令随帝顯及全太後,北往元都,并遣使入宮宣诏,免牽羊系頸之禮,遂劫帝顯、全太後、福王與芮、沂王乃猷、度宗母、隆國夫人黃氏、附馬都尉楊鎮等一概北行,惟太皇太後謝氏,以年老多病暫時免行。
及至燕都,帝顯入見,元主憐其年幼無知,封為瀛國公。
全太後自請為尼,令出居智正寺,後又命帝顯為僧。
帝顯其時年僅六歲,後竟終于北漠。
謝太後在臨安數月,被元兵舁往燕都,降封壽春郡夫人,過了七年方殁。
當帝顯北去時,知信州謝枋得,為元兵所逐,逃至建甯山中,江東陷沒,制置使夏貴、又以淮西降元,惟淮東、真、揚、泰諸州尚稱宋土。
李庭芝、姜才、苗再成等,死守勿去,恰值文天祥北行至鎮江,與幕客杜浒等十二人,乘夜逃入真州,與苗再成共謀恢複。
天祥緻書李庭芝,令他同時舉兵扼敵歸路,不意庭芝誤信潰卒之言,說是元遣宋丞相說降真州,庭芝因疑天祥有詐,密囑再成,速殺天祥,再成不忍下手,給天祥出城,始将庭芝書與覽。
天祥大憤!欲往揚州自訴,及抵城下,聞門卒宣言,制使捕文丞相甚急。
天祥知不可入,變易姓名,沿東入海,途中饑寒交迫,卒得樵夫相救,攜往高郵,稽家莊民嵇聳,迎至家内,送他到泰州、遂泛海入溫州,訪求二王所在。
聞得益王昰,已自立于福州,改元景炎,乃趙福州。
原來益王昰與廣王昺南行,由昰生母楊淑妃及淑妃弟亮節,昺生母俞修容、修容弟如珪,宗室秀王與檡,擁護同行。
途中為元兵所追,徒步匿山中七日,幸有統制張全,引數十騎來衛,乃同往溫州。
宋臣陸秀夫、蘇劉義等亦接踵而至。
因議召陳宜中于清澳,張世傑于定海,二人奉诏偕來。
因奉益王昰為都元帥,廣王昺為副元帥,發兵除吏,以秀王與擇為福建察訪使,先入閩中,撫吏民,谕同姓,檄召路忠議,同謀恢複,閩人頗多響應。
于是諸臣奉二王至福州,立益王是為帝,改年号為景炎元年;尊楊淑妃為皇太妃,同帝聽政。
遙上帝鲏尊号為恭帝,加封廣王昺為衛王;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李庭芝為右丞相;陳文龍、劉黻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主管殿前司;命舊臣趙溍、傅卓、李班、翟國秀等分道出兵,改福州為福安府,溫州為瑞安府,循例大赦。
是日有大聲出府中,衆皆驚仆。
過了幾天,文天祥來見,廷議以李庭芝扼守淮東,不能至閩,右相尚虛席,應授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天祥不善陳宜中,固辭不受,遂改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天祥請還溫州,借圖進取。
陳宜中欲倚仗張世傑,收複兩浙,自蓋前愆,命天祥開府南劍州,經略江西。
灑西由吳浚克複南豐、宜黃、甯都三縣,翟國秀進取秀山,傅卓至衢、信諸民亦多響應,元遣唆都拔婺州,進陷衙州,故相留夢炎降元。
唆都進兵,殺敗吳浚,翟國秀不戰而遁,傅卓降元。
還有廣東經略徐直諒,已遣部将梁雄飛,輸款元軍,元将阿裡海涯,命雄飛為廣東招讨使,任循廣東。
益王昰即位,檄至廣州,直諒遂拒絕雄飛,雄飛竟引元兵攻入廣州,直諒遁去,全城皆降。
江西、廣東又遭失敗,李庭芝與姜才,協守揚州。
元将阿術,屢攻不下,阿術乃
賈餘慶語多谄谀,天祥斥其賣國。
呂文煥從旁解勸,天祥離座,指着文煥說道:“君家受國厚恩,不思圖報,合族為逆,尚有何言。
”文懷慚不能答,伯顔遂拘住天祥,令他随吳堅等北去,一面進駐錢塘江沙上,錢江本有大湖,每日兩至,太皇太後于宮中焚香祝道:“海若有靈,當令波濤大作,将元兵一掃而空。
”哪知,江潮竟三日不至,臨安人士皆以為天竟,不勝嗟歎!伯顔乃建大将旗鼓,入臨安城,率左右翼萬戶巡城,觀潮于浙江,又登獅子,雲峰,覽臨安形勝。
後人有詩詠此道:金堤鯶海波頹,祝拜宮中香未灰;笳鼓滿城馳鐵騎,伯顔江上看潮回。
伯顔又聞得益王、廣王已出臨安,命範文虎率兵南追。
附馬都尉楊鎮聞元兵來追,遂與二王作别道:“臣不能保護殿下前去了。
”即馳還臨安,途遇文虎,問二王何在?回言已竟就鎮。
文虎遂執楊鎮還報,适福王與芮,自紹興而來。
伯顔婉言撫慰,令随帝顯及全太後,北往元都,并遣使入宮宣诏,免牽羊系頸之禮,遂劫帝顯、全太後、福王與芮、沂王乃猷、度宗母、隆國夫人黃氏、附馬都尉楊鎮等一概北行,惟太皇太後謝氏,以年老多病暫時免行。
及至燕都,帝顯入見,元主憐其年幼無知,封為瀛國公。
全太後自請為尼,令出居智正寺,後又命帝顯為僧。
帝顯其時年僅六歲,後竟終于北漠。
謝太後在臨安數月,被元兵舁往燕都,降封壽春郡夫人,過了七年方殁。
當帝顯北去時,知信州謝枋得,為元兵所逐,逃至建甯山中,江東陷沒,制置使夏貴、又以淮西降元,惟淮東、真、揚、泰諸州尚稱宋土。
李庭芝、姜才、苗再成等,死守勿去,恰值文天祥北行至鎮江,與幕客杜浒等十二人,乘夜逃入真州,與苗再成共謀恢複。
天祥緻書李庭芝,令他同時舉兵扼敵歸路,不意庭芝誤信潰卒之言,說是元遣宋丞相說降真州,庭芝因疑天祥有詐,密囑再成,速殺天祥,再成不忍下手,給天祥出城,始将庭芝書與覽。
天祥大憤!欲往揚州自訴,及抵城下,聞門卒宣言,制使捕文丞相甚急。
天祥知不可入,變易姓名,沿東入海,途中饑寒交迫,卒得樵夫相救,攜往高郵,稽家莊民嵇聳,迎至家内,送他到泰州、遂泛海入溫州,訪求二王所在。
聞得益王昰,已自立于福州,改元景炎,乃趙福州。
原來益王昰與廣王昺南行,由昰生母楊淑妃及淑妃弟亮節,昺生母俞修容、修容弟如珪,宗室秀王與檡,擁護同行。
途中為元兵所追,徒步匿山中七日,幸有統制張全,引數十騎來衛,乃同往溫州。
宋臣陸秀夫、蘇劉義等亦接踵而至。
因議召陳宜中于清澳,張世傑于定海,二人奉诏偕來。
因奉益王昰為都元帥,廣王昺為副元帥,發兵除吏,以秀王與擇為福建察訪使,先入閩中,撫吏民,谕同姓,檄召路忠議,同謀恢複,閩人頗多響應。
于是諸臣奉二王至福州,立益王是為帝,改年号為景炎元年;尊楊淑妃為皇太妃,同帝聽政。
遙上帝鲏尊号為恭帝,加封廣王昺為衛王;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李庭芝為右丞相;陳文龍、劉黻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主管殿前司;命舊臣趙溍、傅卓、李班、翟國秀等分道出兵,改福州為福安府,溫州為瑞安府,循例大赦。
是日有大聲出府中,衆皆驚仆。
過了幾天,文天祥來見,廷議以李庭芝扼守淮東,不能至閩,右相尚虛席,應授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天祥不善陳宜中,固辭不受,遂改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天祥請還溫州,借圖進取。
陳宜中欲倚仗張世傑,收複兩浙,自蓋前愆,命天祥開府南劍州,經略江西。
灑西由吳浚克複南豐、宜黃、甯都三縣,翟國秀進取秀山,傅卓至衢、信諸民亦多響應,元遣唆都拔婺州,進陷衙州,故相留夢炎降元。
唆都進兵,殺敗吳浚,翟國秀不戰而遁,傅卓降元。
還有廣東經略徐直諒,已遣部将梁雄飛,輸款元軍,元将阿裡海涯,命雄飛為廣東招讨使,任循廣東。
益王昰即位,檄至廣州,直諒遂拒絕雄飛,雄飛竟引元兵攻入廣州,直諒遁去,全城皆降。
江西、廣東又遭失敗,李庭芝與姜才,協守揚州。
元将阿術,屢攻不下,阿術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