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絕嶺登臨迷津悟澈 高談往事豎子弄人
關燈
小
中
大
白玉的淨瓶,再拜辭謝,帶了二人仍依舊路出了“勝境”牌坊,一直下山。
一路曉行夜歇,在山中固然沒有什麼意外的枝節發生。
出得谷口,妙善大師向二人道:“今番休再走岔了路,免得又惹魔障。
”于是定了定神,辨明了方向,一直向西進發。
路上并無書說,有話即長,無話即短,行行重行行,那一日已到興林國耶摩山下。
那些居民,一見大師等朝山回來,大家扶老攜幼地前來迎接,歡聲雷動。
早有人報入金光明寺中,那班大小尼僧,都披了袈裟,撞鐘擊鼓,排着班直到山麓,把大師簇擁着迎入寺中去了。
妙善大師到得禅堂坐定,衆尼過來參見慰問已畢,妙善大師不免将路上之事,從頭至尾向大衆宣說一番,聽得大家眉飛色舞,不住口地宣誦佛号。
妙善大師親自取出那羊脂白玉的淨瓶,安放在佛前供桌上。
衆尼知道是件寶物,隻等瓶中有水,生柳枝出來,早讓大師成佛。
事有湊巧,在大師講說的時候,原有不少閑人在聽。
閑人裡邊,老少都有,中間有一個童子,名喚沈英,他生來很是聰明,隻是一味地頑皮好弄,一天到晚地和人家開玩笑,老成些的人,常常會憑空上他的鬼當。
他聽大師講得津津有味,就恨不得也趕去玩上一趟。
後來聽到那白玉淨瓶自會有水,自會長出柳枝來,他就有些不信,暗想:“空空一個瓶兒,若沒人去灌它和将柳枝插進去,是決不會自生自長的。
”他于是靈機一動,又想鬧頑皮故态,來與妙善大師打趣一場。
但當時殿上人多,不便下手,故踬将出去。
可是他既存了這一個念頭,如何肯就此放手呢?至于在别人卻也并不知道他的念頭,不過禅堂之上,終日不斷人迹,夜間又關門閉戶,外人如何能夠入内?故沈英雖然想了種種方法,終未能如願。
光陰荏苒,轉眼已是數月。
這一天,沈英忽想出一個毒計來。
他預先預備下了一罐清水,一枝楊柳,去藏在隐僻之所,然後獨自潛往柴房,敲石取火,就柴草上點着。
無情的烈焰,熊熊地燃燒起來,合寺尼僧,聞得柴房裡失火,都吓得手忙腳亂,一齊奔往後邊,忙着汲水救火。
前面禅堂中,連人影也沒有一個。
沈英便乘此機會,拿了預備下的東西,踬到禅堂,一聳身跳上供桌,将罐中的水傾入淨瓶,柳枝也插得端端整整,又拭淨了供桌上的足印,然後匆匆地退了出來. 那時,山下居民也都聞警趕來,幫同灌救,來來往往,情形很是雜亂,誰也不會留心沈英的行動,更不會想到這把無情火卻是這小子使的捉狹。
見他提着一個瓦罐,還隻當他是來幫同救火的呢! 可是那沈英卻自肚裡尋思道:“如今白玉瓶中的水也灌了,柳枝也插了,照大師說,一見如此,就是坐化成佛的日子。
如今我弄個假,待她明天如不坐化成佛時,便可和她大大地開一場玩笑,那時看她還有何說?”再說當下幸而發覺得早,救的人又多,一會便将火撲滅,未成巨災。
忙碌一場,已是黃昏時候,大家吃過了飯,收拾停妥,各自回禅房去各做清課。
匆忙之間,卻沒有誰顧念到供桌上的羊脂白玉淨瓶,故沈英雖忙了一場,當日卻并沒有發現。
一宿無話,直抵來朝,大家起身,自有值日的尼僧到各處去灑掃揩拭。
值大殿的性空,剛揩到供桌,即發現淨瓶中的柳枝,湊上前去一看,果真一瓶滿滿清水。
她喜出望外,放了手中抹布,一路奔出殿來。
恰好永蓮彩了一束鮮花來上供,兩人撞個滿懷,險些兒各跌一交。
正是: 看她傳喜訊,不見眼前人。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一路曉行夜歇,在山中固然沒有什麼意外的枝節發生。
出得谷口,妙善大師向二人道:“今番休再走岔了路,免得又惹魔障。
”于是定了定神,辨明了方向,一直向西進發。
路上并無書說,有話即長,無話即短,行行重行行,那一日已到興林國耶摩山下。
那些居民,一見大師等朝山回來,大家扶老攜幼地前來迎接,歡聲雷動。
早有人報入金光明寺中,那班大小尼僧,都披了袈裟,撞鐘擊鼓,排着班直到山麓,把大師簇擁着迎入寺中去了。
妙善大師到得禅堂坐定,衆尼過來參見慰問已畢,妙善大師不免将路上之事,從頭至尾向大衆宣說一番,聽得大家眉飛色舞,不住口地宣誦佛号。
妙善大師親自取出那羊脂白玉的淨瓶,安放在佛前供桌上。
衆尼知道是件寶物,隻等瓶中有水,生柳枝出來,早讓大師成佛。
事有湊巧,在大師講說的時候,原有不少閑人在聽。
閑人裡邊,老少都有,中間有一個童子,名喚沈英,他生來很是聰明,隻是一味地頑皮好弄,一天到晚地和人家開玩笑,老成些的人,常常會憑空上他的鬼當。
他聽大師講得津津有味,就恨不得也趕去玩上一趟。
後來聽到那白玉淨瓶自會有水,自會長出柳枝來,他就有些不信,暗想:“空空一個瓶兒,若沒人去灌它和将柳枝插進去,是決不會自生自長的。
”他于是靈機一動,又想鬧頑皮故态,來與妙善大師打趣一場。
但當時殿上人多,不便下手,故踬将出去。
可是他既存了這一個念頭,如何肯就此放手呢?至于在别人卻也并不知道他的念頭,不過禅堂之上,終日不斷人迹,夜間又關門閉戶,外人如何能夠入内?故沈英雖然想了種種方法,終未能如願。
光陰荏苒,轉眼已是數月。
這一天,沈英忽想出一個毒計來。
他預先預備下了一罐清水,一枝楊柳,去藏在隐僻之所,然後獨自潛往柴房,敲石取火,就柴草上點着。
無情的烈焰,熊熊地燃燒起來,合寺尼僧,聞得柴房裡失火,都吓得手忙腳亂,一齊奔往後邊,忙着汲水救火。
前面禅堂中,連人影也沒有一個。
沈英便乘此機會,拿了預備下的東西,踬到禅堂,一聳身跳上供桌,将罐中的水傾入淨瓶,柳枝也插得端端整整,又拭淨了供桌上的足印,然後匆匆地退了出來. 那時,山下居民也都聞警趕來,幫同灌救,來來往往,情形很是雜亂,誰也不會留心沈英的行動,更不會想到這把無情火卻是這小子使的捉狹。
見他提着一個瓦罐,還隻當他是來幫同救火的呢! 可是那沈英卻自肚裡尋思道:“如今白玉瓶中的水也灌了,柳枝也插了,照大師說,一見如此,就是坐化成佛的日子。
如今我弄個假,待她明天如不坐化成佛時,便可和她大大地開一場玩笑,那時看她還有何說?”再說當下幸而發覺得早,救的人又多,一會便将火撲滅,未成巨災。
忙碌一場,已是黃昏時候,大家吃過了飯,收拾停妥,各自回禅房去各做清課。
匆忙之間,卻沒有誰顧念到供桌上的羊脂白玉淨瓶,故沈英雖忙了一場,當日卻并沒有發現。
一宿無話,直抵來朝,大家起身,自有值日的尼僧到各處去灑掃揩拭。
值大殿的性空,剛揩到供桌,即發現淨瓶中的柳枝,湊上前去一看,果真一瓶滿滿清水。
她喜出望外,放了手中抹布,一路奔出殿來。
恰好永蓮彩了一束鮮花來上供,兩人撞個滿懷,險些兒各跌一交。
正是: 看她傳喜訊,不見眼前人。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