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關燈
第一回杏花細雨走青骢鳳目蛾眉歸绛帳唐末幹戈疊起,強藩割據稱雄。

    更延胡馬入關中,擾得人寰沸湧。

     夾馬營中,肇瑞陳橋驿畔成功。

    欺淩孤寡肆兇鋒,竟使華夷一統。

     這首《西江月》,是個文人讀了五代殘唐和宋朝開國的曆史,心中觸動了感慨,才提起筆來,做這首詞兒。

    它的意思分為兩層:上半阕是說唐朝末,造禍亂頻,仍藩鎮互相割據,各自稱雄,已是民不堪命。

    還有個後晉高祖石敬塘,不識羞恥,颠倒去認賊作父,開門揖盜,不但把燕雲十六州送于契丹,還把他的兵馬引入中國,把個花花世界擾亂得不可收拾,贻後來無窮之禍。

    下半阕是說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内,誕生的時候,已有異香不絕,全光遍身的祥瑞,乃是天上降下的真命帝主;後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果然代後周而有天下。

     隻可惜他趁着周世宗初亡,擁兵還朝,生生的把七歲的幼主、青年的皇後,逼往西宮,自己篡竊了大位,還要口口聲聲說是天命攸歸,人心愛戴,方才仿着唐虞的樣兒,行那禅讓的禮節,真和古時的堯舜一般。

    其實他和部下,鬼鬼祟祟,暗行篡位,簡直是欺淩孤兒寡婦得來的天下。

     不過當五代之際,擾攘已久,天命所向,人心厭亂,世界應該平靖,所以能夠統一中國,南征北讨,逆取順守,做了個開基創業天子。

    但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雖然被他統一了華夏,究竟不肯使他安安穩穩,享受那玉食萬方的富貴。

    方将後唐西蜀平定,便弄出燭影斧聲的千秋疑案。

    非但使他身死不明,還有個忘恩負義的太宗,即位之後,立刻把皇後宋氏驅往西宮居住,竟和太祖對待周世宗的皇後一樣的手段,還不是眼前的報應麼?後來皇子德昭遭了太宗的嫉忌,竟至不得其死,那報應不是更比到周恭帝還要慘酷麼?謂知人們做了惡事,天的報施不但來得快,而且慘。

    竟比到所施于人的,還要刻毒到幾千幾萬倍哩!諸君不信,試看北宋傳到了八九世,便生出一個金國來,不但将河北的地方完全奪去,還把徽、欽二宗擄往五國城中,受那坐井看天的苦楚。

    到了康王南渡,建都臨安,仍然使他和後周一般,隻剩得半壁江山,而滅亡的時候,也隻剩得幾個小孩子。

    今年立一個,既被北兵擄了去,明年立一個,沒上兩年工夫,又驚駭而死,剩下了趙氏一塊肉,流離播遷,遁至崖山,不過度了一年,便覆亡了。

    雖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幾個忠臣,赤心耿耿,要想保着趙氏骨血綿延一線之傳,也終歸計窮力竭,毫無效果,隻落得置身無地,負帝蹈海,沉舟盡忠,徒以一死卸責。

    這個報應,不比到宋太祖篡後周的帝位,還要慘酷到幾千倍幾萬倍麼? 照着這樣看來,“天道循環,果報昭彰。

    ”這兩句話,是曆曆不爽,任憑你用盡心機,安排計策,做成了絕大事業,傳到後世子孫手裡,自有人照着以前的樣兒,巧取豪奪,絲毫不爽。

    聖人雲:“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這句言語,是一定不移,無可逃免的。

    不然,宋朝的太祖,得了天下以後,鑒着前朝的過失,殚思竭慮,為後世子孫思患預防,可謂無微不至了。

    如罷諸将、典禁軍在杯酒之間,釋去功臣的兵權,可以沒有藩鎮拔扈的禍患;整頓宮闱,不令後妃預聞外事,可以沒有牝雞司晨的禍患;抑制宦官,不使幹涉朝政,可以沒有奄寺專權的禍患;他如睦好懿親,善處骨肉,沒有宗室驕橫的禍患;任用賢能,防閑戚裡,可以沒有外戚僭竊的禍患。

     宋太祖有這幾種杜禍未萌、防患未然的政策,豈但漢唐不能和他比隆,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還不及他哩!何以傳到子孫手裡,就那樣的疲弱起來,受外夷的宰割,竟至于滅亡呢?這也是天意使然,要令宋太祖的後代子孫,受種種的苦楚,種種的羞辱,以彰果報。

    所以宋太祖鑒前朝之天,把各種禍患,都已防到,獨有那外夷,他卻不在心上。

    因此抑兵太過,緻使遼、金、元三國相繼而起,永為遼患。

    到得南宋,又複任賢不專,聽信奸邪,内無良相,朝多佞幸,雖然外面有幾個良将如嶽飛、韓世忠等人,又為奸臣秦桧所害。

    一則冤沉三字,身死風波;一則騎驢湖上,雄心灰盡。

    逐緻專阃無人,束手待斃,始而媚外求和,苟延殘喘,繼則迎敵乞降,不恤國恥,終且蹈海殉國,宗社覆亡。

    這恰是懲前毖後的宋太祖所意想不到,防不及防的。

     真是人有千算、天隻一算,若非冥冥中自有主宰,哪能這樣的報應昭彰,毫厘無差着? 然而太祖得國,雖由篡竊而來,恰是灰廓大度,好生惡殺,善政多而惡事少,他的深仁厚澤,實足以維系人心,應合天意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