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關燈
例,年年三月間,必舉此會,名為宴戆瑞牡丹。

     那紅栀子花,乃是道士申天師所獻,隻有種子兩粒,說是入山訪道,仙人所賜,不敢自秘,故以進禦,實系世間罕有之物。

    王昭遠從旁獻谀道:“仙花出現,乃國家祥瑞,西蜀當興之兆,陛下宜敬謹受之,種于後苑,不可亵渎。

    ”後主大喜! 厚賜申天師,将這兩粒花種,栽于芳林園内,命謹密宮人,專司灌溉,小心培植。

    這花得着人工調養,果然發育甚快,開起花來,其色斑紅,其瓣六出,清香襲人。

    花蕊夫人最愛這些花,說紅栀子有牡丹之芳豔,具梅花之清香,真是仙品。

    後主亦看得十分寶貴。

    民間聞得紅栀子花乃是仙品,蜀中隻有兩粒種子,還是仙家賜于申天師,由申天師獻于後主,已栽在芳林園内。

     民間哪裡還可購覓?蜀中人民,空自尋覓一番,絕無所得,便有人模仿那花的式樣,畫在團扇上面,執在手内,以示誇耀。

     初時不過一二善畫之人,聊以遣興。

    後來竟相習成風,不但團扇上面畫着紅栀子花。

    那豪家子弟,便命繡工,繡在衣服上面,到處遊行,比較美惡,争豔鬥麗起來。

    那些婦女,見男子們這樣看重紅栀子花,也就互相仿效,都把絹素鵝毛裁剪出來,做着紅栀子花,插在鬓上,作為裝飾。

    一時之間,傳遍蜀中。

    那鳳钗珠環,金押銀簪,盡都摒而不用,一齊戴起紅栀子花來。

     就是後宮裡面,那些嫔妃宮娥,也都戴着此花,遂成為當時的風尚。

    後人也有宮詞詠此事道:紅栀花種自仙岩,點綴钗梁綠鬐銜;香似宮梅兼有色,畫宜團扇繡宜衫。

      後主又因蜀稱錦城,不可沒有點綴,乃下令國中,沿着城上,盡種芙蓉。

    至秋時,芙蓉盛開,沿城四十裡遠近,都如鋪着錦繡一般,高下相映,耀目争晖。

    時近中秋,後主命駕,往遊浣花溪,并觀水嬉。

    其時蜀中,百姓富庶;又直升平之候,遇着佳節,一齊踵事增華,點綴太平景象;所以到了中秋佳節,便在浣花溪畔,濯錦江邊,羅列水嬉,慶祝中秋。

    如今聞得後主禦駕,也來觀看水嬉,更加興如颠狂,夾着江岸,皆創起錦棚繡帳,花亭月榭,以為禦辇憩息之所。

    哄動了傾城婦女,都來遊玩,珠光寶氣,绮羅成陣,箫鼓畫船,遂隊而行。

    及至後主禦辇出宮,帶了無數的宮嫔女官,一個個錦衣玉貌,珠履繡襪,車水馬龍,碾塵欲香,所過之處,百姓皆伏地迎接,口呼萬歲,真個是風流天子,千古盛事。

    後主龍辇出城,遙看着沿城的芙蓉花,開得疊錦堆霞,一眼望去,好似紅雲一般,連續不斷,心中大喜!對左右近臣說道:“自古以蜀為錦城,今日觀之,真個是錦城了。

    ”侍臣張立,見後主荒淫驕奢,久欲講谏,現在得有機會,便作詩一首,陳于後主,意在諷谏,其詩道:四十裡城花發時,錦囊高下照坤維;雖裝蜀國三秋景,難入幽風七月詩。

     後主看了張立這詩,知道他意存諷谏,但隻笑了一笑,也不獎勵他,也不責備他,一直出城。

    到了江邊,棄了禦辇,同着花蕊夫人,寵妃張太華,與近禦的宮人,登上龍舟。

    其餘的妃嫔宮娥,俱坐着鳳舸,追随着後主的龍舟,上下遊行,觀看水戲。

    真是珠翠羅绮,名花異香,馥郁森列,十裡錦江,龍舟來去,舟中箫鼓競奏,弦竹齊鳴,前後左右的美貌宮人,都輕啟朱唇,放出嬌音,唱着後主自編的《萬裡朝天曲》。

    那嬌喉宛轉,如鸾鳴樹梢,怡神悅耳。

    兩岸的百姓,連水戲都無心觀看,隻追逐龍舟,聽唱歌曲,望着舟中,錦繡羅绮,就如神仙一般,莫不稱羨!後人又有宮詞詠道:浣花溪水滑于油,面面芙蓉映好秋;下上龍舟箫鼓引,神仙宛在錦城遊。

     後主看罷水戲,回至宮中,仍是日日娛樂,夜夜笙歌,颠倒于宮女隊裡,哪裡還有心情去問國事?每逢宴餘歌後,略有閑暇,便同着花蕊夫人與張太華,将後宮的佳麗召至禦前,親自點選,揀那身材婀娜,姿容俊秀的,加封位号,輸流進禦,特定嫔妃位号,為十四品:計有昭儀、昭容、昭華;保芳、保衣、保香;安宸、安跸、安情;修容、修嫒、修涓等封号;其品秩比于公卿大夫士,每月香粉之資,皆由内監專司,謂之月頭。

    到了支給俸金之時,後主親自監視,那宮人竟有數千之多,唱名發給,每人由禦床之前走将過去,親手領取,名為支給買花錢,所以花蕊夫人有宮詞詠此事道:月頭支給買花錢,滿殿宮人近數千;遇着唱名多不語,含羞走過禦床前。

     後主最是怕熱,每遇炎暑天氣,便覺喘息不已,甚至夜間亦難着枕,便命韓保正征召夫役,鸠庀材料,在摩诃池上,建築水晶宮殿,以為避暑之所。

      未知水昌宮殿,如何建築,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