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八回玉堂珠殿興土木煉汞燒丹費心機話說宋太祖正在追悼花蕊夫人,忽地接得北漢主劉鈞病殁,養子繼恩嗣位的消息,便把哀悼花蕊夫人之意,變作了一片雄心,要乘着這個機會,削平北漢。
遂命昭化軍節度使李繼勳,起兵北征。
繼勳進軍至銅鍋河,連戰皆捷,正要圍攻太原。
北漢主繼恩,慌了手腳,隻得遣使向遼邦乞兵,請求救援。
哪知司空郭無為,因與繼恩夙有嫌隙,竟密囑供奉官霸榮,刺死繼恩,立其弟繼元為北漢主,太原很是危亂。
太祖得了這個探報,如何還肯放手!一面促令李繼勳進兵,一面使赍诏,谕令速降,并允許于援降之後封繼元為“平盧節度使”。
郭無為為“邢州節度使”。
郭無為得了诏書,意欲出降,那繼元卻不肯答應。
恰巧遼主兀律,發了人馬,前來救援。
李繼勳深恐孤軍輕進寡不敵衆,緻遭敗衄,遂收兵而回。
那北漢主繼元,反結了遼兵,入寇晉、绛兩州,大掠一場,滿載而歸。
這個報告到了汴京,太祖勃然大怒道:“劉繼元釜底遊魂,乃敢猖獗至此。
朕不發兵蕩平北漢,必為天下所笑矣。
”遂即下令親征,命光義為東京留守、大内都部署,居守汴京。
太祖親統大軍,直抵太原,圍困了三個月,攻打得很是猛烈,如北漢大将劉繼業,善戰善守,非但不能攻破太原,反傷了大将石漢卿等數員。
遼主又複出兵來救。
宋營得了探報,便有太常博士李光贊,力勸太祖退軍回汴,再圖後舉。
太祖即與趙普商議,趙普亦贊成退兵之議。
太祖遂分兵屯守潞州,以防北漢結合遼人進兵侵擾,便領大軍退歸汴京。
這乃是宋太祖開寶二年之事。
北漢終太祖之世,未能平定。
值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方得讨滅,這是後話,此處表過不提。
單說太祖班師回汴,眨眼又到了開寶三年,忽有道州刺史王繼勳上奏南漢主劉鋹,殘暴不仁,人民怨恨,且屢次興兵寇邊,侵擾不已,伏乞速興王師,吊民伐罪等語。
太祖覽了此奏,還不肯輕易用兵,遣書南唐,命唐主轉谕劉鋹,令其納貢稱臣。
這時南唐主李璟,已經去世,第六子李煜繼位,是為南唐後主。
唐主李煜仍舊事宋不怠,且與南漢世通盟好,故太祖命唐主轉谕劉鋹。
李煜既得太祖之命,自然轉告南漢主劉鋹。
那劉鋹非但不肯降服,且拘住唐使,馳書李煜,語多侮謾。
唐主李璟隻得将劉鋹的原書上奏。
太祖知非用兵不可,遂命譚州防禦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領兵南征。
寫到這裡,卻不能不把南漢的來曆,略略叙述一番方有頭緒。
那南漢的始祖劉隐,在五代朱梁時,據有廣州,受梁封為南海王,隐殁後,其弟陟襲位。
當貞明元年,封錢镠為吳越國王,劉陟以為錢镠與自己同據土地,同受王爵,今錢镠既為吳國王,自己仍為南海王,未免相形見绌,遂上書求封南越國王,朝廷不許。
劉陟便對僚屬說道:“如今中國紛紛,孰為天子安能梯航萬裡,遠事僞廷。
”遂決意統貢中朝,自稱為帝,因改名為“岩”,又改為“龑”,“龑”讀若“俨”,字書不載,乃劉龑意欲稱帝,取飛龍在天之義,以私意造成的。
他改名之後,即要建國稱帝,因憚王定保之威嚴,恐其不從,先命他出使荊南,然後即皇帝位于番禺,建國号曰“大漢”,改元乾亨。
“龑”既即尊,深以身居南方,人皆号稱南蠻王為恥。
每遇北人,必言自己世居鹹秦,常稱中朝為洛州刺史,自制平頂之帽,戴于頭上,以為美觀。
由是國中風俗一變,皆以安豐頂為尚。
龑又召司天監周傑,占蔔國運之長短,周傑奉命布筴,遇複之豐,美問享國究有幾多年數?卿可細細參之,不用隐諱。
周傑參詳了一會,早盡南漢的國運,隻有五十五年,卻恐直言賈禍,便回奏道:“臣參詳複豐二卦,皆以土為應,土之數為五,二五十也,上下皆為五數,可以享國五百五十五年。
後來傳至劉鋹,為宋所滅,自龑稱帝之年,至鋹出降之日,恰恰是五十五年,周傑恐怕說了實話要被劉龑所害,因此多說了五百年,以避禍患。
劉龑哪知内中元奧,聽說可以享國五百五十五年,心下大喜、重賞周傑,命他退去。
從此劉龑自以為國運久長,可以有恃無恐,便漸漸的驕奢淫逸起來,起造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煥麗異常。
後人有宮詞詠劉龑稱帝之事道:萬裡梯航一笑休,玉堂殿心造蠻陬;加尊新尚安豐頂,刺史傳呼到洛州。
南漢主劉龑,自造選了玉堂珠殿,心猶未足,又役民夫數十萬,建築南宮,經曆三載,方才成功。
真是鬼斧神工,縷金錯采,異常輝煌。
單就那南宮裡的一座南熏殿而言,已是精巧達于極點,那四圍的殿柱,都用合
遂命昭化軍節度使李繼勳,起兵北征。
繼勳進軍至銅鍋河,連戰皆捷,正要圍攻太原。
北漢主繼恩,慌了手腳,隻得遣使向遼邦乞兵,請求救援。
哪知司空郭無為,因與繼恩夙有嫌隙,竟密囑供奉官霸榮,刺死繼恩,立其弟繼元為北漢主,太原很是危亂。
太祖得了這個探報,如何還肯放手!一面促令李繼勳進兵,一面使赍诏,谕令速降,并允許于援降之後封繼元為“平盧節度使”。
郭無為為“邢州節度使”。
郭無為得了诏書,意欲出降,那繼元卻不肯答應。
恰巧遼主兀律,發了人馬,前來救援。
李繼勳深恐孤軍輕進寡不敵衆,緻遭敗衄,遂收兵而回。
那北漢主繼元,反結了遼兵,入寇晉、绛兩州,大掠一場,滿載而歸。
這個報告到了汴京,太祖勃然大怒道:“劉繼元釜底遊魂,乃敢猖獗至此。
朕不發兵蕩平北漢,必為天下所笑矣。
”遂即下令親征,命光義為東京留守、大内都部署,居守汴京。
太祖親統大軍,直抵太原,圍困了三個月,攻打得很是猛烈,如北漢大将劉繼業,善戰善守,非但不能攻破太原,反傷了大将石漢卿等數員。
遼主又複出兵來救。
宋營得了探報,便有太常博士李光贊,力勸太祖退軍回汴,再圖後舉。
太祖即與趙普商議,趙普亦贊成退兵之議。
太祖遂分兵屯守潞州,以防北漢結合遼人進兵侵擾,便領大軍退歸汴京。
這乃是宋太祖開寶二年之事。
北漢終太祖之世,未能平定。
值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方得讨滅,這是後話,此處表過不提。
單說太祖班師回汴,眨眼又到了開寶三年,忽有道州刺史王繼勳上奏南漢主劉鋹,殘暴不仁,人民怨恨,且屢次興兵寇邊,侵擾不已,伏乞速興王師,吊民伐罪等語。
太祖覽了此奏,還不肯輕易用兵,遣書南唐,命唐主轉谕劉鋹,令其納貢稱臣。
這時南唐主李璟,已經去世,第六子李煜繼位,是為南唐後主。
唐主李煜仍舊事宋不怠,且與南漢世通盟好,故太祖命唐主轉谕劉鋹。
李煜既得太祖之命,自然轉告南漢主劉鋹。
那劉鋹非但不肯降服,且拘住唐使,馳書李煜,語多侮謾。
唐主李璟隻得将劉鋹的原書上奏。
太祖知非用兵不可,遂命譚州防禦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領兵南征。
寫到這裡,卻不能不把南漢的來曆,略略叙述一番方有頭緒。
那南漢的始祖劉隐,在五代朱梁時,據有廣州,受梁封為南海王,隐殁後,其弟陟襲位。
當貞明元年,封錢镠為吳越國王,劉陟以為錢镠與自己同據土地,同受王爵,今錢镠既為吳國王,自己仍為南海王,未免相形見绌,遂上書求封南越國王,朝廷不許。
劉陟便對僚屬說道:“如今中國紛紛,孰為天子安能梯航萬裡,遠事僞廷。
”遂決意統貢中朝,自稱為帝,因改名為“岩”,又改為“龑”,“龑”讀若“俨”,字書不載,乃劉龑意欲稱帝,取飛龍在天之義,以私意造成的。
他改名之後,即要建國稱帝,因憚王定保之威嚴,恐其不從,先命他出使荊南,然後即皇帝位于番禺,建國号曰“大漢”,改元乾亨。
“龑”既即尊,深以身居南方,人皆号稱南蠻王為恥。
每遇北人,必言自己世居鹹秦,常稱中朝為洛州刺史,自制平頂之帽,戴于頭上,以為美觀。
由是國中風俗一變,皆以安豐頂為尚。
龑又召司天監周傑,占蔔國運之長短,周傑奉命布筴,遇複之豐,美問享國究有幾多年數?卿可細細參之,不用隐諱。
周傑參詳了一會,早盡南漢的國運,隻有五十五年,卻恐直言賈禍,便回奏道:“臣參詳複豐二卦,皆以土為應,土之數為五,二五十也,上下皆為五數,可以享國五百五十五年。
後來傳至劉鋹,為宋所滅,自龑稱帝之年,至鋹出降之日,恰恰是五十五年,周傑恐怕說了實話要被劉龑所害,因此多說了五百年,以避禍患。
劉龑哪知内中元奧,聽說可以享國五百五十五年,心下大喜、重賞周傑,命他退去。
從此劉龑自以為國運久長,可以有恃無恐,便漸漸的驕奢淫逸起來,起造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煥麗異常。
後人有宮詞詠劉龑稱帝之事道:萬裡梯航一笑休,玉堂殿心造蠻陬;加尊新尚安豐頂,刺史傳呼到洛州。
南漢主劉龑,自造選了玉堂珠殿,心猶未足,又役民夫數十萬,建築南宮,經曆三載,方才成功。
真是鬼斧神工,縷金錯采,異常輝煌。
單就那南宮裡的一座南熏殿而言,已是精巧達于極點,那四圍的殿柱,都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