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十二回陶學士館中遇美李國主池畔垂綸話說陶榖聽那女子吐屬風雅,心内更加敬愛,也顧不得平日之操守了,便把往時的岸然道貌,抛在九霄雲外,笑嘻嘻的攜着那女子的手道:“小娘子必是神仙下降,今日得見,真是三生之幸!”說着,連連作揖不已。
那女子見了陶榖這般形狀,禁不住掩着櫻唇,嗤的一笑道:“妾聞陶學士乃是個目不斜視的正經人。
原來也是個假道學,背着人竟是這樣放浪不羁哩。
”陶榖笑道:“我平日見色不迷,頗能自守。
今天見了小娘子,不知怎樣把持不定起來,想是與小娘子有宿世緣分,所以如此。
未知小娘子貴姓芳名,居住何處,因甚來到館驿裡面?“那女子答道:”妾乃驿卒張三之女,名喚阿仙,即住在驿館後面。
久已聞得學士大名,很想一見,隻因學士往史館抄錄書籍,早出晚歸,恨無其便。
今日知道學士在館中休息,所以私來窗下,瞻仰尊顔。
妾父在此充當驿卒,已曆多年,妾自幼相随,居住館驿後面,過路的官員,也不知見過多少,皆不能動妾之心。
今日見了學士,不知何故,耿耿在心,竟難抛舍,故于晚間瞞着父親,來此一會;不料行至門前,學士正在填詞。
妾幼年亦曾讀書,聽了學士之詞,十分情重,忍耐不住,推門而進,阻了學士的清興,乞恕唐突之罪!“陶榖忙道:”蒙小娘子不棄,玉趾降臨,乃是求之不得的,怎麼反說是唐突呢?“一面說着,一面在燈下觀看阿仙的容貌,真是千般嬌媚,萬種風流,雖是裙布钗荊,越顯出國色天香,陶榖眼看着佳麗,如何還能忍耐,便舉步上前,擁抱求歡。
阿仙裝出不勝羞愧的樣子,對陶榖道:“妾雖是驿卒之女,出于寒微,平日守身似玉,頗知自愛;一旦遇見學士,誠心愛慕,遂不自持,蒙恥相就,還望學士鑒妾癡心,勿以為路柳牆花,始亂終棄,使妾抱恨無窮也。
”陶榖聽了,忙指燈立誓道:“蒙小娘子垂憐,我若忘了今日之情,将來必無善果。
”阿仙見陶榖對燈起誓,慌忙攔阻道:“隻要學士不忘今日之情就是了,何必起這重誓呢。
”陶榖便乘勢将阿仙擁入帳中,阿仙半推半就的成了好事。
陶榖和她并枕而卧,細聲喁喁,相憐相愛,十分要好。
從來說歡娛嫌夜短,寂寞恨夜長。
陶榖與阿仙一夜綢缪,不覺東方發白。
阿仙見天色已明,連忙起身道:“貪歡忘曉,倘被我父得知,如何是好?”陶榖也恐為人撞見,壞了自己的名聲,遂與阿仙匆匆起身。
兩人攜着手,大有戀戀不舍之意。
阿仙低聲說道:“妾蒙學士愛憐,乞賜一詞,以記今日之情。
”陶榖聽得阿仙向他索詞,絕不推辭,便提起筆來,在昨晚所題的《醉落魄》後面,一揮而就,遞于阿仙。
阿仙接過看時,卻是調寄《錦堂春》一阕,其詞道:月照紗廚金枕,花園寶鏡香奁。
三山不在滄洲外,隔個水晶簾。
人靜香沉玉兔,夜闌影落銀蟾。
阿仙省識相思意,春色透眉尖。
阿仙得了陶榖的兩阕詞兒,心内好生歡喜,連連道謝,辭别欲行。
陶榖又約阿仙,今晚務必前來。
阿仙點頭答應,徑自出門,往後面而去。
陶榖眼巴巴望着阿仙去得不見影兒,方才回轉身來。
因為昨夜未能好好的安睡,此時天光尚早,重又倒在床上,閉着雙眼,細細的想着夜間與阿仙的情味,心内異常酣暢,暗中欣幸道:“不想我來到江南,竟有這樣的奇遇,也不枉了此一番的辛苦跋涉。
但是我抄完了書,便要回國。
這阿仙與我如此恩愛,怎麼舍得抛棄了她回國去呢?且待她今夜前來,與之商酌,同往汴京,方得天長地久,永遠相守。
想那阿仙,不過是驿卒之女,同我前往汴京,做得學士的愛妾。
可以安享富貴,諱無不允之理。
倘若她的父母不肯答應,隻消多給他些金銀就是了,何患不能如願呢?” 陶榖睡在床上,胡思亂想地在心中盤算,不知不覺沉沉睡去。
一覺醒來,已是辰牌時分,命人打了水來,梳洗已畢,一眼蹩見桌子上面,擺着一個紅紙帖兒,随手取過一看,乃是李璟請去赴筵的帖兒,上面寫出“午刻候駕”。
陶榖知道時候不早,忙忙的整冠束帶,前去赴筵。
見了李璟,參拜過了。
李璟卻十分恭敬,口口聲聲稱他為陶先生,并說陶先生奉命來到敝國,寡人因國事羁身,未能親與先生把盞,實在簡慢得很,今天特地備了一杯水酒,一則謝罪;二則與先生暢叙衷曲。
陶榖見李璟十分殷勤,隻得也謙遜了幾句。
李璟即命擺筵,一聲傳出,早已整整齊齊的擺了三桌盛筵。
李璟乃是國主,體統攸關,自然在正中一席,面南而坐;上首列着一席,面東背西,乃是賓位,讓陶榖獨自一人入座;下首一席,面西背東,乃是宋齊邱、馮延巳、徐铉、韓熙載,
那女子見了陶榖這般形狀,禁不住掩着櫻唇,嗤的一笑道:“妾聞陶學士乃是個目不斜視的正經人。
原來也是個假道學,背着人竟是這樣放浪不羁哩。
”陶榖笑道:“我平日見色不迷,頗能自守。
今天見了小娘子,不知怎樣把持不定起來,想是與小娘子有宿世緣分,所以如此。
未知小娘子貴姓芳名,居住何處,因甚來到館驿裡面?“那女子答道:”妾乃驿卒張三之女,名喚阿仙,即住在驿館後面。
久已聞得學士大名,很想一見,隻因學士往史館抄錄書籍,早出晚歸,恨無其便。
今日知道學士在館中休息,所以私來窗下,瞻仰尊顔。
妾父在此充當驿卒,已曆多年,妾自幼相随,居住館驿後面,過路的官員,也不知見過多少,皆不能動妾之心。
今日見了學士,不知何故,耿耿在心,竟難抛舍,故于晚間瞞着父親,來此一會;不料行至門前,學士正在填詞。
妾幼年亦曾讀書,聽了學士之詞,十分情重,忍耐不住,推門而進,阻了學士的清興,乞恕唐突之罪!“陶榖忙道:”蒙小娘子不棄,玉趾降臨,乃是求之不得的,怎麼反說是唐突呢?“一面說着,一面在燈下觀看阿仙的容貌,真是千般嬌媚,萬種風流,雖是裙布钗荊,越顯出國色天香,陶榖眼看着佳麗,如何還能忍耐,便舉步上前,擁抱求歡。
阿仙裝出不勝羞愧的樣子,對陶榖道:“妾雖是驿卒之女,出于寒微,平日守身似玉,頗知自愛;一旦遇見學士,誠心愛慕,遂不自持,蒙恥相就,還望學士鑒妾癡心,勿以為路柳牆花,始亂終棄,使妾抱恨無窮也。
”陶榖聽了,忙指燈立誓道:“蒙小娘子垂憐,我若忘了今日之情,将來必無善果。
”阿仙見陶榖對燈起誓,慌忙攔阻道:“隻要學士不忘今日之情就是了,何必起這重誓呢。
”陶榖便乘勢将阿仙擁入帳中,阿仙半推半就的成了好事。
陶榖和她并枕而卧,細聲喁喁,相憐相愛,十分要好。
從來說歡娛嫌夜短,寂寞恨夜長。
陶榖與阿仙一夜綢缪,不覺東方發白。
阿仙見天色已明,連忙起身道:“貪歡忘曉,倘被我父得知,如何是好?”陶榖也恐為人撞見,壞了自己的名聲,遂與阿仙匆匆起身。
兩人攜着手,大有戀戀不舍之意。
阿仙低聲說道:“妾蒙學士愛憐,乞賜一詞,以記今日之情。
”陶榖聽得阿仙向他索詞,絕不推辭,便提起筆來,在昨晚所題的《醉落魄》後面,一揮而就,遞于阿仙。
阿仙接過看時,卻是調寄《錦堂春》一阕,其詞道:月照紗廚金枕,花園寶鏡香奁。
三山不在滄洲外,隔個水晶簾。
人靜香沉玉兔,夜闌影落銀蟾。
阿仙省識相思意,春色透眉尖。
阿仙得了陶榖的兩阕詞兒,心内好生歡喜,連連道謝,辭别欲行。
陶榖又約阿仙,今晚務必前來。
阿仙點頭答應,徑自出門,往後面而去。
陶榖眼巴巴望着阿仙去得不見影兒,方才回轉身來。
因為昨夜未能好好的安睡,此時天光尚早,重又倒在床上,閉着雙眼,細細的想着夜間與阿仙的情味,心内異常酣暢,暗中欣幸道:“不想我來到江南,竟有這樣的奇遇,也不枉了此一番的辛苦跋涉。
但是我抄完了書,便要回國。
這阿仙與我如此恩愛,怎麼舍得抛棄了她回國去呢?且待她今夜前來,與之商酌,同往汴京,方得天長地久,永遠相守。
想那阿仙,不過是驿卒之女,同我前往汴京,做得學士的愛妾。
可以安享富貴,諱無不允之理。
倘若她的父母不肯答應,隻消多給他些金銀就是了,何患不能如願呢?” 陶榖睡在床上,胡思亂想地在心中盤算,不知不覺沉沉睡去。
一覺醒來,已是辰牌時分,命人打了水來,梳洗已畢,一眼蹩見桌子上面,擺着一個紅紙帖兒,随手取過一看,乃是李璟請去赴筵的帖兒,上面寫出“午刻候駕”。
陶榖知道時候不早,忙忙的整冠束帶,前去赴筵。
見了李璟,參拜過了。
李璟卻十分恭敬,口口聲聲稱他為陶先生,并說陶先生奉命來到敝國,寡人因國事羁身,未能親與先生把盞,實在簡慢得很,今天特地備了一杯水酒,一則謝罪;二則與先生暢叙衷曲。
陶榖見李璟十分殷勤,隻得也謙遜了幾句。
李璟即命擺筵,一聲傳出,早已整整齊齊的擺了三桌盛筵。
李璟乃是國主,體統攸關,自然在正中一席,面南而坐;上首列着一席,面東背西,乃是賓位,讓陶榖獨自一人入座;下首一席,面西背東,乃是宋齊邱、馮延巳、徐铉、韓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