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關燈
人道:“我來救你們出去。

    ”秦弱蘭、杜文姬信以為真,奔向匡胤身旁,被他一手一個提将起來,抛入火中。

    可憐絕代佳人,不上片刻,早巳化作飛灰。

    還有那些歌姬舞女,也都驚得目瞪口呆,走投無路,盡皆燒死;就是幾個逃出外面,也被火燒得焦頭爛額,不堪進禦了。

    守宮禁軍見秦、杜二美人已活活燒死,方才出力救火,即行撲滅,任你怎樣施救,那座賞花樓,已化為灰燼了。

    還算他們手腳來得快,隻燒了賞花樓,沒有蔓延到旁的宮院去。

     這時文武百官早來宮門,叩請聖安。

    世宗幸虧鄭恩背負逃至後殿,聽說文武諸臣前來恭請聖安,看那天光,已是黎明,便傳旨升殿受朝。

    群臣朝見已畢,分班侍立。

    世宗降谕道:“内苑無故火起,皆朕不德所緻。

    前日司天監奏稱熒惑星侵犯紫微垣,宮廷中宜防火災,上天早有垂象,朕躬昏聩,不知修省,果有此變。

    自是以後朕當力行德政,以迓天庥,爾大小臣工,亦宜體朕此意,共進嘉謀嘉猷,助朕修德禳災。

    ”諸臣聞谕,一齊頓首奏道:“陛下能夠修德行仁,使政事無缺,澤降下民,天心自然默佑,轉災為福,祯祥疊至了。

    ”世宗又獎勵鄭恩,說他倉猝之間,能夠奮不顧身,盡力救朕,乃是忠義之士。

    鄭恩頓首道:“此乃陛下洪福齊天恰遇機緣,微臣何敢受此獎許?”世宗回顧匡胤道:“卿率禁軍救火,未知可将秦、杜二美人救出麼?”匡胤奏道:“火勢甚大,不可向迩,無人敢近,秦、杜二美人不能救出,想已焚死。

    ”世宗聽說二美人已死,十分傷感!從此思念二美人,郁郁不樂,憂悶成疾,不能視朝。

     後人有詩一首,詠匡胤設計焚死秦、杜二美人,以緻世宗傷感成疾,遂以不起雲:忠君如此亦堪憐,何事佳人向火燃;若使陳橋袍不着,千年公議屬誰傳。

     其時,鎮軍節度使韓通,因奏報邊務入朝,聞知世宗染疾,即至宮門問安。

    世宗召入垂詢邊事,并告以火焚樓台,二美人俱死,因此憂愁成疾。

    韓通奏道:“外面紛紛傳言,都說火焚内苑之舉,皆出趙匡胤、鄭恩所為,陛下幸自保重,不必以二美人為念。

    ”世宗聞通之言,沉吟一會道:“二臣屢次進谏,朕未聽從,激而出此,亦未可知;然二臣皆為親信之臣,且無證據,不可加罪。

    ”韓通見世宗不肯加罪趙、鄭二人,正要再奏趙匡胤權柄太重,宜加裁抑,不料世宗已是十分疲乏,早向韓通道:“卿可留京,暫充侍衛副都指揮使,保衛宮禁。

    朕此時困頓實甚,卿可暫退,有事再議。

    ”韓通謝恩辭退,回至府中,心下想道:“世宗病勢甚重,倘有不測,趙匡胤掌握大權,與我素不相睦,恐為所圖,如何是好呢?”思量一會,沒有主意,即召心腹李智商議。

    李智道:“君侯無須憂慮,現聞符太師尚有次女,待字閨中,何不奏知聖上,賜婚公子;若聯此姻,則公子與聖上為連襟,便是皇親國戚,設或主上有甚不測,必是符娘娘垂簾聽政,有此奧援,君侯尚有何患?”韓通大喜道:“此言甚然!我當奏聞主上,為兒聯姻。

    ” 次日入宮,面見世宗,啟奏道:“臣子韓淞,年齡已長,聞符國丈,尚有次女,未曾許字,與臣子年貌相當,欲求聖恩,賜為婚姻。

    ”世宗道:“卿既有此意,朕當為之主婚。

    ”韓通頓首謝恩而退,世宗即日召太師符彥卿入宮,谕以韓通有子韓淞,願與皇姨聯姻之事。

    符彥卿頓首奏道:“主上既有旨意,臣安敢不遵,但現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遣人為其弟匡義求親。

      韓通、匡胤皆與臣并肩事主,同為一殿之臣,匡胤又複先來求親,臣實未便允韓而卻趙,望陛下為臣作主。

    “世宗聽奏道:”皇丈所言,頗為有理。

    韓、趙皆為親信之臣,朕亦未便顯分彼此,惟韓通求朕賜婚,朕已允之。

    今既不能兩全,皇丈可效前人彩樓招親之事,擇定吉日,高搭彩樓,傳朕旨意,通知韓、趙二家,令匡義、韓淞屆期齊集樓前,由皇姨親抛彩球擇配,球中誰人,即許于誰,各聽天命,不得争執。

    “符彥卿頓首謝恩道:”陛下如此處置,可使韓、趙兩家各無異言,真是兩全之道也。

    “當下辭駕出宮,将世宗聖旨傳知趙匡胤、韓通,待擇定吉期,搭起彩樓,由皇姨抛球擇配,兩家屆期可令子弟齊至樓下,接取彩球。

    匡胤、韓通自然遵旨而行。

     你道趙匡胤如何與韓通同時求婚于符彥卿?原來匡胤本有兩弟兩妹,次弟名匡義;三弟名匡美。

    那匡美年尚幼稚;匡義年已十九歲,生得齒白唇紅,面如冠玉,龍顔日角,兩耳垂肩,長身玉立,虎步龍行,相者嘗說他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後福非淺,将來必為太平天子。

    因此匡義深自期許,頗有不居于人下的志願。

    讀書之暇,時常舞槍弄劍,練習武藝,又喜出外打獵。

    這日帶了随從,複往城外打圍,恰遇着一件巧事。

     未知匡義遇着何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