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盧莊求宿又遇因緣 糯米相贻治愈痼疾

關燈
躍而起,連說:“盧二!快去開了正門,說我出迎三位活佛。

    ” 盧二哪敢怠慢?一路踉踉跄跄地奔出來,開了正門,向三衆說道:“我家員外出迎三位活佛!”妙善大師連稱不敢,那盧員外果真走出正門,向三衆一躬到地,口稱:“下士盧芸,不知三位法駕光臨,有失遠迎,萬望恕罪!現在請三位大廳用茶用齋。

    ” 妙善大師等合十還禮道:“貧尼何德,何能,敢勞員外出接?隻因朝山遠來,欲打擾寶莊一宿,就驚動了員外,真是十分罪過!”當下盧芸便讓三人進了大門,直到廳堂,重新叙禮,分賓主坐定,略略寒暄了幾句。

     妙善大師就開言道:“聞得小官兒病重,須得糯米漿吃才可保無虞。

    可巧貧尼袋中粳糯米谷都有,隻消拿來揀擇一下,莫說三合,就是三升也有。

    ” 盧芸聞說真是喜出望外,千恩萬謝。

    妙善大師自己随身帶的一袋飯幹,已在神鴉嶺時散給烏鴉吃了;現在永蓮身旁一袋米,保姆身旁一袋谷,卻依然存在。

    她當下便向盧芸讨了一隻盤來,命永蓮将米傾入,仔細揀擇糯米。

    不消片刻,已揀了一升光景,盧芸連稱:“夠了,夠了!其餘的請活佛收了吧!” 永蓮仍收米入袋。

    妙善大師又囑咐盧芸道:“此米煮時不用淘擦,以免傷了元氣,減少效力,且須用文火,不可使它沸溢。

    若是沸溢了,脂膏盡失,更不生效。

    ” 盧芸一一答應,請三位寬坐,自己親手将盤中糯米捧到裡邊,交給老奶奶,說明煮法,叫她去煮。

    一面命安排素筵,款待三衆,準備潔淨房頭,讓她們安置,一面又吩咐家人去請那老醫到來,商議方藥,我且不表。

     再說老奶奶當下撮了三合光景米,放入瓦罐之中,配好了水,放在炭爐上煨,自己坐在旁邊看定,以防沸溢。

    約有牛個時辰,已經成為粥糜,香氣撲鼻。

    于是便在面上稀稀地盛了一盞,去給小官兒吃。

     那時小官兒已神氣渙散,不進飲食,已有多天,此時隻好一湯匙一湯匙慢慢地灌了下去。

    灌完了一盞,看他好似沉睡的一般,老奶奶倒很喜悅!便去收拾過了瓦罐,熄了爐火,再回到房中,伸手去摸小官兒的,四肢,不覺大吃一驚。

     原來,那小官兒的手腳,先前雖不似常人的溫暖,卻還有一點兒熱氣。

    現在吃了一盞粥糜下去,卻反變得冷入寒冰,一點兒熱氣也沒有,連頭上也是如此,那光景已是回去的了。

    老奶奶急得忙了手腳,一口氣奔到廳上,告之盧芸。

    盧芸與妙善大師等正在用齋,一聽此話,都驚得呆了。

    老奶奶隻當那糯米中有什麼花樣,定要和妙善大師拚命。

    盧芸好容易勸住了。

    正在紛擾,恰好老醫到來,問明原由,便道:“你等且休紛隴,我進去診了一診,好歹自見分曉。

    ” 于是與盧芸和老奶奶一同入内,診了小官兒的脈,便向盧芸道:“恭喜員外,小官兒有了生機了!”盧芸聞言雖然歡喜,但不知為何反現如此情狀,便向老醫問道:“大夫呀,這孩子如此手足冰冷,氣如遊絲,分明是個死兆,如何反說是生機呢?”老醫答道:“員外有所不知,這就叫做神氣内聚。

    小官兒病了這許多口子,神氣已兩不相屬,幸得米汁助了元氣,故内部聚斂起來,外面卻反有此現象。

    你且待他這一覺醒來,包管大有起色。

    ”大家聽了此話,方才定了心,老醫又定了方藥,才告别而占。

     妙善大師得知如此情形,心中也十分喜悅!盧芸合家都出來拜謝請罪。

    妙善大師道:“你等這麼一塊好地方,卻想不到不産米谷,真是個缺憾。

    現貧尼尚有數升谷在囊中,倒不如送你們做了種子吧!”正是: 此日留佳種,他年萬頃禾。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