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少室山大士退李軍 洛陽市群生照寶

關燈
人言道:“衆位也不必問我,如其有意思,不妨花費三文,也照一照,包管能夠滿意就是了。

    ” 畢竟好事的人多,一聽了少年的話,争着要一試這新鮮把戲,你也出三文,我也出三文,輪流着試照。

    沒有照過的争先恐後,照過的不是哭喪着臉,便是攢眉蹙額,現出失望的顔色,最低限度也得露出十分驚異的神情。

    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口雖不言,卻是彼此心照不宣。

    這麼一來,瞧熱鬧的人也着實不少,風聲一傳開去,真有萬人空巷來觀之況呢!菩薩卻隻向着大衆含笑不言,由辰至酉,足足照了三千來人,這三千來個裡面,照了憂愁懊喪的,倒要占十分之九,喜悅愉快的不過十分之一。

     當下菩薩向衆說道:“如此寶物,隻賣一千兩銀子,卻終于隻有照的人,沒有買的人,可見俗眼到底沒有識貨的人。

    天已不早,老身卻要走了。

    ” 說罷,便将銅鏡放在匣子裡邊,站起身來,彈了彈衣上塵沙,擡起頭來時,法相卻又換了,在各人眼中,變成種種不同的形狀。

    在惡人眼中看去,那老奶奶頓時變成金神七煞模樣,十分兇惡,看了令人膽戰心驚:在尋常人眼中看去,或作嗔怒之容,或作忿恨之狀,也足令人寒心;隻有在善人眼中看去,卻是慈眉善目的一位觀世音菩薩。

     當下有一班人受了驚吓,紛紛逃走,在一陣鳥亂之中,老奶奶已不見了。

    于是大家知道是菩薩來點化大衆,于是各述所見。

    大概可分為三付面目,一付是慈眉善目的菩薩面,一付是大忿怒面,一付是含嗔面。

    其中有幾個老人提議,好在剛才每人所出的照鏡錢仍留在此,就用來在原處建庵塑像供養。

    這一尊像,也分三面,正面是菩薩面,左廂是大忿怒面,右廂是含嗔面,手持寶鏡,俗稱為三面觀音,其實是遊戲三昧觀世音啊! 自此之後,那一班有過作惡之人,因為照見來生受苦情形,也都憬然覺悟,改過自新,湔滌罪業。

    此間民風,因受了這個感化,真是醇良了不少哩! 再說菩薩自洛陽留了一相,脫身而去,一路雲遊,直到江北地方。

    隻見那邊民風強悍刁惡,不知禮義,隻貪财物,隻要有利可圖,為盜為娼都心甘意願。

    故奸淫盜殺之風,比了随便什麼地方都厲害,連官法也治不勝治。

     菩薩要點化他們,便化做了一個肥頭大耳的和尚,帶了無數金珠寶物,一路行來,入了這班貪得無厭之徒的眼,便生了觊觎之心,結黨呼群,将他攔路邀住問道;“何方僧人,大膽到此?出家人又何來這許多寶物?敢莫是搶劫來的?快快獻出來,放你過去,要不然休想活得性命。

    ” 菩薩道:“我并沒有什麼寶物,也不知世間什麼叫寶物,隻有為善修心,那才是寶物哩!”衆人道;“休得胡說,你身上的金珠翠玉,還算不得寶物嗎?快快獻上來。

    ” 菩薩道:“你等指這些東西嗎?貧僧正嫌它累贅呢?”于是就将一衆寶物,取出來放在地上道;“你等隻揀喜歡的拿吧!” 大家便一哄而上,七手八腳,争着揀值錢的搶奪,轉眼間搶個罄盡,隻留下一串婆羅子的數珠,卻大家都不要,丢在地上。

    菩薩拾在手中,含笑說道:“沒中用的東西,倒一齊拿去了,怎麼如此一串寶珠,卻竟沒人問訊?這可見此間百姓,生來沒有善根了。

    ”大家也不去管他,各各奪了東西,想到市肆中去變賣。

    不料,那些寶物一件件都變作飛灰,随風吹散,連蹤影也不留一點。

    那許多人不覺疑神疑鬼起來。

    正是: 佛寶人不識,愚蒙疑鬼神。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