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一念興定中塵劫現 功行滿心上白蓮生
關燈
小
中
大
定,要不多時,軀殼固然如常人萎化腐爛;就是已脫離軀殼的神魂,也要不了多少時候,就會分崩離散,終于消滅。
這與常人的老死,也沒什麼判别。
故在這一個時間,入定之後,必然要求能夠出定。
由這一步功夫做去,逐漸進步,就會達到身外身的境界。
什麼叫做身外身呢?就是在軀殼之外,另成一身,神魂盡可與軀殼脫離。
簡單說一句,就是入定之後,不必再求出定,神魂依然團結,永不會分散消滅。
到此一步,即可脫卻皮囊,得成大道了。
但是要達到這種境界,非但要坐撢功深,禮佛念切,還要積滿三千功德,受盡萬般苦難,方始有望。
你不聞佛祖當年,也一般地受了許多意外魔障,方習『得道的嗎?我們現在,論功行還未及一半,功德未積,苦難未受,要望成道,路途遠哩!可是隻要心堅,終究不會白修的,就如你能夠入定一事,就是個大大的明證,隻要耐心修去就得了。
” 這一番話聽得永蓮樂不可支,不覺手舞足蹈,不在話下。
再說永蓮已有了如此程度,那位妙善大師功行的高深,自然更不消說。
如何她不能證果蓮台呢?隻為的是坐劫未滿,功德未足啊!她自己靈根不昧,對于此事也自明了,卻不向人宜說,惟在暗中累功積德罷了。
光陰荏苒,一轉眼又是三年。
那一日,大師正在打坐,方将入定,忽似有兩人對話道:“靈台上蓮花開否?”另一人道:“開了,開了!隻少一位菩薩。
”大師暗暗道聲:“不好!什麼外魔,敢來相襲。
”急急收束心神歸舍,卻見自己一顆心,變成一朵半開的白蓮,蓮花上面跌坐着一位菩薩的法身,低眉合眼。
仔細看時,那位菩薩,卻就是自己化身。
不由得一歡喜,這眼前的景象,完全絕滅,仍舊安坐在禅牀上面。
妙善大師明知就裡機關,也不向人說破,第二天朝上,做完課誦,才對大家說道:“我前蒙佛祖顯化指點,曾說過,如要證果,定要須彌山上雪蓮花做引。
我想,我自從舍身以來,閉門苦修,并未出去朝過名山,如何有得到雪蓮之日?故現在決計往朝須彌,順便尋訪白蓮。
你等在此好生修行,将來少不得都有好處。
” 大家聽了,覺得突兀,不免面面相觑。
那位保姆和永蓮聽了,都贊成此說,并且她二人願意作伴前往。
妙善大師聞說甚喜,便将金光明寺中一切内外諸事,托付給執事尼僧多利,并且囑咐她:“以後一切事情,務須仍照往時,不可變更成法。
我們此去,多則一年,少則半年,不論是否覓得雪蓮,一定要回寺的。
”多利一一領教。
妙善大師交代過了一遍,便帶了保姆和永蓮二人,回到自己殚房内,收拾了些衣帽食糧,叫永蓮打開一隻闆箱,隻見裡邊放着一整箱的細麻織成的草鞋,拿來一數,恰是一百單八雙之數,便一雙雙的打疊起來,紮做一捆。
又取過一隻木桶,裡邊分貯着米谷,取出三個黃布口袋,分别裝了,預備各人背負一袋。
這些都是她貶谪在竈下受苦之時編織拾掇的,今番要走長路,恰正用得着。
三人的衣服,合打一個包囊,大家在路上好輪流背負。
那一隻紫金缽盂,是出家人出門挂褡的信号,并且系妙莊王所賜,自然格外寶貴,由大師自己帶在身旁。
三人收拾停當,攜了包囊等物,走到外廂,到大殿上拜過佛祖,通誠祝告一番,方才動身登程。
合寺尼僧在後相送,就是耶摩山的一班信士,也都手持清香,來送大師朝山。
正是:朝山心念切,證道尚須時。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這與常人的老死,也沒什麼判别。
故在這一個時間,入定之後,必然要求能夠出定。
由這一步功夫做去,逐漸進步,就會達到身外身的境界。
什麼叫做身外身呢?就是在軀殼之外,另成一身,神魂盡可與軀殼脫離。
簡單說一句,就是入定之後,不必再求出定,神魂依然團結,永不會分散消滅。
到此一步,即可脫卻皮囊,得成大道了。
但是要達到這種境界,非但要坐撢功深,禮佛念切,還要積滿三千功德,受盡萬般苦難,方始有望。
你不聞佛祖當年,也一般地受了許多意外魔障,方習『得道的嗎?我們現在,論功行還未及一半,功德未積,苦難未受,要望成道,路途遠哩!可是隻要心堅,終究不會白修的,就如你能夠入定一事,就是個大大的明證,隻要耐心修去就得了。
” 這一番話聽得永蓮樂不可支,不覺手舞足蹈,不在話下。
再說永蓮已有了如此程度,那位妙善大師功行的高深,自然更不消說。
如何她不能證果蓮台呢?隻為的是坐劫未滿,功德未足啊!她自己靈根不昧,對于此事也自明了,卻不向人宜說,惟在暗中累功積德罷了。
光陰荏苒,一轉眼又是三年。
那一日,大師正在打坐,方将入定,忽似有兩人對話道:“靈台上蓮花開否?”另一人道:“開了,開了!隻少一位菩薩。
”大師暗暗道聲:“不好!什麼外魔,敢來相襲。
”急急收束心神歸舍,卻見自己一顆心,變成一朵半開的白蓮,蓮花上面跌坐着一位菩薩的法身,低眉合眼。
仔細看時,那位菩薩,卻就是自己化身。
不由得一歡喜,這眼前的景象,完全絕滅,仍舊安坐在禅牀上面。
妙善大師明知就裡機關,也不向人說破,第二天朝上,做完課誦,才對大家說道:“我前蒙佛祖顯化指點,曾說過,如要證果,定要須彌山上雪蓮花做引。
我想,我自從舍身以來,閉門苦修,并未出去朝過名山,如何有得到雪蓮之日?故現在決計往朝須彌,順便尋訪白蓮。
你等在此好生修行,将來少不得都有好處。
” 大家聽了,覺得突兀,不免面面相觑。
那位保姆和永蓮聽了,都贊成此說,并且她二人願意作伴前往。
妙善大師聞說甚喜,便将金光明寺中一切内外諸事,托付給執事尼僧多利,并且囑咐她:“以後一切事情,務須仍照往時,不可變更成法。
我們此去,多則一年,少則半年,不論是否覓得雪蓮,一定要回寺的。
”多利一一領教。
妙善大師交代過了一遍,便帶了保姆和永蓮二人,回到自己殚房内,收拾了些衣帽食糧,叫永蓮打開一隻闆箱,隻見裡邊放着一整箱的細麻織成的草鞋,拿來一數,恰是一百單八雙之數,便一雙雙的打疊起來,紮做一捆。
又取過一隻木桶,裡邊分貯着米谷,取出三個黃布口袋,分别裝了,預備各人背負一袋。
這些都是她貶谪在竈下受苦之時編織拾掇的,今番要走長路,恰正用得着。
三人的衣服,合打一個包囊,大家在路上好輪流背負。
那一隻紫金缽盂,是出家人出門挂褡的信号,并且系妙莊王所賜,自然格外寶貴,由大師自己帶在身旁。
三人收拾停當,攜了包囊等物,走到外廂,到大殿上拜過佛祖,通誠祝告一番,方才動身登程。
合寺尼僧在後相送,就是耶摩山的一班信士,也都手持清香,來送大師朝山。
正是:朝山心念切,證道尚須時。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