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十八回鄭貴妃宮中專寵愛張天師殿上顯神通卻說蔡京次日上朝,見黨人碑已毀,他尚不知出自上意,厲聲責問何人所為?
且欲奏知皇上嚴加懲處。
帝邊有個黃門,向他說道:“這個奉了皇上旨意,方才毀去的。
”蔡京憤憤說道:“碑可毀,名不可滅。
”其聲郎徹殿廷。
朝臣盡皆驚愕! 恰值徽宗臨殿,聽了此言,亦覺不快!向蔡京微微的瞧了一眼,面呈怒色。
這情早被趙挺之看在眼裡,退朝之後,便與劉達計議,要想除去蔡京。
原來,趙挺之辭右相後,深恨蔡京,每與僚友往來,必談蔡京過惡。
劉達與挺之最稱莫逆,當言有日得志,必奏黜蔡京,所以乘彗星出現,請毀黨碑。
挺之又見徽宗有不悅蔡京之意,故與劉達計議。
劉達道:“不趁此時進言,何日方能如願。
” 遂上疏極陳蔡京專橫,目無君父,黨同伐異,陷害忠良,興役擾民,耗捐國帑,應亟加罷黜安國定民。
徽宗上奏,猶豫未決。
嗣因司天台奏稱太白,晝現應加,修省乃從劉達之議赦一切黨人盡還,所徙暫罷崇覽諸法,及諸州歲貢方物,并免蔡京為太乙宮使,留居京師;複用趙挺之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甯吳居厚為門下侍郎,劉達為中書侍郎。
挺之入對,徽宗道:“朕見蔡京所為,一如卿言。
卿其盡心輔朕。
”挺之頓首應命。
自是與劉達同心輔政,凡蔡京所行悖理虐民之事,稍稍改易,且勸徽宗罷兵息民。
一日,徽宗臨朝,谕大臣道:“朝廷不應與四夷生隙,釁端一開,生民肝腦塗地,豈是人主愛民至意。
卿等如有所見,不妨直陳。
”趙挺之奏道:“西夏用兵,已曆數年,現在尚未告靖,不如許夏可和成,可抒邊患。
”徽宗點頭道:“卿且去妥議方法,徒朕施行。
”挺之退朝,對同列道:“皇上志在息兵,我等應當将順。
” 同列應聲稱是的隻有數人,其餘多從旁冷笑。
那些冷笑的人,可想而知是蔡京的羽黨了。
挺之乃囑劉達草疏,請罷五路經略使,黜退陶節夫,開誠曉谕夏人。
奏入,徽宗照準,徙陶節夫知洪州,遣使勸谕夏主。
夏主也允應罷兵,仍修歲貢。
惟蔡京為劉達所排,憤恨已極!必欲将劉達除去,以洩私忿。
因于暗中結連鄭貴妃代為關說,又托鄭居中乘間乞請,蔡京竟又重新起來了。
你道鄭貴妃與鄭居中有何權力,竟能使蔡京複相?原來,鄭貴妃系開封人,父名紳,曾為外官。
紳女人掖庭,侍欽聖向太後,秀外慧中,得為押班。
徽宗時為端王,每日入間太後起居,必由押班代為傳報。
鄭女善為周旋,頗得人意,況且如花如玉,豐神綽約,早已惹動徽宗之心。
雖然沒有苟且的事情,免不得眉目傳意。
及徽宗嗣位,向太後早窺破徽宗之意,即将鄭女與另一押班王氏,一同賜于徽宗。
徽宗得償夙願,自是欣慰!遂封鄭氏為貴妃,王氏為才人。
鄭氏知書識字,喜覽文史,一切章奏,皆能自草。
徽宗愛她多才,更加親愛。
王皇後素性廉退,鄭氏得擅專房,晉封貴妃。
鄭居中乃是貴妃的疏族,自稱為從兄弟。
貴妃因母族平庸,亦欲俯居中為重,因此居中恃有内援頗得徽宗信用。
居中既得蔡京囑托,先使蔡黨密為建白,說是蔡京紹述熙甯,皆秉上意,未嘗擅自私行。
今一切罷去,恐非紹述之意。
徽宗雖未批答,早有貴妃在旁,淡淡的代他疏通,已有五六意思。
鄭居中又從容入奏道:“陛下即位以來,一切建樹,皆是學校禮樂,居養安濟之法,何必罷去呢?”徽宗霁顔道:“卿言亦是。
”居中退出。
禮部侍郎劉正夫,也即請對,亦與居中所言相同。
徽宗雖疑及趙挺之、劉達,欲重用蔡京。
次日禦史石公弼等參劾劉達,說他專恣反複,淩蔑同列,引用邪黨。
徽宗下诏,免劉達職,出知毫州;趙挺之亦罷為觀文殿大學土,祐神觀使。
再授蔡京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京請下诏改元,再行紹述。
及改祟甯六年,為大觀元年,所有崇甯諸法繼續施行。
又用京子蔡攸,為龍圖閣學士兼官侍讀。
蔡攸毫無學術,惟采獻花石禽鳥,取悅主心。
蔡京又薦私黨林摅為中書侍郎,餘深為尚書左丞。
先是河南妖人張懷素,自言能知未來事,與蔡京兄弟秘密交通,及懷素謀為不軌,事發被誅,獄連蔡京兄弟,并及鄧洵武諸人。
洵武、蔡卞坐罪落職。
京亦甚憂懼!幸有禦史中丞餘深,及開封尹林摅,替京掩飾,乃是免坐,因此京與二人結為死黨,極力援引,遂得輔政。
知樞密院事張康國,本由蔡京薦引,因與京互相權勢,各分門戶,常于徽宗前力诋蔡京。
徽宗亦覺蔡京專橫,乃密谕康國,監視蔡京,且允其代京為相。
蔡京亦有所聞,遂引吳執中為中丞,彈劾康國。
事為康國所知,先見徽宗,奏稱執中:“今日必為蔡京論臣,臣願避位,免受京怨。
”徽宗道:“朕自有主張,卿無過慮。
” 康國即退,執中果入陳康國過失。
徽宗不待言畢,即怒斥道:“你敢受人唆使來進讒言麼?朕看你不配做中丞,與我滾出去。
”執中受斥退出外,面如土色。
是夕即有诏,谪執中出知滁州。
蔡京陰謀不遂,愈加懷眼!千方百計要想謀害康國,康國也小心防備。
哪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一日,康國入
帝邊有個黃門,向他說道:“這個奉了皇上旨意,方才毀去的。
”蔡京憤憤說道:“碑可毀,名不可滅。
”其聲郎徹殿廷。
朝臣盡皆驚愕! 恰值徽宗臨殿,聽了此言,亦覺不快!向蔡京微微的瞧了一眼,面呈怒色。
這情早被趙挺之看在眼裡,退朝之後,便與劉達計議,要想除去蔡京。
原來,趙挺之辭右相後,深恨蔡京,每與僚友往來,必談蔡京過惡。
劉達與挺之最稱莫逆,當言有日得志,必奏黜蔡京,所以乘彗星出現,請毀黨碑。
挺之又見徽宗有不悅蔡京之意,故與劉達計議。
劉達道:“不趁此時進言,何日方能如願。
” 遂上疏極陳蔡京專橫,目無君父,黨同伐異,陷害忠良,興役擾民,耗捐國帑,應亟加罷黜安國定民。
徽宗上奏,猶豫未決。
嗣因司天台奏稱太白,晝現應加,修省乃從劉達之議赦一切黨人盡還,所徙暫罷崇覽諸法,及諸州歲貢方物,并免蔡京為太乙宮使,留居京師;複用趙挺之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甯吳居厚為門下侍郎,劉達為中書侍郎。
挺之入對,徽宗道:“朕見蔡京所為,一如卿言。
卿其盡心輔朕。
”挺之頓首應命。
自是與劉達同心輔政,凡蔡京所行悖理虐民之事,稍稍改易,且勸徽宗罷兵息民。
一日,徽宗臨朝,谕大臣道:“朝廷不應與四夷生隙,釁端一開,生民肝腦塗地,豈是人主愛民至意。
卿等如有所見,不妨直陳。
”趙挺之奏道:“西夏用兵,已曆數年,現在尚未告靖,不如許夏可和成,可抒邊患。
”徽宗點頭道:“卿且去妥議方法,徒朕施行。
”挺之退朝,對同列道:“皇上志在息兵,我等應當将順。
” 同列應聲稱是的隻有數人,其餘多從旁冷笑。
那些冷笑的人,可想而知是蔡京的羽黨了。
挺之乃囑劉達草疏,請罷五路經略使,黜退陶節夫,開誠曉谕夏人。
奏入,徽宗照準,徙陶節夫知洪州,遣使勸谕夏主。
夏主也允應罷兵,仍修歲貢。
惟蔡京為劉達所排,憤恨已極!必欲将劉達除去,以洩私忿。
因于暗中結連鄭貴妃代為關說,又托鄭居中乘間乞請,蔡京竟又重新起來了。
你道鄭貴妃與鄭居中有何權力,竟能使蔡京複相?原來,鄭貴妃系開封人,父名紳,曾為外官。
紳女人掖庭,侍欽聖向太後,秀外慧中,得為押班。
徽宗時為端王,每日入間太後起居,必由押班代為傳報。
鄭女善為周旋,頗得人意,況且如花如玉,豐神綽約,早已惹動徽宗之心。
雖然沒有苟且的事情,免不得眉目傳意。
及徽宗嗣位,向太後早窺破徽宗之意,即将鄭女與另一押班王氏,一同賜于徽宗。
徽宗得償夙願,自是欣慰!遂封鄭氏為貴妃,王氏為才人。
鄭氏知書識字,喜覽文史,一切章奏,皆能自草。
徽宗愛她多才,更加親愛。
王皇後素性廉退,鄭氏得擅專房,晉封貴妃。
鄭居中乃是貴妃的疏族,自稱為從兄弟。
貴妃因母族平庸,亦欲俯居中為重,因此居中恃有内援頗得徽宗信用。
居中既得蔡京囑托,先使蔡黨密為建白,說是蔡京紹述熙甯,皆秉上意,未嘗擅自私行。
今一切罷去,恐非紹述之意。
徽宗雖未批答,早有貴妃在旁,淡淡的代他疏通,已有五六意思。
鄭居中又從容入奏道:“陛下即位以來,一切建樹,皆是學校禮樂,居養安濟之法,何必罷去呢?”徽宗霁顔道:“卿言亦是。
”居中退出。
禮部侍郎劉正夫,也即請對,亦與居中所言相同。
徽宗雖疑及趙挺之、劉達,欲重用蔡京。
次日禦史石公弼等參劾劉達,說他專恣反複,淩蔑同列,引用邪黨。
徽宗下诏,免劉達職,出知毫州;趙挺之亦罷為觀文殿大學土,祐神觀使。
再授蔡京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京請下诏改元,再行紹述。
及改祟甯六年,為大觀元年,所有崇甯諸法繼續施行。
又用京子蔡攸,為龍圖閣學士兼官侍讀。
蔡攸毫無學術,惟采獻花石禽鳥,取悅主心。
蔡京又薦私黨林摅為中書侍郎,餘深為尚書左丞。
先是河南妖人張懷素,自言能知未來事,與蔡京兄弟秘密交通,及懷素謀為不軌,事發被誅,獄連蔡京兄弟,并及鄧洵武諸人。
洵武、蔡卞坐罪落職。
京亦甚憂懼!幸有禦史中丞餘深,及開封尹林摅,替京掩飾,乃是免坐,因此京與二人結為死黨,極力援引,遂得輔政。
知樞密院事張康國,本由蔡京薦引,因與京互相權勢,各分門戶,常于徽宗前力诋蔡京。
徽宗亦覺蔡京專橫,乃密谕康國,監視蔡京,且允其代京為相。
蔡京亦有所聞,遂引吳執中為中丞,彈劾康國。
事為康國所知,先見徽宗,奏稱執中:“今日必為蔡京論臣,臣願避位,免受京怨。
”徽宗道:“朕自有主張,卿無過慮。
” 康國即退,執中果入陳康國過失。
徽宗不待言畢,即怒斥道:“你敢受人唆使來進讒言麼?朕看你不配做中丞,與我滾出去。
”執中受斥退出外,面如土色。
是夕即有诏,谪執中出知滁州。
蔡京陰謀不遂,愈加懷眼!千方百計要想謀害康國,康國也小心防備。
哪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一日,康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