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關燈
宮内,封為美人,破鏡重圓,愛憐倍至。

    屢次要晉封貴妃,俱為李沆谏阻。

    不久又封為修儀,進位德妃。

    德妃性情極其靈變,在郭皇後面前,侍候十分殷勤,就是于同列楊淑妃,也甚為和好,禦下又寬嚴得體,因此宮中盡皆稱她賢德,真宗越發寵幸。

     德妃進位修儀的時候,因自己母族寒微,終鮮兄弟,前次進京,與龔美結為兄妹,現在便奏知真宗,要将表兄龔美認作親兄,接續劉氏香煙。

    此時德妃寵冠六宮。

     真宗哪有不從之理,即令龔美改姓為劉,賞了個四品官職。

     初時郭皇後連舉三子,長名禔,次名佑,又次名祗,皆生而早殇。

    楊淑妃生子祉、祈,又都夭折。

    真宗望子心切,又選納宰相沈倫孫女為才人。

    沈才人之父,名繼忠,亦曾任光祿卿,就是楊淑妃,家世亦複通顯,乃是天武副指揮使楊知信之猶女,比德妃先入襄邸。

    德妃封修儀,淑妃亦封修儀,到得郭後駕崩,德妃與淑妃名位相埒,都有繼位中宮的希望。

    沈才人雖系後進,乃是将相後裔,望重六宮,倒也是個勁敵。

    德妃表面雖是謙和,内裡甚是忌刻,隻巴望産生一個皇子,皇後的位置,就到手了。

     無如熊夢難期,祈禱無靈,便想出一個移花接木、李代桃僵之計,暗令侍兒李氏充當司寝,每天疊被鋪床,侍候真宗。

     這李氏生得容貌婉麗,性情柔和,乃是杭州人氏。

    祖名李延嗣,在吳越王時,曾任金華主簿。

    父李仁德,為左班殿值。

     錢椒納士歸朝,所有親屬官僚,均徙至汴京,李仁德亦在徙中,攜帶兒女至汴,未幾仁德染疫身亡。

    繼母攜所生子他适,剩下李氏,孤零零的無以為生,遂流入空門,削發為尼。

    劉德妃斥出襄邸,寄居張耆家内時,偶至庵中禮佛,見李氏相貌嬌美,舉止從容,知是大家閨阃;與之談論,又複知書識字,應答得體,德妃心内甚為喜愛!問明了家世,知道是官宦後裔,舉目無親,遁迹空門,因與自己同病相憐,很覺惋惜!又因出了襄邸,住在張耆家内,雖然有侍候的人,并無可以托得心腹的,就與李氏說明,要将他帶在身旁,蓄起發來,将來不愁沒有富貴的時候。

    李氏本因無可奈何,才做尼姑的,現在劉德妃情願帶攜她,哪有不應之理。

    又知劉德妃是襄王寵愛的人,此時因不能自主,所以寄居外面,遮人的耳目,日後總要重召入宮的。

     李氏動了富貴之念,便拜謝了德妃,随她回去,慢慢地蓄起發來。

    到得真宗即位,重召德妃入宮,李氏也跟随進去,做了侍兒。

      德妃因為自己沒有生育,要想邀結天寵。

    思來想去,隻有李氏是親手提拔起來的,而且性情柔順,膽量很小,不怕她争嬌奪寵,倘得生下一子,自己取來撫養,隻要事情做得秘密,也就與親生的一般了,因此命李氏為司寝,暗中囑咐了一番言語。

    李氏的生死榮枯,都在德妃掌握,自然如命而行。

    真宗見李司寝嬌媚動人,婉轉柔順,心内也甚愛他,竟得當夕,一度春風珠胎孕結。

    真宗知道李司寝懷娠,心中大喜!每逢宴飲遊覽,常命侍駕。

     一日,随着真宗臨幸砌台,因為金蓮瘦小,偶然一絆,将頭上的玉蕪钗,震落下來。

    李司寝驚得面目失色,恐受譴責。

     哪知真宗暗地借墜钗蔔禱道:“钗落無損,當生男子。

    ”及至左右拾起獻上,果然絕無毀損。

    真宗更加歡喜!十月滿足,産生一子,便是仁宗了。

    真宗替他取個名字,叫做受益,進李司寝為崇陽縣君。

    德妃便從襁褓中,把受益抱去,作為親生,并與楊淑妃言明,同心保護,又囑咐左右,以後隻說皇子是自己親生,不得洩漏于外廷,一面暗求真宗,冊立為後。

     那真宗本來很寵愛德妃,哪有不允之理,次日便與群臣商議。

    哪知朝臣都不贊成,第一個就是翰林學士李迪,出班谏阻道:“劉妃出身寒微,不足母儀天下。

    ” 真宗不防他說出這句話,即變色道:“妃父劉通,曾任都指揮使,如何說是出身寒微。

    ”此言未畢,又有參知政事趙安仁奏道:“陛下欲立繼後,莫如沈才人。

    才人出自相門,足孚衆望。

    ”真宗哪裡肯聽,遂答道:“後不可以僭先,且劉妃才德兼全,不愧母儀。

    朕意已決,卿無多言。

    ”李、趙二人不敢再谏,隻得退下。

    真宗還要選個有名望的草诏,裝些體面。

    乃令丁謂傳谕楊億,命他草诏冊後。

    楊億搖頭不應,丁謂道:“你若草了這诏,還愁不富貴麼?”楊億道:“如此富貴非我所願。

    ”  丁謂返報真宗,隻得命别的學士草诏。

    竟冊劉氏為皇後,并晉授楊氏為淑妃,才人沈氏為修儀,崇陽縣君李氏為婉儀,一切典禮、概從華贍。

      劉後繼位中宮,想起從前貧苦時相士的言語果然靈驗。

    并聞得李沆曾經阻止自己晉封貴妃,現在又有個李迪,谏阻冊立自己為後,生平與姓李的不合這句話,也是不錯,就暗暗地将李沆、李迪記在心上,不肯忘記。

    又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