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吳孝子萬裡尋親 觀世音幾番現示
關燈
小
中
大
旬,天氣逐漸地冷,彤雲密布,朔風怒号,吹在身上好象刀割針刺一般,十分難熬。
他雖然鼓足勇氣,趕奔前程,到底腳步下也遲緩了不少。
奔了一日,身上又冷,腹中又餓,看着天色将晚,鵝掌似的雪花,紛紛降下,更是困人。
幸喜前面有個三家村舍,煙囪裡正袅袅地冒炊煙,吳璋便向那村舍走來。
走到一家門首,正好一位白發老者,倚在門前看雪景,他便走上前去,拱手為禮道:“老丈請了!小子因往饒州去尋親,路過寶莊,天晚雪大,不能趕路,敢借貴處一宿,明早即行,感恩不淺。
” 老者一聽他是江南口音,知道所言不虛,便道:“好說,好說!如此便請裡邊坐地。
” 二人一同到了中間,見禮分賓主坐定,各展邦族。
原來那老者姓尤名鼎,早歲以負販為生,着實有幾文積蓄。
有一個兒子,現繼他的行業遠商在外,媳婦白氏,年紀尚輕,乃是一個風流人物。
如今家中除翁媳二人之外,沒有旁人。
故當時吳璋入内叙話之傾,尤鼎就叫白氏也相見了,烹茶敬客。
不料那白氏一見了吳璋,就動了邪念。
當下尤鼎又命出酒肉飨客,晚餐之後,引吳璋到廂房中去安睡,他們翁媳二人也各歸房。
那白氏和衣躺了一回,一心想吳璋相貌堂堂,清秀可愛,哪裡還睡得着?約摸半夜光景,便悄悄地走到廂房跟首,輕輕叩門。
那吳璋正好一覺醒來,聽得有叩門之聲,便問道,“外邊是誰?” 白氏道;“是我呀!因為憐念你孤眠獨宿,特來相伴。
” 吳璋聽了大驚道;“使不得,使不得!娘子名節要緊,不可貪一時之歡,贻終身之玷,快請回房。
” 無奈白氏邪心蕩漾,一味糾纏,那門本沒有闩,竟被推将進來。
吳璋急忙披衣下牀,用好言相勸。
白氏竟鑽入被窩中去。
吳璋弄得沒法,仔細一想,非立刻離開此地,兩下的名節決不會保全。
于是他便拿了自己的東西,不别而行。
開門出去,幸得地上積雪光耀,認明路徑,連夜踏雪而行。
那白氏未能如願,便将廂房裡不相幹的東西藏過兩件,自去房中睡覺。
第二天起身,尤鼎不見了吳璋,正在詫異,白氏假意檢點什物,這也不見了,那也沒有了,硬指吳璋是竊賊。
尤鼎因所失甚微,并不去追究,也終料不到夜來有這麼一回事啊! 再說吳璋一路過去,雖然風雪載道,卻都是平坦大路,不止一日,已到饒州,打聽到親王府第,他母親陸氏果然在那裡。
他便上書給親王,乞母終養。
親王不準,屢次上書,終未得親王的允許。
他便在王府左近,租了一間屋子住下,匾額大書“尋親”二字,門上貼一副對聯,寫着“萬裡尋親,曆百艱而無悔”,“一朝見母,縱九死以何辭”。
他便獨居在内,虔誠念誦《觀世音經》。
如此大約經過一個月光景,那一天恰好親王在他門前經過,看見了匾額對聯,不覺驚異道:“不想吳璋此人,倒端的是個孝子。
”便命召他相見,問明一切。
吳璋便将路上之事,原原本本地曆述一番,親王聽了,也為之感動,便依了他的請求,命陸氏相見,準吳璋奉母回籍,又贈了不少川資。
吳璋母子因此事端賴菩薩的救護,才能達到目的,故決計先買舟往朝南海,然後回吳江原籍。
後來子孫極為繁榮,也算是純孝之報,我算一言表過。
在他母子往朝南海之時,觀世音菩薩正化為一個漁人,在粵海之濱,結那不空釣羁索,萬法紫金光明鈎,釣取海中一怪物,替這裡的百姓除害哩!正是:孝子了夙願,觀音救大災。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他雖然鼓足勇氣,趕奔前程,到底腳步下也遲緩了不少。
奔了一日,身上又冷,腹中又餓,看着天色将晚,鵝掌似的雪花,紛紛降下,更是困人。
幸喜前面有個三家村舍,煙囪裡正袅袅地冒炊煙,吳璋便向那村舍走來。
走到一家門首,正好一位白發老者,倚在門前看雪景,他便走上前去,拱手為禮道:“老丈請了!小子因往饒州去尋親,路過寶莊,天晚雪大,不能趕路,敢借貴處一宿,明早即行,感恩不淺。
” 老者一聽他是江南口音,知道所言不虛,便道:“好說,好說!如此便請裡邊坐地。
” 二人一同到了中間,見禮分賓主坐定,各展邦族。
原來那老者姓尤名鼎,早歲以負販為生,着實有幾文積蓄。
有一個兒子,現繼他的行業遠商在外,媳婦白氏,年紀尚輕,乃是一個風流人物。
如今家中除翁媳二人之外,沒有旁人。
故當時吳璋入内叙話之傾,尤鼎就叫白氏也相見了,烹茶敬客。
不料那白氏一見了吳璋,就動了邪念。
當下尤鼎又命出酒肉飨客,晚餐之後,引吳璋到廂房中去安睡,他們翁媳二人也各歸房。
那白氏和衣躺了一回,一心想吳璋相貌堂堂,清秀可愛,哪裡還睡得着?約摸半夜光景,便悄悄地走到廂房跟首,輕輕叩門。
那吳璋正好一覺醒來,聽得有叩門之聲,便問道,“外邊是誰?” 白氏道;“是我呀!因為憐念你孤眠獨宿,特來相伴。
” 吳璋聽了大驚道;“使不得,使不得!娘子名節要緊,不可貪一時之歡,贻終身之玷,快請回房。
” 無奈白氏邪心蕩漾,一味糾纏,那門本沒有闩,竟被推将進來。
吳璋急忙披衣下牀,用好言相勸。
白氏竟鑽入被窩中去。
吳璋弄得沒法,仔細一想,非立刻離開此地,兩下的名節決不會保全。
于是他便拿了自己的東西,不别而行。
開門出去,幸得地上積雪光耀,認明路徑,連夜踏雪而行。
那白氏未能如願,便将廂房裡不相幹的東西藏過兩件,自去房中睡覺。
第二天起身,尤鼎不見了吳璋,正在詫異,白氏假意檢點什物,這也不見了,那也沒有了,硬指吳璋是竊賊。
尤鼎因所失甚微,并不去追究,也終料不到夜來有這麼一回事啊! 再說吳璋一路過去,雖然風雪載道,卻都是平坦大路,不止一日,已到饒州,打聽到親王府第,他母親陸氏果然在那裡。
他便上書給親王,乞母終養。
親王不準,屢次上書,終未得親王的允許。
他便在王府左近,租了一間屋子住下,匾額大書“尋親”二字,門上貼一副對聯,寫着“萬裡尋親,曆百艱而無悔”,“一朝見母,縱九死以何辭”。
他便獨居在内,虔誠念誦《觀世音經》。
如此大約經過一個月光景,那一天恰好親王在他門前經過,看見了匾額對聯,不覺驚異道:“不想吳璋此人,倒端的是個孝子。
”便命召他相見,問明一切。
吳璋便将路上之事,原原本本地曆述一番,親王聽了,也為之感動,便依了他的請求,命陸氏相見,準吳璋奉母回籍,又贈了不少川資。
吳璋母子因此事端賴菩薩的救護,才能達到目的,故決計先買舟往朝南海,然後回吳江原籍。
後來子孫極為繁榮,也算是純孝之報,我算一言表過。
在他母子往朝南海之時,觀世音菩薩正化為一個漁人,在粵海之濱,結那不空釣羁索,萬法紫金光明鈎,釣取海中一怪物,替這裡的百姓除害哩!正是:孝子了夙願,觀音救大災。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