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關燈
小
中
大
亡其薮,魚脫于洲,不難擒矣。
”太祖善其言,因谕守信懷德道:“二卿率衆先行,務要迅速進兵,扼住要隘,勿縱李筠西下太行,乃為上策;朕當親統大軍,為二卿援應。
”石守信、高懷德頓首領旨,辭退出朝,整頓兵馬,預備出發。
臨行之時,懷德又回府去,拜别公主,諄囑她安心靜候,不要挂念,待班師回朝,再行聚首。
公主這時也無可奈何,隻得起身說道:“但願驸馬馬到成功,旗開得勝,早早歸來,免得深閨懸念。
”懷德又攜着手叮咛一番,方才告别出門。
公主含着一泡眼淚,送至階下,看那懷德,走了出去,不見影蹤,才懶洋洋的回進閨中,每日無情無緒的盼望懷德的捷報。
那懷德出門跨馬,趕去會着石守信,帶領人馬,啟行去了。
太祖自遣兩将行後,又命慕容延钊、王全斌出兵東路,夾擊李筠。
傳旨已畢,遂即啟駕親征,令窦儀、趙普留守汴京,晉王光義,代理一切政務,為宮庭總監。
趙普聞旨,出班奏道:“臣不才,願為扈從,效力戎行。
”太祖道:“卿書生,豈勝介胄之事,且留守京師,亦甚緊要,何為請行?”趙普道:“誠如陛下聖谕,京師根本之地,但有晉王窦儀居守,可以無憂! 臣受陛下厚恩,安敢畏避勞苦,故敢請行。
“太祖見趙普自願随軍,也就依從,令他同了大軍啟行。
你道趙普為何不願留守汴京,反要随營出征,受那戰争之苦呢? 隻因他與光義甚為投合,平常時候,你來我往,密密商議,好似有何大事一般,他人皆不能測。
這次征讨李筠,他知潞州一隅之地,難擋大梁雄兵,不日就可成功,力請随行,一則可以立下功勞,加官進爵;二則可以窺伺太祖動靜,暗中通知光義,早作準備,所以竭力請行。
當下太祖将諸事分派已畢,便率領禦林軍,并扈從諸臣,啟駕往潞州而去。
光義同着在廷諸臣,送過聖駕,各自回城。
他奉了太祖之命,代理政務,又充了宮廷總監,不論宮中府中之事,都要歸他處理,權柄在手,自然可以任意而行,毫無顧忌了。
原來太祖兄弟,本有五人。
太祖居次,長兄匡濟早亡,太祖即位,追封曹王;三弟即匡義,太祖即位,改名光義,封晉王兼殿前都虞侯,領開封尹;四弟匡美,改名光美,太宗即位,又賜名庭美,太祖封為秦王,領興元尹;五弟匡贊,幼即夭亡,追封為岐王。
兄弟之間,惟光義生性最為狡猾,外貌寬仁,内實深沉,而且生得相貌異常,幼年時候有相者說他将來貴不可言,必為太平天子。
太祖也常常說:“光義龍行虎步,儀表非凡,将來後福無限,勝我十倍。
”光義聽了此言,也以此自負,便有不願居于人下之意。
陳橋之變,光義出力最多,功績最大,也一半為着自己将來的地步,及至太祖受了周禅,封光義為晉王,領開封尹,班于文武諸臣之上。
他便暗中結交大臣,收攬賢豪,邸内蓄着勇士,名為護衛,實則隐懷異志。
隻因太祖生有二子,長名德昭,次名德芳,德芳雖幼,德昭年齡已長,深恐太祖立德昭為太子,自己日後的希望便斷絕了。
因此預先招收了勇士謀臣,養在邸中,暗暗策劃。
又因趙普最得太祖信任,此時雖未入相,已是權傾朝野,異日不患不秉朝政。
光義便暗中籠絡,曲意交歡,看待趙普,猶如兄弟一般。
趙普也感念光義相待之情,每在太祖之前,稱贊光義,英明仁厚,豁達大度,可以付托大事。
光義見趙普已入自己彀中,便暗中和他商酌,如何可以進行大事,謀取将來的皇位。
那趙普,字則平,原是幽州人氏,秉性深沉,有岸谷,多忌刻,嘗以天下事為己任,少習吏事寡學術,尚智謀、及事太祖,嘗勸他道:“卿才可為宰相,宜多讀書,以裕經綸。
”趙普奉了太祖之命,從此注意讀書,每逢退朝,回至私第,便閉戶啟箧,取書讀之,手不釋卷,咿唔竟日。
至豎朝臨事,取決如流。
他家中人,不知讀的是何種書籍,待他出外,私自啟箧觀之,乃《論語》二十篇也。
當日光義和他商議日後大事,便暗暗為光義籌劃道:“主上英明果斷,燈照靡遺,殿下萬萬不可輕率,露出形迹來,反為不美。
臣知太後,于諸子之中,最為鐘愛的乃是殿下。
且因周室之失國,由于幼主臨朝,主上方得乘機崛起,奄有天下。
太後鑒及于此,常常說:”國賴長君,當以周室為前車之鑒,不可蹈其覆轍。
‘主上因太後這般言語,心亦為動,所以并不敕立太子,就是皇長子德昭,年已長成,至今還沒有加以封号,也是這個緣故。
殿下隻要乘着這個機會,侍奉太後,得其歡心,使太後注意殿下,不過一句話,大事便可成就,而且冠冕堂皇,繼承大統,哪裡用得着旁的謀劃呢?“光義聽了趙普的主張,深以為然!從此以後,便進行圖謀皇位的手段了。
未知光義怎樣圖謀,且聽下回分解。
”太祖善其言,因谕守信懷德道:“二卿率衆先行,務要迅速進兵,扼住要隘,勿縱李筠西下太行,乃為上策;朕當親統大軍,為二卿援應。
”石守信、高懷德頓首領旨,辭退出朝,整頓兵馬,預備出發。
臨行之時,懷德又回府去,拜别公主,諄囑她安心靜候,不要挂念,待班師回朝,再行聚首。
公主這時也無可奈何,隻得起身說道:“但願驸馬馬到成功,旗開得勝,早早歸來,免得深閨懸念。
”懷德又攜着手叮咛一番,方才告别出門。
公主含着一泡眼淚,送至階下,看那懷德,走了出去,不見影蹤,才懶洋洋的回進閨中,每日無情無緒的盼望懷德的捷報。
那懷德出門跨馬,趕去會着石守信,帶領人馬,啟行去了。
太祖自遣兩将行後,又命慕容延钊、王全斌出兵東路,夾擊李筠。
傳旨已畢,遂即啟駕親征,令窦儀、趙普留守汴京,晉王光義,代理一切政務,為宮庭總監。
趙普聞旨,出班奏道:“臣不才,願為扈從,效力戎行。
”太祖道:“卿書生,豈勝介胄之事,且留守京師,亦甚緊要,何為請行?”趙普道:“誠如陛下聖谕,京師根本之地,但有晉王窦儀居守,可以無憂! 臣受陛下厚恩,安敢畏避勞苦,故敢請行。
“太祖見趙普自願随軍,也就依從,令他同了大軍啟行。
你道趙普為何不願留守汴京,反要随營出征,受那戰争之苦呢? 隻因他與光義甚為投合,平常時候,你來我往,密密商議,好似有何大事一般,他人皆不能測。
這次征讨李筠,他知潞州一隅之地,難擋大梁雄兵,不日就可成功,力請随行,一則可以立下功勞,加官進爵;二則可以窺伺太祖動靜,暗中通知光義,早作準備,所以竭力請行。
當下太祖将諸事分派已畢,便率領禦林軍,并扈從諸臣,啟駕往潞州而去。
光義同着在廷諸臣,送過聖駕,各自回城。
他奉了太祖之命,代理政務,又充了宮廷總監,不論宮中府中之事,都要歸他處理,權柄在手,自然可以任意而行,毫無顧忌了。
原來太祖兄弟,本有五人。
太祖居次,長兄匡濟早亡,太祖即位,追封曹王;三弟即匡義,太祖即位,改名光義,封晉王兼殿前都虞侯,領開封尹;四弟匡美,改名光美,太宗即位,又賜名庭美,太祖封為秦王,領興元尹;五弟匡贊,幼即夭亡,追封為岐王。
兄弟之間,惟光義生性最為狡猾,外貌寬仁,内實深沉,而且生得相貌異常,幼年時候有相者說他将來貴不可言,必為太平天子。
太祖也常常說:“光義龍行虎步,儀表非凡,将來後福無限,勝我十倍。
”光義聽了此言,也以此自負,便有不願居于人下之意。
陳橋之變,光義出力最多,功績最大,也一半為着自己将來的地步,及至太祖受了周禅,封光義為晉王,領開封尹,班于文武諸臣之上。
他便暗中結交大臣,收攬賢豪,邸内蓄着勇士,名為護衛,實則隐懷異志。
隻因太祖生有二子,長名德昭,次名德芳,德芳雖幼,德昭年齡已長,深恐太祖立德昭為太子,自己日後的希望便斷絕了。
因此預先招收了勇士謀臣,養在邸中,暗暗策劃。
又因趙普最得太祖信任,此時雖未入相,已是權傾朝野,異日不患不秉朝政。
光義便暗中籠絡,曲意交歡,看待趙普,猶如兄弟一般。
趙普也感念光義相待之情,每在太祖之前,稱贊光義,英明仁厚,豁達大度,可以付托大事。
光義見趙普已入自己彀中,便暗中和他商酌,如何可以進行大事,謀取将來的皇位。
那趙普,字則平,原是幽州人氏,秉性深沉,有岸谷,多忌刻,嘗以天下事為己任,少習吏事寡學術,尚智謀、及事太祖,嘗勸他道:“卿才可為宰相,宜多讀書,以裕經綸。
”趙普奉了太祖之命,從此注意讀書,每逢退朝,回至私第,便閉戶啟箧,取書讀之,手不釋卷,咿唔竟日。
至豎朝臨事,取決如流。
他家中人,不知讀的是何種書籍,待他出外,私自啟箧觀之,乃《論語》二十篇也。
當日光義和他商議日後大事,便暗暗為光義籌劃道:“主上英明果斷,燈照靡遺,殿下萬萬不可輕率,露出形迹來,反為不美。
臣知太後,于諸子之中,最為鐘愛的乃是殿下。
且因周室之失國,由于幼主臨朝,主上方得乘機崛起,奄有天下。
太後鑒及于此,常常說:”國賴長君,當以周室為前車之鑒,不可蹈其覆轍。
‘主上因太後這般言語,心亦為動,所以并不敕立太子,就是皇長子德昭,年已長成,至今還沒有加以封号,也是這個緣故。
殿下隻要乘着這個機會,侍奉太後,得其歡心,使太後注意殿下,不過一句話,大事便可成就,而且冠冕堂皇,繼承大統,哪裡用得着旁的謀劃呢?“光義聽了趙普的主張,深以為然!從此以後,便進行圖謀皇位的手段了。
未知光義怎樣圖謀,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