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回

關燈
第八十四回懷妒意金盒獻手請過宮玉階流血卻說孝宗于淳熙元年冬季,冊立謝氏為皇後。

    後丹陽人,幼年喪父,寄養翟氏,因冒姓為翟;及長,豐姿娟秀,入宮侍太上皇後吳氏,轉賜孝宗,初封婉容,晉封貴妃。

    孝宗攜妃至德壽宮,拜谒上皇,上皇見妃端肅恭謹,許其可以正位中宮。

      孝宗承上皇之命,冊立為後,複姓謝氏。

    孝宗生平,清心寡欲,不喜漁色。

    後宮裡面,除謝後外,僅有蔡、李二妃,可算不重女色的皇帝了。

    孝宗因皇太子年少,宜選擇端人正士,為之輔導,乃授王十朋、陳良翰為太子詹事,劉焞為國子司監兼太子侍讀。

    這時候理學昌明,士大夫皆以授徒講學為務。

    張栻稱南軒先生,呂祖謙稱東萊先生。

    内中以朱熹的聲望,最為卓著。

    熹,字元晦,從學于李侗,盡得師傳。

     淳熙六年,夏日亢旱,下诏訪求直言。

    朱熹知南康軍,上疏請孝宗正心術,立紀綱。

     孝宗怒道:“朱熹敢指朕為亡國之主麼?拟加罪責。

    ”幸樞密使趙雄,力為解免,乃令熹提舉江西茶鹽。

    未幾,調任浙東。

    時浙右大饑,熹單車入朝,面奏災異所由來。

    請修德任人。

    且指陳時弊七事。

    孝宗改容熹納,熹乃陛辭赴浙。

    方下車,即移書他郡,募集米商,蠲免賦稅。

    米商大集,浙人始不憂乏食。

    熹鈎訪民隐,按行境内,輕車簡從;所經各處,屬吏皆不及知;郡縣有司,憚其豐采,不敢為非。

    才及半年,政績大著,乃入直徽猷閣。

    熹尚在浙,因各地早蝗相仍,民多艱食,奏行常平倉,有诏下諸路訪行。

    後來奉诏入朝,因為左丞相王淮所沮抑,诏受兵部郎,又改崇政殿說書,均固辭不受,累乞奉祠,诏令主管推州崇道觀。

      淳熙十四年,太上皇帝駕崩,孝宗擗踴号痛,二日不進膳,并谕宰相王淮,欲行三年之喪。

    王淮道:“三年之喪,當初晉孝武、魏孝文均欲實行,亦以未能而止,但在宮中服用深衣練冠罷了。

    ”孝宗道:“當時群臣不能将順上意,所以贻譏後世了。

    ”王淮不便再言。

    孝宗遂下诏道:大行太上皇帝,奄奄至養。

    朕當缞服三年,群臣自遵易月之令。

    總計高宗在位,改元兩次,凡三十六年,内禅後安居德壽宮,又二十五年,享壽八十一歲。

    群臣議上廟号,曰高宗皇帝。

     淳熙十六年,孝宗以周必大為左丞相,留正為右丞相。

    必大入見,孝宗密付一紹興傳位诏書。

    必大接诏,愕然!孝宗道:“禮莫重于宗廟,朕當孟享,常因病分詣,孝莫大于執喪,朕不得日至德壽宮,尚可不退休麼?卿當預拟傳位诏書,擇日内禅。

    ”必大見孝宗之意已決,不便勸阻,遂退拟诏命。

    過了數日,德壽宮改重華宮,移吳太後居于慈福宮。

    必大進陳诏書,孝宗乃頒诏,傳位太子,由孝宗吉服禦紫宸殿,行内禅禮,太子惇出殿受禅。

    禮畢,孝宗退居至華宮,仍易喪服。

    太子惇即位,是為光宗,尊孝宗為壽皇帝聖帝,皇後謝氏為壽成皇後,皇太後吳氏,為壽聖皇太後,大赦天下,立元妃李氏為皇後。

     後為安陽人,系慶遠軍節度使李道女。

    初生之時,有黑鳳集于道營之前,因名鳳娘。

    道常以為異,聞道士皇甫坦善相人術,邀請來家,遍相諸人,及見鳳娘,皇甫坦驚起道:“此女當母議天下,非善為撫養不可。

    ”後皇甫坦見信于高宗,言及李道之女成生貴相,将來必為國母。

    高宗因恭王尚未定親,遂命納為恭王之妃,生嘉王擴。

    未幾,立為皇太子妃。

    這位鳳娘,相貌雖然超群絕倫,性情卻犷悍異常。

      常在高宗、孝宗之前挑撥是非,屢次上言太子的過失,高宗心下很是不悅!嘗私語吳太後道:“此女将種,不知柔道。

    我為皇甫坦所誤了。

    ”孝宗也屢加訓饬,命她須以皇太後為法,否則将要廢你。

    鳳娘非但不知悛改,還疑是皇太後有甚話說,所以孝宗深加訓饬,心内愈加怨恨!此時立為皇後,已是一飛沖天,更加施出潑辣的手段來了。

     光宗即位之後,改元為紹熙,免周必大職,以留正為左丞相,王蔺為樞密使,葛邲參知政事,胡晉臣簽書樞密院事。

    這四位大臣,同心輔政,倒還黼黼升平,并無弊政。

    但是,宮中出了個潑悍的皇後,日日的挾制光宗,離間三宮,要想攘政攬權。

     光宗十分畏懼這位李後,萬事皆不得自由。

    但是,性情雖是懦怯,還有一二分明白,知道李後所仗的全是内侍,有意要一概誅逐,免得宮内無事生非,不得安甯,卻又憚而未發。

    不料,光宗的意思,早為内侍窺探清楚,便在李後面前乞憐,求她撫全。

    李後一口承擔,完全由她做主,保可無事。

    因此,每逢光宗憎厭内侍,便一力包庇,橫梗在内。

    光宗心下十分不快! 卻又說不出口來。

    再加這些内侍幫着李後搬弄是非,竟把個光宗弄得憂悶異常,漸漸的成了一種怔忡之疾。

    壽皇聞得光宗有疾,父子之間天性攸關,自然好生憂慮! 便召問禦醫,拟了良方,合成丸藥,要待光宗問安的時候,教他試服。

    哪知等了許久,也不見光宗前來。

     你道光宗為何不來問候呢?隻因壽皇合藥的消息,傳遍宮内,内侍們便借此興風作浪,捏造謠言,報告李後,說是壽皇合藥一大丸,欲待皇上前去問安,即令服飲。

    倘有不測,豈不贻宗社之憂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