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之子,後來居然化家為國創成帝業。
兒也是世代将門,所以注重武事,深願和唐太宗一般,轟轟烈烈做一番極大的事業,豈不很好麼?” 弘殷不待匡胤說畢,早已大聲喝道:“你不要信口胡說,世上講大話的人,往往沒有用處,我不能任你如此胡鬧。
”說畢,又回顧杜氏道:“匡胤在家讀書,無人訓誨,仍是沒用,我要親自教他,又因身典禁軍,沒有空閑。
隻有你父杜三翁,他是飽學之士,現在隐居家中,一無所事。
我想把匡胤送往外公家内,請其教授詩書,不知你的意思如何?”杜氏應道:“這有什麼不好呢?我父親通達古今,下筆萬言,真是宿學大儒。
匡胤得他訓誨,将來是不患不成的。
待我将行李略略收拾,明天清晨,就可以到外公那裡去了。
“弘殷點頭稱是。
杜氏見主張已定,便回到後中堂,将行李一件一件,替匡胤收拾好了,交與弘殷。
當晚不便送匡胤去,到得翌日清晨,起身之後,弘殷又向匡胤叮囑道:“你此去原為的是讀書,須要小心謹慎,聽外公的教訓,如果稍有不對之處,為我知道,定然加以責罰,絕不寬容。
你可牢牢記着,休得遺忘。
到得外公那裡,尤其要上進用功,莫辜負我期望你的心意。
此處到安喜縣,路途雖不很遠,我卻無暇送你前往,可由自己帶着應用之物,獨自前去。
在外公那裡讀書,不可怠惰,有事方可歸來,無事不必歸家,緻礙讀書。
”匡胤一一應諾,便帶着行節,辭别父母,向安喜縣杜三翁家行來。
其時正值春天,杏花開放,細雨濛濛,匡胤策着青骢,昌雨前進,不上數日,早已到了。
便令家人通報進去,說是涿州趙指揮之子趙匡胤前來拜訪,那家人忙忙答應道:“相公請暫候一刻,待我去通報了,再請你進去。
”匡胤聽了,便在門房内坐下。
那家人進去通報,不多一刻,就出來請匡胤進去。
匡胤整齊衣冠,來到裡面,拜見了外公杜三翁。
三翁見外孫長得一表人才,相貌出衆,心下甚是歡喜。
命他一旁坐下,問他獨自前來之意。
匡胤道:“父親因外孫在家不習文事,專攻武藝,将來難以出人頭地,意欲親自教導,又因身典禁軍,沒有空閑。
所以命我出外從師,就外公處寄食讀書,以為日後立業之本。
”三翁大喜道:“我正因汝外祖母去世多年,隻生汝母一人,又遠嫁在外,隻剩我一人在家居住,覺得十分孤零。
今得賢孫到此讀書,正可慰我寂寥,不至孤孤凄凄度那冷淡歲月了。
隻是汝父之意,要我親自教你讀書,若在十年以前,還可擔任此事,現在白發盈颠,眼目昏花,哪裡還能教讀?幸得這裡有一位飽學文人,姓辛,名文悅,住在本縣五馬坊前,離此并不很遠。
他開着學塾,專賴教讀為生。
你若得拜在他的門下,受領訓誨,進步很是容易。
好在我與他也十分要好,明天和他去說,諒無不成之理。
”匡胤聽了,諾諾連聲。
三翁又命家人收拾出一間靜室,與匡胤居住。
到了次日早晨,匡胤起身,見過外公,三翁命他陪着自己用了早飯,吩咐:“好好在家,不要出外。
我到五馬坊去見辛先生,和他商量你讀書之事。
”匡胤答應了一聲。
那杜三翁扶了一根龍頭拐杖,顫巍巍的一步一步,度了出去。
匡胤因為外公吩咐,不要出外,隻得在家守候。
停了半日,那杜三翁方從外面拄了拐杖,慢慢的走了進來。
匡胤見了,慌忙迎上前去,扶住三翁,口内連連說道:“為了外孫的事情,倒勞動外公了。
不知那辛先生可肯收我在門下,加以教誨麼?“三翁一面走着,一面笑嘻嘻地說道:”我到得辛先生書塾裡,把來意向他說了,辛先生初時因學生過多了,恐怕教授不能周到,反要誤人子弟,很覺躊躇。
經我再三說明,那辛先生又知是我的外孫,不便推卻,隻得答應了。
明天乃是黃道吉日,你可前去上學讀書。
“匡胤聽了,連忙道謝。
杜三翁次日清晨命匡胤換了一身潔淨衣服,攜着香燭,和自己一同至五馬坊,拜了先生。
辛文悅見匡胤生得鳳目蛾眉,很是歡喜。
匡胤早上到塾中去,晚上宿在外公杜三翁那裡。
轉瞬之間,已經半月有餘,并沒什麼事情。
杜三翁見匡胤肯認真誦讀,心中不勝歡喜!早已寫了書信,通知弘殷夫妻,使他二人可以放心。
哪裡知道,匡胤是天生的英雄,性情是好動不好靜的,在辛文悅處讀書,初時和塾中這些學生并不認識,隻得安安穩穩,遵守先生的規矩,不敢胡行亂做。
到得半月之後,一切事情都已熟悉,如何還肯安安靜靜的讀書?便和同學的一班人聯絡起來,鬧出了很多的事情。
未知匡胤鬧些什麼事情,且待下回分解。
兒也是世代将門,所以注重武事,深願和唐太宗一般,轟轟烈烈做一番極大的事業,豈不很好麼?” 弘殷不待匡胤說畢,早已大聲喝道:“你不要信口胡說,世上講大話的人,往往沒有用處,我不能任你如此胡鬧。
”說畢,又回顧杜氏道:“匡胤在家讀書,無人訓誨,仍是沒用,我要親自教他,又因身典禁軍,沒有空閑。
隻有你父杜三翁,他是飽學之士,現在隐居家中,一無所事。
我想把匡胤送往外公家内,請其教授詩書,不知你的意思如何?”杜氏應道:“這有什麼不好呢?我父親通達古今,下筆萬言,真是宿學大儒。
匡胤得他訓誨,将來是不患不成的。
待我将行李略略收拾,明天清晨,就可以到外公那裡去了。
“弘殷點頭稱是。
杜氏見主張已定,便回到後中堂,将行李一件一件,替匡胤收拾好了,交與弘殷。
當晚不便送匡胤去,到得翌日清晨,起身之後,弘殷又向匡胤叮囑道:“你此去原為的是讀書,須要小心謹慎,聽外公的教訓,如果稍有不對之處,為我知道,定然加以責罰,絕不寬容。
你可牢牢記着,休得遺忘。
到得外公那裡,尤其要上進用功,莫辜負我期望你的心意。
此處到安喜縣,路途雖不很遠,我卻無暇送你前往,可由自己帶着應用之物,獨自前去。
在外公那裡讀書,不可怠惰,有事方可歸來,無事不必歸家,緻礙讀書。
”匡胤一一應諾,便帶着行節,辭别父母,向安喜縣杜三翁家行來。
其時正值春天,杏花開放,細雨濛濛,匡胤策着青骢,昌雨前進,不上數日,早已到了。
便令家人通報進去,說是涿州趙指揮之子趙匡胤前來拜訪,那家人忙忙答應道:“相公請暫候一刻,待我去通報了,再請你進去。
”匡胤聽了,便在門房内坐下。
那家人進去通報,不多一刻,就出來請匡胤進去。
匡胤整齊衣冠,來到裡面,拜見了外公杜三翁。
三翁見外孫長得一表人才,相貌出衆,心下甚是歡喜。
命他一旁坐下,問他獨自前來之意。
匡胤道:“父親因外孫在家不習文事,專攻武藝,将來難以出人頭地,意欲親自教導,又因身典禁軍,沒有空閑。
所以命我出外從師,就外公處寄食讀書,以為日後立業之本。
”三翁大喜道:“我正因汝外祖母去世多年,隻生汝母一人,又遠嫁在外,隻剩我一人在家居住,覺得十分孤零。
今得賢孫到此讀書,正可慰我寂寥,不至孤孤凄凄度那冷淡歲月了。
隻是汝父之意,要我親自教你讀書,若在十年以前,還可擔任此事,現在白發盈颠,眼目昏花,哪裡還能教讀?幸得這裡有一位飽學文人,姓辛,名文悅,住在本縣五馬坊前,離此并不很遠。
他開着學塾,專賴教讀為生。
你若得拜在他的門下,受領訓誨,進步很是容易。
好在我與他也十分要好,明天和他去說,諒無不成之理。
”匡胤聽了,諾諾連聲。
三翁又命家人收拾出一間靜室,與匡胤居住。
到了次日早晨,匡胤起身,見過外公,三翁命他陪着自己用了早飯,吩咐:“好好在家,不要出外。
我到五馬坊去見辛先生,和他商量你讀書之事。
”匡胤答應了一聲。
那杜三翁扶了一根龍頭拐杖,顫巍巍的一步一步,度了出去。
匡胤因為外公吩咐,不要出外,隻得在家守候。
停了半日,那杜三翁方從外面拄了拐杖,慢慢的走了進來。
匡胤見了,慌忙迎上前去,扶住三翁,口内連連說道:“為了外孫的事情,倒勞動外公了。
不知那辛先生可肯收我在門下,加以教誨麼?“三翁一面走着,一面笑嘻嘻地說道:”我到得辛先生書塾裡,把來意向他說了,辛先生初時因學生過多了,恐怕教授不能周到,反要誤人子弟,很覺躊躇。
經我再三說明,那辛先生又知是我的外孫,不便推卻,隻得答應了。
明天乃是黃道吉日,你可前去上學讀書。
“匡胤聽了,連忙道謝。
杜三翁次日清晨命匡胤換了一身潔淨衣服,攜着香燭,和自己一同至五馬坊,拜了先生。
辛文悅見匡胤生得鳳目蛾眉,很是歡喜。
匡胤早上到塾中去,晚上宿在外公杜三翁那裡。
轉瞬之間,已經半月有餘,并沒什麼事情。
杜三翁見匡胤肯認真誦讀,心中不勝歡喜!早已寫了書信,通知弘殷夫妻,使他二人可以放心。
哪裡知道,匡胤是天生的英雄,性情是好動不好靜的,在辛文悅處讀書,初時和塾中這些學生并不認識,隻得安安穩穩,遵守先生的規矩,不敢胡行亂做。
到得半月之後,一切事情都已熟悉,如何還肯安安靜靜的讀書?便和同學的一班人聯絡起來,鬧出了很多的事情。
未知匡胤鬧些什麼事情,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