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關燈
小
中
大
建康,立信愛将金明,攜立信家人走避,有以立信三策,陳告伯顔,請戮其妻孥。
遂訪求立信家屬,衄以金帛。
伯顔既入建康,又遣兵四出,收降了廣德軍。
似道窮迫無計,隻得繳還都督印,陳宜中問堂吏翁應龍,似道現在何處? 應龍回稱不知。
宜中疑其已死,上疏乞誅似道。
太皇太後謝氏道:“似道曆事三朝,不忍以一朝失算,即置典刑。
”乃诏免似道平章都督,授為醴泉觀使,凡從前所行諸弊政,一概罷除,将公田給還田主,令率租戶為兵,放還貶谪諸人,并複吳潛向士璧等官階,刺配翁應龍于吉陽軍,貶廖瑩中、王庭、劉良貴、陳伯大、董樸等官。
未幾,三學生及台谏侍臣,又交章請誅似道,太皇太後還不肯從,似道又上疏乞保全,且言為夏貴、孫虎臣所誤。
有诏令李庭芝資遣似道歸越,守喪終制,似道還留在揚州,不肯歸去。
王爚又上疏論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乞嚴加譴責,頒诏诘責,似道始返紹興。
紹興守臣閉門不納,王爚又入陳太皇太後道:“本朝權臣稔禍,從無如似道這樣厲害的。
措紳草茅,疊經彈劾,陛下皆不允行,如此不恤人言,将何以謝天下。
”太皇太後始道降似道三官,居住婺州。
婺州人民,聞似道到來,争作露布,驅逐出境,不準逗留。
監察禦史孫嵘叟等,又上言罪重罰輕,乃流竄至建甯府。
國子司業方應發。
中書舍人王應麟,請授諸四裔,以禦魑魅,且請重懲奸黨,以申國法。
又下诏斬翁應龍,籍其家産。
廖瑩中等除名,竄逐嶺南,谪似道為高州團練使,安置循州,籍産沒官,榮王與芮此時晉封福王,深恨似道,募人為監押官,欲與途中除之。
會稽縣尉鄭虎臣,自請于福王與芮,願充監押官。
你道鄭虎臣為何自願請行呢?原來虎臣之父為似道所陷,刺配遠方。
虎臣久欲報仇,遇到這個機會,所以請行。
遂去押解似道啟行。
似道正寓居建甯府開元寺内,還有侍妾數十人。
虎臣命将侍妾逐去,即促似道長行,命輿夫撤去輿蓋,曝行秋日中,且編唱杭州俚歌,教輿夫高聲歌唱,屢呼似道姓名以辱之。
一日,行抵一古寺,壁上有吳潛南行時所題詩句,虎臣故意指着問道:“賈團練,吳丞相何以至此?”似道懷慚不能回答。
未幾,舍舟登陸,行次劍州黯淡灘,虎臣又令似道觀水道:“此水甚清,可以就死。
”似道道:“朝廷并未有诏令我就死。
”到了漳州木棉巷,虎臣道:“我為天下除奸賊,雖死無恨。
”遂于似道登廁時,拉其胸,折骨而死。
似道既死,漳州守經紀其喪,講富民所蓄油杉以之為棺,初時簽書樞密院事林存儒,為似道所傾,南竄至漳州而死。
林氏子孫聞得油杉甚佳,欲制棺以為殓,後因價值過巨,無力購置,忿然對富民道:“你可好好收藏,留于賈丞相自用。
”此時竟用此杉,以殓似道,也可謂奇事了。
後人有詩詠似道道:南荒一逐使人愁,林氏油杉早見收;遷客墨痕蕭寺壁,相逢生怕唱杭州。
先是似道當國,嘗夢金紫人引一客至,對他說道:“此人姓鄭,能制公命。
” 其時内侍鄭師望寵幸用事,似道疑及師道,因借他事,勒令外竄,豈知死于鄭虎臣之手。
又有臨安梢人,泊舟蘇堤,方當盛暑,卧于舟尾,中夜不寐,忽見三人長不滿尺,聚坐沙州,一人說道:“張公到了,将奈何?”一人道:“賈平章非仁者,決不相恕。
”又一人涕泣道:“我固無生望了,你們還可以見他敗亡。
”三人對泣逾時,入水而沒。
次日,漁人張公,獲一鼈,徑逾二尺,納之葛嶺私第,似道烹而食之,未及三年,似道即敗。
當似道極盛之際,嘗發願齋雲水千人,施齋數日,其額已足,最後有一道士,衣衫褴縷,踵門求齋。
主其事者,以千人之數已足,不肯放入。
道士堅求不已,不得已在門房施與一齋。
道人食罷,複其缽于案上而去。
衆人盡力移缽,分毫不動,大為詫怪!啟于似道,尚不相信,親往觀看,舉手揭之,随腕而起。
内有詩二句道:得好休時便好休,收花結子在漳州。
似道見了,方知真仙降臨,深悔當面錯過,未能詳問休咎。
惟這兩句詩經門客等多方猜測,終不能解。
後來似道死于漳州木綿庵,始知此兩句,實預示似道身死之地,可見世事,皆有定數。
似道死後,宋廷以王爚平章國事,陳宜中、留夢炎為左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宜中在太學時,曾與黃镛等糾劾丁大全,編管遠州,當時曾為六君子。
後來大全被斥,宜中釋回,夤緣似道,得居顯職。
及似道蕪湖戰敗,逃居揚州,宜中疑其已死,故奏請懲似道罪;此時又因鄭虎臣擅殺似道,捕之下獄,置于死地,複請許似道歸葬,賜還田廬。
太皇太後隻道他存心忠厚,事事依從,哪知他竟是似道一黨呢?宋廷又命張世傑,總都督府諸軍,分道拒元。
無如元兵日逼近,臨安一日數驚,同知密院事曾淵子等數十人,竟相率遁去。
簽書樞密院文及翁,同簽書院事倪普,故意令台官劾論自己過惡,章未及上,已迫不及待,出關潛逃,相繼而遁者,日有數起。
太皇太後聞知,特下手诏,戒饬群臣道:我朝三百餘年,待士大夫以禮,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大小臣工,未嘗有出一
遂訪求立信家屬,衄以金帛。
伯顔既入建康,又遣兵四出,收降了廣德軍。
似道窮迫無計,隻得繳還都督印,陳宜中問堂吏翁應龍,似道現在何處? 應龍回稱不知。
宜中疑其已死,上疏乞誅似道。
太皇太後謝氏道:“似道曆事三朝,不忍以一朝失算,即置典刑。
”乃诏免似道平章都督,授為醴泉觀使,凡從前所行諸弊政,一概罷除,将公田給還田主,令率租戶為兵,放還貶谪諸人,并複吳潛向士璧等官階,刺配翁應龍于吉陽軍,貶廖瑩中、王庭、劉良貴、陳伯大、董樸等官。
未幾,三學生及台谏侍臣,又交章請誅似道,太皇太後還不肯從,似道又上疏乞保全,且言為夏貴、孫虎臣所誤。
有诏令李庭芝資遣似道歸越,守喪終制,似道還留在揚州,不肯歸去。
王爚又上疏論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乞嚴加譴責,頒诏诘責,似道始返紹興。
紹興守臣閉門不納,王爚又入陳太皇太後道:“本朝權臣稔禍,從無如似道這樣厲害的。
措紳草茅,疊經彈劾,陛下皆不允行,如此不恤人言,将何以謝天下。
”太皇太後始道降似道三官,居住婺州。
婺州人民,聞似道到來,争作露布,驅逐出境,不準逗留。
監察禦史孫嵘叟等,又上言罪重罰輕,乃流竄至建甯府。
國子司業方應發。
中書舍人王應麟,請授諸四裔,以禦魑魅,且請重懲奸黨,以申國法。
又下诏斬翁應龍,籍其家産。
廖瑩中等除名,竄逐嶺南,谪似道為高州團練使,安置循州,籍産沒官,榮王與芮此時晉封福王,深恨似道,募人為監押官,欲與途中除之。
會稽縣尉鄭虎臣,自請于福王與芮,願充監押官。
你道鄭虎臣為何自願請行呢?原來虎臣之父為似道所陷,刺配遠方。
虎臣久欲報仇,遇到這個機會,所以請行。
遂去押解似道啟行。
似道正寓居建甯府開元寺内,還有侍妾數十人。
虎臣命将侍妾逐去,即促似道長行,命輿夫撤去輿蓋,曝行秋日中,且編唱杭州俚歌,教輿夫高聲歌唱,屢呼似道姓名以辱之。
一日,行抵一古寺,壁上有吳潛南行時所題詩句,虎臣故意指着問道:“賈團練,吳丞相何以至此?”似道懷慚不能回答。
未幾,舍舟登陸,行次劍州黯淡灘,虎臣又令似道觀水道:“此水甚清,可以就死。
”似道道:“朝廷并未有诏令我就死。
”到了漳州木棉巷,虎臣道:“我為天下除奸賊,雖死無恨。
”遂于似道登廁時,拉其胸,折骨而死。
似道既死,漳州守經紀其喪,講富民所蓄油杉以之為棺,初時簽書樞密院事林存儒,為似道所傾,南竄至漳州而死。
林氏子孫聞得油杉甚佳,欲制棺以為殓,後因價值過巨,無力購置,忿然對富民道:“你可好好收藏,留于賈丞相自用。
”此時竟用此杉,以殓似道,也可謂奇事了。
後人有詩詠似道道:南荒一逐使人愁,林氏油杉早見收;遷客墨痕蕭寺壁,相逢生怕唱杭州。
先是似道當國,嘗夢金紫人引一客至,對他說道:“此人姓鄭,能制公命。
” 其時内侍鄭師望寵幸用事,似道疑及師道,因借他事,勒令外竄,豈知死于鄭虎臣之手。
又有臨安梢人,泊舟蘇堤,方當盛暑,卧于舟尾,中夜不寐,忽見三人長不滿尺,聚坐沙州,一人說道:“張公到了,将奈何?”一人道:“賈平章非仁者,決不相恕。
”又一人涕泣道:“我固無生望了,你們還可以見他敗亡。
”三人對泣逾時,入水而沒。
次日,漁人張公,獲一鼈,徑逾二尺,納之葛嶺私第,似道烹而食之,未及三年,似道即敗。
當似道極盛之際,嘗發願齋雲水千人,施齋數日,其額已足,最後有一道士,衣衫褴縷,踵門求齋。
主其事者,以千人之數已足,不肯放入。
道士堅求不已,不得已在門房施與一齋。
道人食罷,複其缽于案上而去。
衆人盡力移缽,分毫不動,大為詫怪!啟于似道,尚不相信,親往觀看,舉手揭之,随腕而起。
内有詩二句道:得好休時便好休,收花結子在漳州。
似道見了,方知真仙降臨,深悔當面錯過,未能詳問休咎。
惟這兩句詩經門客等多方猜測,終不能解。
後來似道死于漳州木綿庵,始知此兩句,實預示似道身死之地,可見世事,皆有定數。
似道死後,宋廷以王爚平章國事,陳宜中、留夢炎為左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宜中在太學時,曾與黃镛等糾劾丁大全,編管遠州,當時曾為六君子。
後來大全被斥,宜中釋回,夤緣似道,得居顯職。
及似道蕪湖戰敗,逃居揚州,宜中疑其已死,故奏請懲似道罪;此時又因鄭虎臣擅殺似道,捕之下獄,置于死地,複請許似道歸葬,賜還田廬。
太皇太後隻道他存心忠厚,事事依從,哪知他竟是似道一黨呢?宋廷又命張世傑,總都督府諸軍,分道拒元。
無如元兵日逼近,臨安一日數驚,同知密院事曾淵子等數十人,竟相率遁去。
簽書樞密院文及翁,同簽書院事倪普,故意令台官劾論自己過惡,章未及上,已迫不及待,出關潛逃,相繼而遁者,日有數起。
太皇太後聞知,特下手诏,戒饬群臣道:我朝三百餘年,待士大夫以禮,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大小臣工,未嘗有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