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莫妙于借道宋朝,由唐、鄧直趨大梁,不愁金國不滅了。
”言畢而逝。
遺言命少子拖雷監國,享年六十六歲,蒙古人稱為太祖。
到了次年,開蒙古大會,由諸王貝勒及各路将帥,齊集會議,共推太祖第三子窩闊台為大汗。
窩闊台即了汗位,欲承父志,盡力攻金。
宋理宗紹定三年,與弟拖雷等入陝西,連下山寨六十餘所,陷鳳翔,惟潼關攻打不下。
便想起太祖遺言,命速不罕為行人,赴宋借道,為沔州統制張宣所殺,窩闊台得報大怒!命拖雷引騎兵三萬,趨寶雞,攻下大散關,破鳳州,屠洋州,出武休,圍興元,軍民死者數十萬。
又令别将入沔,趨大安軍,開魚鼈山,撤屋為筏,濾嘉陵江,略地至蜀,四川制置使桂如淵逃歸,蒙古兵連破城寨四百四十餘處,有诏命李□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趙彥呐為副使,知興元府。
這邊李、趙兩使,方才出發。
那蒙古主窩闊台尚不欲遽絕宋朝的和好,不過借此示威,便将拖雷召回,會兵攻下了饒鳳關,渡了漢江,東趨汴梁。
金主守緒,忙命諸将分屯襄、鄧。
領行省完顔合達與移刺薄阿,領兵入鄧州;楊沃衍、陳和尚、武仙等皆來會合,出屯順陽。
蒙古兵渡過雙江,來襲金兵後路。
完顔合達,見蒙兵來勢甚盛,打算走避。
哪知敵已馳至,幾乎招架不住,幸得部将蒲察定住,率軍截擊,蒙古兵方才退去。
完顔合達駐屯四日,不見敵兵,引了部下,回歸鄧州。
不意行至半途,敵騎大至,将辎重完全劫去,金兵潰逃。
蒙古兵得了辎重,亦即退回,始得返至鄧州。
合達反報告金主,奏稱大捷,金廷相率慶賀。
不上幾時,窩闊台親自南下,進抵鄭州,命速不台引軍攻汴。
金主大驚!忙召完顔合達、移刺蒲阿,還兵救援。
哪知合達與蒲阿,還救汴京。
拖雷又領了三千精騎,随後追來。
金人回兵交鋒,他便退去,金兵啟行,他又來襲,弄得金兵不能休息,隻得且行且戰,至黃榆店,又值大風雨雪,勢難前進,等到雪霁,汴京遣入催促赴援。
合達隻得前行,剛抵三峰山,蒙古兵兩路會齊,四面抄殺。
金兵大敗,遂被蒙古兵圍住,無從得食,餓了三日,遂即潰散。
合達與陳和尚等突圍而出,走入鈞州。
窩闊台又遣将與拖雷會合,攻破鈞州,合達、陳和尚等盡為所殺。
蒙古又移兵攻潼關,守将李平迎降,進圍洛陽。
留守撤合,因生背疽不能迎敵,投壕而死。
兵民推警巡使強伸為府佥事,堅守三月,蒙古未能攻下,即行退去。
窩闊台意欲北返,谕令金主速降。
金主乃封荊王守純之子訛可為曹王,命尚書左丞李蹊送往蒙古軍前,納質請和。
蒙古将速不台,仍盡力攻城,幸而汴京城池堅固,相持十六晝夜,尚未能下,方才許金議和。
金主遣戶部侍郎楊居仁,備下酒肉珍寶等物,出犒蒙古兵。
速不台揮軍而退,散屯于河洛之間。
未幾,蒙古行人唐慶,來金通好,為飛虎軍頭目申福等殺死,因此窩闊台又欲大舉,遣使臣玉王楫,至宋京湖制置使史嵩之處,商議協力攻金。
史嵩之轉奏朝廷,廷臣皆以為機不可失,應該乘勢複仇,淮東安撫使趙範上言:“宣和時,海上定盟,卒以取禍,不可不鑒。
”理宗不從,命史嵩之遣使往報,願出兵攻金。
史嵩之令鄒伸之往報,蒙古窩闊台面許成功之後,當以河南地還宋。
鄒伸之還報,宋乃決意出兵。
其實金主守緒,自知糧盡兵虛,汴京終難保守,即議徙都避難。
命右丞相賽不平章白撤,左丞相李蹊等,率軍護駕,留參政奴申,樞密副使習捏阿不等守汴,自與太後、皇後、妃主等告别而去。
出城後,茫無定向,不禁大哭!群臣請幸河朔,遂從蒲城渡河,歸德統帥石盞女魯歡,送糧至蒲城,留舟二百艘,張布為幄,請金主登船北行。
渡未及半,狂風大起,波浪沸騰,後軍不得再渡。
蒙古将回古乃,又引兵追來,金元帥賀喜,力戰而亡,部兵溺死千人。
金主急奔漚麻岡遣白撤攻衛州,蒙古兵來戰,白撤急退,為蒙古将史天澤殺得全軍覆沒,白撤單騎逃回,金主忙趨歸德,遣人往汴京奉迎太後及皇後、妃主。
不料汴京西面元帥崔立,乘機謀變,殺死了留守大臣,請故主永濟于梁王從恪監國,自為太師,尚書令、都元帥、鄭王舉城投降蒙古。
蒙古将索不台,進軍青城。
崔立盛服往見,稱之為父。
速不台大喜!賜以酒宴。
崔立酣醉而還,托言金主在外,索随駕官吏家屬,名為送往行在,實則暗中挑選麗姝充為姬侍,日亂數人,尚不知足。
一面将天子衮冕服禦,出獻速不台,一面又劫太後、皇後、梁王從恪、荊王守純及各宮妃嫔送往蒙古軍。
速不台殺死荊、梁二王,所有金太後、皇後以下,皆派兵送往和林,在途艱苦萬狀,比徽、欽二帝北去時尤為虐待。
可見天理循環,報應昭彰了。
速不台入汴京,蒙古兵徑入崔立家内,将他的妻子、财帛,盡行掠去。
崔立還在城外,聞報歸家,已是一無所有了。
崔立頓足大哭了一場也就罷了。
金主在歸德,聞得汴京已陷,合宮被擄,十分憂急。
元帥蒲察官奴,請率海州石盞女魯歡,竭力谏阻。
蒲察官奴竟殺了女魯歡及左丞相李
”言畢而逝。
遺言命少子拖雷監國,享年六十六歲,蒙古人稱為太祖。
到了次年,開蒙古大會,由諸王貝勒及各路将帥,齊集會議,共推太祖第三子窩闊台為大汗。
窩闊台即了汗位,欲承父志,盡力攻金。
宋理宗紹定三年,與弟拖雷等入陝西,連下山寨六十餘所,陷鳳翔,惟潼關攻打不下。
便想起太祖遺言,命速不罕為行人,赴宋借道,為沔州統制張宣所殺,窩闊台得報大怒!命拖雷引騎兵三萬,趨寶雞,攻下大散關,破鳳州,屠洋州,出武休,圍興元,軍民死者數十萬。
又令别将入沔,趨大安軍,開魚鼈山,撤屋為筏,濾嘉陵江,略地至蜀,四川制置使桂如淵逃歸,蒙古兵連破城寨四百四十餘處,有诏命李□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趙彥呐為副使,知興元府。
這邊李、趙兩使,方才出發。
那蒙古主窩闊台尚不欲遽絕宋朝的和好,不過借此示威,便将拖雷召回,會兵攻下了饒鳳關,渡了漢江,東趨汴梁。
金主守緒,忙命諸将分屯襄、鄧。
領行省完顔合達與移刺薄阿,領兵入鄧州;楊沃衍、陳和尚、武仙等皆來會合,出屯順陽。
蒙古兵渡過雙江,來襲金兵後路。
完顔合達,見蒙兵來勢甚盛,打算走避。
哪知敵已馳至,幾乎招架不住,幸得部将蒲察定住,率軍截擊,蒙古兵方才退去。
完顔合達駐屯四日,不見敵兵,引了部下,回歸鄧州。
不意行至半途,敵騎大至,将辎重完全劫去,金兵潰逃。
蒙古兵得了辎重,亦即退回,始得返至鄧州。
合達反報告金主,奏稱大捷,金廷相率慶賀。
不上幾時,窩闊台親自南下,進抵鄭州,命速不台引軍攻汴。
金主大驚!忙召完顔合達、移刺蒲阿,還兵救援。
哪知合達與蒲阿,還救汴京。
拖雷又領了三千精騎,随後追來。
金人回兵交鋒,他便退去,金兵啟行,他又來襲,弄得金兵不能休息,隻得且行且戰,至黃榆店,又值大風雨雪,勢難前進,等到雪霁,汴京遣入催促赴援。
合達隻得前行,剛抵三峰山,蒙古兵兩路會齊,四面抄殺。
金兵大敗,遂被蒙古兵圍住,無從得食,餓了三日,遂即潰散。
合達與陳和尚等突圍而出,走入鈞州。
窩闊台又遣将與拖雷會合,攻破鈞州,合達、陳和尚等盡為所殺。
蒙古又移兵攻潼關,守将李平迎降,進圍洛陽。
留守撤合,因生背疽不能迎敵,投壕而死。
兵民推警巡使強伸為府佥事,堅守三月,蒙古未能攻下,即行退去。
窩闊台意欲北返,谕令金主速降。
金主乃封荊王守純之子訛可為曹王,命尚書左丞李蹊送往蒙古軍前,納質請和。
蒙古将速不台,仍盡力攻城,幸而汴京城池堅固,相持十六晝夜,尚未能下,方才許金議和。
金主遣戶部侍郎楊居仁,備下酒肉珍寶等物,出犒蒙古兵。
速不台揮軍而退,散屯于河洛之間。
未幾,蒙古行人唐慶,來金通好,為飛虎軍頭目申福等殺死,因此窩闊台又欲大舉,遣使臣玉王楫,至宋京湖制置使史嵩之處,商議協力攻金。
史嵩之轉奏朝廷,廷臣皆以為機不可失,應該乘勢複仇,淮東安撫使趙範上言:“宣和時,海上定盟,卒以取禍,不可不鑒。
”理宗不從,命史嵩之遣使往報,願出兵攻金。
史嵩之令鄒伸之往報,蒙古窩闊台面許成功之後,當以河南地還宋。
鄒伸之還報,宋乃決意出兵。
其實金主守緒,自知糧盡兵虛,汴京終難保守,即議徙都避難。
命右丞相賽不平章白撤,左丞相李蹊等,率軍護駕,留參政奴申,樞密副使習捏阿不等守汴,自與太後、皇後、妃主等告别而去。
出城後,茫無定向,不禁大哭!群臣請幸河朔,遂從蒲城渡河,歸德統帥石盞女魯歡,送糧至蒲城,留舟二百艘,張布為幄,請金主登船北行。
渡未及半,狂風大起,波浪沸騰,後軍不得再渡。
蒙古将回古乃,又引兵追來,金元帥賀喜,力戰而亡,部兵溺死千人。
金主急奔漚麻岡遣白撤攻衛州,蒙古兵來戰,白撤急退,為蒙古将史天澤殺得全軍覆沒,白撤單騎逃回,金主忙趨歸德,遣人往汴京奉迎太後及皇後、妃主。
不料汴京西面元帥崔立,乘機謀變,殺死了留守大臣,請故主永濟于梁王從恪監國,自為太師,尚書令、都元帥、鄭王舉城投降蒙古。
蒙古将索不台,進軍青城。
崔立盛服往見,稱之為父。
速不台大喜!賜以酒宴。
崔立酣醉而還,托言金主在外,索随駕官吏家屬,名為送往行在,實則暗中挑選麗姝充為姬侍,日亂數人,尚不知足。
一面将天子衮冕服禦,出獻速不台,一面又劫太後、皇後、梁王從恪、荊王守純及各宮妃嫔送往蒙古軍。
速不台殺死荊、梁二王,所有金太後、皇後以下,皆派兵送往和林,在途艱苦萬狀,比徽、欽二帝北去時尤為虐待。
可見天理循環,報應昭彰了。
速不台入汴京,蒙古兵徑入崔立家内,将他的妻子、财帛,盡行掠去。
崔立還在城外,聞報歸家,已是一無所有了。
崔立頓足大哭了一場也就罷了。
金主在歸德,聞得汴京已陷,合宮被擄,十分憂急。
元帥蒲察官奴,請率海州石盞女魯歡,竭力谏阻。
蒲察官奴竟殺了女魯歡及左丞相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