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程的趕向前去,到了成都,回至宮中,卻見花蕊夫人已率領全宮妃嫔,前來迎接。
後主見她花容如舊,知道其疾已愈,心中的一塊石頭方始落下,便搶步上前,攜定花蕊夫人玉手,一面走一面問道:“卿恙已經痊愈了麼?朕身雖在外,心中無時無刻不挂念着卿的,如今托賴上蒼的福佑,病已脫體,真乃朕之萬幸!隻可憐張太華,已經長逝人世,不能再見了。
”後主說到這裡,已是哽咽起來,再也說不下去了。
花蕊夫人因為不見太華與後主同行,心内正在疑惑,今見後主說起太華,這樣悲傷,便知太華必遭不幸。
隻因後主那樣哀感,不便多問,便同入宮中,與衆妃嫔朝參已畢,問了一番遊覽青城山的情形。
見後主已消了悲傷之念,方徐徐的問及張太華的事情。
後主見問,長歎一聲,将如何至丈人峰觀看日出,如何忽起暴雷,張太華竟為雷震而亡,如何用紅錦龍褥裹了屍體,葬于九仙觀前,白楊樹下,然後啟跸回來,說了一番;不禁又雙淚交流,十分痛惜。
花蕊夫人聞得張太華慘死于丈人峰上,也覺不勝傷感,惟恐自己若一哭泣,更加惹動後主憶念太華之心,隻得忍住眼淚,婉言相勸。
後主經花蕊夫人百般勸慰,也不得不略止悲懷;況且久别之後,一旦聚首,少不得互訴衷腸,喁喁細語,情話纏綿,自有一番樂境。
花蕊夫人更恐後主思念太華,郁郁于懷,有損龍體,格外的柔情宛轉,輕颦淺笑,引着後主尋歡取樂。
後主本是個忘憂天子,被花蕊夫人施出手段,加意奉迎,便一心隻在花蕊夫人身上,朝朝晚晚,追歡取樂,把個張太華早已抛在九霄雲外,不複記憶了。
時光迅速,轉瞬過了殘冬,又到上元燈節。
蜀中向例,每逢正月望日,謂之元宵節,必定張燈三日,以志慶祝。
這日夜間,後主循着舊例,于五鳳樓前,高搭彩棚,架起鳌山,遍懸燈炬。
那鳌山上面,劄成一套一套的故事,都用绫羅綢絹制成人物花卉,禽鳥鱗介,五色鮮妍,各式俱備。
日間看去,已覺十分精采;到了入夜之時,點起燈燭,光輝奪目。
鳌山之旁,陳列妓樂,鑼鼓喧天,笙簧遍地。
後主又傳旨任憑人民,入内觀燈,不得禁止。
真個是銀花火樹,金吾不禁,一派笙歌,與民同樂。
剛近黃昏,後主親登露台,大宴群臣。
到得酒酣之時,禦駕直至曲闌之側,觀看燈彩。
隻見那些百姓,擁擁擠擠,紛紛擾擾,萬頭攢動,都是争先恐後,搶至五鳳樓,觀看鳌山。
兩旁的舞娼歌妓,更是笙箫疊奏,舞态翩跹。
後主見了那些歌舞的娼妓,不覺心中一動道:“宮内的歌舞,和梨園子弟所奏之曲,朕已聽得夠了,覺得陳腐可厭,今天即有民間的歌舞陳列于此,何不宣她們來此歌舞一番,不但借此侑酒,且可以一廣眼界,豈不甚妙!”當即傳下旨來,宣召舞娼歌妓至露台前奏技。
那旨意一下,這些娼妓,哪敢遲延,便由内侍引導而來。
歌者居右,舞者居左,分成兩行,各執樂器,排列露台之前,舞的舞,歌的歌,夾雜着音樂之聲,抑揚頓挫,十分可聽。
那舞的更是高低疾徐,進退中節。
後主仔細審視,見那些娼妓,皆系年輕女子,一個個花容月貌,錦衣繡裳,甚是嬌豔。
看到那舞娼隊中,有個梳着高髻的女子,容光更為奪目,不禁心動神移,暗暗喝采。
隻因剛才舞時,沒有留意,不知她舞得如何。
便命近身内侍,去問那舞娼中,頭上梭着高髻,身上穿着藕香色繡花盤金舞衣的,叫何名字,可命她獨自一人,奏技與朕觀看。
内侍奉了旨意,如飛而去。
不上片刻,便上來複旨道:“那個梳高髻的舞娼,名喚李豔娘,年方十八歲,已奉了聖命,獨自奏技。
”後主點了點頭,兩道眼光便直注在李豔娘身上,隻見衆舞娼一齊退去,單剩了李豔娘一人在場。
後主又傳命豔娘舞時,隻奏細樂,不用鑼鼓。
一聲旨下,鑼鼓齊停,隻有笙箫管笛,宛轉悠揚。
那李豔娘便在這個時候,用手按了一按頭上高髻,緊了一緊身上舞衣,從容不迫的輕舒蓮步,軟擺柳腰,舞起天魔舞來。
但見她忽高忽低,或進或退,輕如飛燕,快如盤鷹,腰肢婀娜,體态輕盈,翻若遊龍,翩若驚鴻。
舞到緊急之際,便如風雨驟至,隻見衣袂,飄飄飛動騰起空中,卻不見她的身形,使看的人,目蕩心驚,噤住了口,連氣息都不敢吐将出來。
這樣的技藝,真是出神入化,世間罕有。
後主見了這樣的絕技,又生得那樣的美貌,心内如何不喜! 便傳谕道:“李豔娘舞罷,可上露台見朕,還有言語要詢問她呢。
”内侍又将此旨傳下。
豔娘舞畢,便遵着旨意,珊珊的上了露台,來至後主禦
後主見她花容如舊,知道其疾已愈,心中的一塊石頭方始落下,便搶步上前,攜定花蕊夫人玉手,一面走一面問道:“卿恙已經痊愈了麼?朕身雖在外,心中無時無刻不挂念着卿的,如今托賴上蒼的福佑,病已脫體,真乃朕之萬幸!隻可憐張太華,已經長逝人世,不能再見了。
”後主說到這裡,已是哽咽起來,再也說不下去了。
花蕊夫人因為不見太華與後主同行,心内正在疑惑,今見後主說起太華,這樣悲傷,便知太華必遭不幸。
隻因後主那樣哀感,不便多問,便同入宮中,與衆妃嫔朝參已畢,問了一番遊覽青城山的情形。
見後主已消了悲傷之念,方徐徐的問及張太華的事情。
後主見問,長歎一聲,将如何至丈人峰觀看日出,如何忽起暴雷,張太華竟為雷震而亡,如何用紅錦龍褥裹了屍體,葬于九仙觀前,白楊樹下,然後啟跸回來,說了一番;不禁又雙淚交流,十分痛惜。
花蕊夫人聞得張太華慘死于丈人峰上,也覺不勝傷感,惟恐自己若一哭泣,更加惹動後主憶念太華之心,隻得忍住眼淚,婉言相勸。
後主經花蕊夫人百般勸慰,也不得不略止悲懷;況且久别之後,一旦聚首,少不得互訴衷腸,喁喁細語,情話纏綿,自有一番樂境。
花蕊夫人更恐後主思念太華,郁郁于懷,有損龍體,格外的柔情宛轉,輕颦淺笑,引着後主尋歡取樂。
後主本是個忘憂天子,被花蕊夫人施出手段,加意奉迎,便一心隻在花蕊夫人身上,朝朝晚晚,追歡取樂,把個張太華早已抛在九霄雲外,不複記憶了。
時光迅速,轉瞬過了殘冬,又到上元燈節。
蜀中向例,每逢正月望日,謂之元宵節,必定張燈三日,以志慶祝。
這日夜間,後主循着舊例,于五鳳樓前,高搭彩棚,架起鳌山,遍懸燈炬。
那鳌山上面,劄成一套一套的故事,都用绫羅綢絹制成人物花卉,禽鳥鱗介,五色鮮妍,各式俱備。
日間看去,已覺十分精采;到了入夜之時,點起燈燭,光輝奪目。
鳌山之旁,陳列妓樂,鑼鼓喧天,笙簧遍地。
後主又傳旨任憑人民,入内觀燈,不得禁止。
真個是銀花火樹,金吾不禁,一派笙歌,與民同樂。
剛近黃昏,後主親登露台,大宴群臣。
到得酒酣之時,禦駕直至曲闌之側,觀看燈彩。
隻見那些百姓,擁擁擠擠,紛紛擾擾,萬頭攢動,都是争先恐後,搶至五鳳樓,觀看鳌山。
兩旁的舞娼歌妓,更是笙箫疊奏,舞态翩跹。
後主見了那些歌舞的娼妓,不覺心中一動道:“宮内的歌舞,和梨園子弟所奏之曲,朕已聽得夠了,覺得陳腐可厭,今天即有民間的歌舞陳列于此,何不宣她們來此歌舞一番,不但借此侑酒,且可以一廣眼界,豈不甚妙!”當即傳下旨來,宣召舞娼歌妓至露台前奏技。
那旨意一下,這些娼妓,哪敢遲延,便由内侍引導而來。
歌者居右,舞者居左,分成兩行,各執樂器,排列露台之前,舞的舞,歌的歌,夾雜着音樂之聲,抑揚頓挫,十分可聽。
那舞的更是高低疾徐,進退中節。
後主仔細審視,見那些娼妓,皆系年輕女子,一個個花容月貌,錦衣繡裳,甚是嬌豔。
看到那舞娼隊中,有個梳着高髻的女子,容光更為奪目,不禁心動神移,暗暗喝采。
隻因剛才舞時,沒有留意,不知她舞得如何。
便命近身内侍,去問那舞娼中,頭上梭着高髻,身上穿着藕香色繡花盤金舞衣的,叫何名字,可命她獨自一人,奏技與朕觀看。
内侍奉了旨意,如飛而去。
不上片刻,便上來複旨道:“那個梳高髻的舞娼,名喚李豔娘,年方十八歲,已奉了聖命,獨自奏技。
”後主點了點頭,兩道眼光便直注在李豔娘身上,隻見衆舞娼一齊退去,單剩了李豔娘一人在場。
後主又傳命豔娘舞時,隻奏細樂,不用鑼鼓。
一聲旨下,鑼鼓齊停,隻有笙箫管笛,宛轉悠揚。
那李豔娘便在這個時候,用手按了一按頭上高髻,緊了一緊身上舞衣,從容不迫的輕舒蓮步,軟擺柳腰,舞起天魔舞來。
但見她忽高忽低,或進或退,輕如飛燕,快如盤鷹,腰肢婀娜,體态輕盈,翻若遊龍,翩若驚鴻。
舞到緊急之際,便如風雨驟至,隻見衣袂,飄飄飛動騰起空中,卻不見她的身形,使看的人,目蕩心驚,噤住了口,連氣息都不敢吐将出來。
這樣的技藝,真是出神入化,世間罕有。
後主見了這樣的絕技,又生得那樣的美貌,心内如何不喜! 便傳谕道:“李豔娘舞罷,可上露台見朕,還有言語要詢問她呢。
”内侍又将此旨傳下。
豔娘舞畢,便遵着旨意,珊珊的上了露台,來至後主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