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關燈
出來,被朝廷知道,沒有面目回國。

    從此陶榖把驕傲狂妄的态度,完全收拾起來,再也不敢譏議江南臣僚的短處,匆匆的将書籍抄畢,回到汴京,見了太祖,隻說江南君臣,上下一心,無隙可乘。

    因此太祖又把兵下江南之事,暫時擱起。

    我且按下不說。

     單提那南唐主李璟,自從陶榖回汴以後,深恐宋主起兵讨伐,因宋齊邱是個智謀之士,召進宮内與他密商道:“宋主志在統一天下,江南地方富庶,尤為所忌。

     前次遣陶榖前來抄錄書籍,乃是暗探我國虛實,此番回汴,必将我國情形,奏知宋主。

    倘若宋主貪心不足,起兵南下,難以抵禦,必須籌圖兵饷,預為防備,免得臨期匆促,措手不及。

    卿智謀深沉,定有良策,為朕分憂。

    ”宋齊邱道:“陛下不必憂慮。

    臣觀陶榖的為人,色厲内荏,前番中了韓熙載的美人計,當筵受了羞辱,已知我國君臣,并非軟弱可欺之輩;又經陛下預先料着宋主的意思,于陶榖來時,密谕國中,不得洩漏内情,因此陶榖雖在我國數月之久,一些事情也沒有探得。

    此次返汴,見了宋主,報告我國情形,宋主知我上下一心,無隙可乘,必不敢興兵南下。

     況且我國臣服宋廷,陛下平素又極恭順。

    臣料宋主,必定先取南漢及荊湖諸處,此時尚無暇顧及江南。

    即使宋師徑自前來,非臣誇口,即臣一人,可以抵得十萬大軍;長江天險,橫亘南北,也可當得十萬人馬;此外又有精卒十萬,可以制敵。

    合算起來,足有三十萬精兵,何愁不能抵禦宋師呢?臣所慮的,不在外患,卻在内憂。

    ” 李璟忙道:“卿所謂内憂,究系何事?可為朕言之。

    ”宋齊邱密奏道:“海陵人丁日繁,生聚已曆多年。

    陛下若不預為之備,他日養精蓄銳,一日崛起,以報複為名,恐勢成燎原,不易制服,故臣深以為慮。

    願陛下及早圖之,無使滋蔓,國家之幸也!” 李璟連連點頭道:“非卿言及,朕幾忘之,卿可從速派人,暗中查察海陵一族,現有丁口若幹,報朕知道,自有處置。

    ”宋齊邱領了李璟之命,自去暗中查察去了。

     你道宋齊邱所言的海陵人丁日繁,究是指什麼而言呢?原來當初李昪篡奪徐溫的基業,即位之後,以自己是徐溫的養子,徐氏族人皆是自己的昆弟,不忍加害,又恐留在金陵日後必緻為患,遂将徐氏一族,徙居海陵,傳至李璟的時代,徐氏在海陵地方,生聚多年,人丁很是繁昌,族中且有傑出之才,著名于時,宋齊邱,聞得這個消息,惟恐徐氏死灰複燃,深以為憂,胡奏明李璟,叫他預先防備,以免後患。

    李璟聽了宋齊邱的言語,便命他派人往海陵,調查徐氏族中,究有多少人丁。

     宋齊邱奉了旨意,哪裡還肯遲延,立刻遣親校前赴海陵,秘密調查,并囑咐道:“此事乃奉了旨意的,須要格外當心,不可遺漏一人。

    ”親校奉命,唯唯而去,不上數日,調查清楚,回來複命道:“查得徐氏親丁,男婦長幼,一共五百餘口。

     宋齊邱得了實數,遂即進宮,奏明李璟。

    李璟便與宋齊邱商議定了,命一員将校,帶兵一千名,徑往海陵,将徐氏人丁,盡行弑戮,不得存留一人。

     将校得令,統率一千人馬,如飛的奔至海陵,會同海陵州官,将徐氏府第,團團圍住,打門而入,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無論男女少長,盡皆殺死。

    可憐徐氏一門,也不知為的什麼事情,要遭此屠戮,真個殺得雞犬不留,屍橫滿地! 事畢之後,海陵州官,收斂屍身,見有數十小兒都被殺死,州官見了,也覺甚是凄慘!暗暗說道:“國主也未免太殘忍了,這許多小兒,知道什麼,也要橫加殺戮。

    ”嗟歎了一會,命人将屍首收斂起來,即行埋葬。

    至今海陵州宅之東,尚有小兒墳數十,皆為當時被殺的徐氏子孫。

    那員将校,辦理已畢,回去複旨,李璟大喜! 以為徐氏族滅,從此可無後患了,深嘉宋齊邱的功績,厚加賞賜。

    齊邱謝恩回府,攜了許多禦賜的金帛,心中好不歡喜!一一貯藏起來。

     誰知冤冤相報,來得甚快。

    不上幾日,宋齊邱最小的兒子忽然生起病來,口中喚着宋齊邱的姓名罵道:“宋齊邱老賊!  我有何虧負于你,幫助李親奪我基業,那是氣運當然!我也無可如何,現在為什麼又挑唆李璟,殺我子孫,至于盡絕?老賊惡貫未盈,暫留你命,先将你的愛子取去,以彰報應。

    “宋齊邱聽了,知是徐溫的陰魂作祟,吓得手足無措,連忙具了衣冠,叩頭求告道:”屠戮大王子孫,乃出自國主之命。

    與老臣無涉,伏乞大恩,赦臣之罪,饒恕小兒性命,臣當大建功德,超度大王,脫離幽冥,早升天國。

    “說着,連連叩頭。

    他的兒子,又作徐溫的口氣說道:”老賊!焉敢花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