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留偈語暗藏後事 感死生了悟禅機
關燈
小
中
大
便和兩個姐姐下奕撫琴,消遣寂寞,一向安然無事。
萬不料快快樂樂過着安逸日子,寶德後會生起奇病來的。
其實妙善公主年紀雖隻有七歲,但夙根甚深,天性獨厚,一見母病,心上就焦慮萬分,終日求神問蔔籲地呼天,願折自己的壽算,以延母親的壽命。
但是寶德後大限已盡,任你如何求禱,終于一些兒應驗也沒有,三位公主日夜侍奉湯藥,陪伴着時刻不離,直到她彌留之際: 寶德後握了妙善公主的手,有氣無力地說道:“兒啊!為娘的等不到你長成,半途抛撇了你,是多麼傷心啊!為娘的死後,你須善事父王,不要再使那平日執拗的脾氣,使你父王多增傷感!”說到這裡,便哽咽着不能成聲。
妙善公主聽了此話,正如萬箭穿心,忍和莊兩股熱淚直淌下來,忽然眼前一暗,暈倒在地。
寶德王後且就在這一霎間,長辭人世了! 當時大家将妙善公主喚醒過,不免悲傷痛哭。
在許多人裡面,除了妙莊王以外,要算妙善公主哀毀最甚。
她在哀毀之中,卻又了悟了一片禅機。
她想,母親生我育我,辛辛苦苦,一直把我撫養到這般大,恩深德重,如今絲毫沒有報得,她已棄我而去。
這深重的罪孽,如何可以消得呢? 她靈機一動,想起了慈悲的佛祖。
她想,佛法能超越三界十方,救度一切苦厄,使同登樂土,最具神通。
如今欲報答慈母深思和忏自己的罪孽,隻有向這一條路上去求。
她存了此心,便發願修行,舍身佛門。
在當時,卻也并不将己意告人,惟終日誦經禮佛,把長日光陰,都消磨在經卷裡面。
可巧她有個寡姨,也是個虔誠奉佛之人,現在宮中做她的保姆,二人聚在一起,端釣是水乳交融,有了伴侶,越感到清修之趣。
但是妙音、妙元二人,看了她們的行徑,老大的不以為然,背地裡自然不免笑她們癡頑,“生在王宮之中,大富大貴,卻有了福不要享,反作此空心之想,豈不令人齒冷?”有時也在妙莊王面前絮聒着。
在初,妙莊王心煩慮亂,也沒有閑心緒去問這些細事,以為這一種也是消遣方法,倒可免再去救蟬葬蟻,鬧出意外危險,隻索由她。
但并沒想到這位妙善公主卻早巳舍身佛門,發願修持到底了。
世上任便什麼事,大半由心理所幻成,現出種種不同的境界來,這就所謂境由心造是了。
别的且不必講,單就我們做夢來談談。
一定在做夢以前,心中有了一種理想,然後熟睡之後,這種理想就在夢中實現,夢境萬無出于理想之外的。
當時妙善公主信心既堅,故心目中常盤旋着西方佛祖,以及将來功行圓滿,超凡入聖之後,如何救苦度劫,使世人同登櫻樂!她常常有着這種觀念,不免造出一種境界來丁。
那一天,她躺在牀上似睡非睡,蒙眬之間,忽覺滿屋三間大放光明。
光明之中湧現出佛祖莊嚴寶相:丈六金身,頂上舍利放光,腳下蓮花遮地。
妙善見了,便倒身下拜,請求佛祖指點迷津。
佛祖道:“塵劫未消,苦難未受,如何使得成道?隻是能夠堅心耐苦,修持下去,心境自能逐漸朗澈,到得淨如明鏡時,一切都能了悟。
” 妙善又問成道的日期,佛祖道:“早哩,早哩!隻待你取得須彌山上白蓮花,有人送你白玉淨水瓶,那才是你成道之時。
記着,記着!我佛去也。
說罷這幾句話,就覺金光收斂,眼前萬象都滅,依舊蒙蒙眬眬地睡在牀上,何曾有什麼佛祖?這明明是黃粱一夢,可是在妙善卻以為剛才的确是佛祖顯化,特來點化自己的,信心更是堅決。
正是: 妙境由心造,黃粱轉眼醒。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萬不料快快樂樂過着安逸日子,寶德後會生起奇病來的。
其實妙善公主年紀雖隻有七歲,但夙根甚深,天性獨厚,一見母病,心上就焦慮萬分,終日求神問蔔籲地呼天,願折自己的壽算,以延母親的壽命。
但是寶德後大限已盡,任你如何求禱,終于一些兒應驗也沒有,三位公主日夜侍奉湯藥,陪伴着時刻不離,直到她彌留之際: 寶德後握了妙善公主的手,有氣無力地說道:“兒啊!為娘的等不到你長成,半途抛撇了你,是多麼傷心啊!為娘的死後,你須善事父王,不要再使那平日執拗的脾氣,使你父王多增傷感!”說到這裡,便哽咽着不能成聲。
妙善公主聽了此話,正如萬箭穿心,忍和莊兩股熱淚直淌下來,忽然眼前一暗,暈倒在地。
寶德王後且就在這一霎間,長辭人世了! 當時大家将妙善公主喚醒過,不免悲傷痛哭。
在許多人裡面,除了妙莊王以外,要算妙善公主哀毀最甚。
她在哀毀之中,卻又了悟了一片禅機。
她想,母親生我育我,辛辛苦苦,一直把我撫養到這般大,恩深德重,如今絲毫沒有報得,她已棄我而去。
這深重的罪孽,如何可以消得呢? 她靈機一動,想起了慈悲的佛祖。
她想,佛法能超越三界十方,救度一切苦厄,使同登樂土,最具神通。
如今欲報答慈母深思和忏自己的罪孽,隻有向這一條路上去求。
她存了此心,便發願修行,舍身佛門。
在當時,卻也并不将己意告人,惟終日誦經禮佛,把長日光陰,都消磨在經卷裡面。
可巧她有個寡姨,也是個虔誠奉佛之人,現在宮中做她的保姆,二人聚在一起,端釣是水乳交融,有了伴侶,越感到清修之趣。
但是妙音、妙元二人,看了她們的行徑,老大的不以為然,背地裡自然不免笑她們癡頑,“生在王宮之中,大富大貴,卻有了福不要享,反作此空心之想,豈不令人齒冷?”有時也在妙莊王面前絮聒着。
在初,妙莊王心煩慮亂,也沒有閑心緒去問這些細事,以為這一種也是消遣方法,倒可免再去救蟬葬蟻,鬧出意外危險,隻索由她。
但并沒想到這位妙善公主卻早巳舍身佛門,發願修持到底了。
世上任便什麼事,大半由心理所幻成,現出種種不同的境界來,這就所謂境由心造是了。
别的且不必講,單就我們做夢來談談。
一定在做夢以前,心中有了一種理想,然後熟睡之後,這種理想就在夢中實現,夢境萬無出于理想之外的。
當時妙善公主信心既堅,故心目中常盤旋着西方佛祖,以及将來功行圓滿,超凡入聖之後,如何救苦度劫,使世人同登櫻樂!她常常有着這種觀念,不免造出一種境界來丁。
那一天,她躺在牀上似睡非睡,蒙眬之間,忽覺滿屋三間大放光明。
光明之中湧現出佛祖莊嚴寶相:丈六金身,頂上舍利放光,腳下蓮花遮地。
妙善見了,便倒身下拜,請求佛祖指點迷津。
佛祖道:“塵劫未消,苦難未受,如何使得成道?隻是能夠堅心耐苦,修持下去,心境自能逐漸朗澈,到得淨如明鏡時,一切都能了悟。
” 妙善又問成道的日期,佛祖道:“早哩,早哩!隻待你取得須彌山上白蓮花,有人送你白玉淨水瓶,那才是你成道之時。
記着,記着!我佛去也。
說罷這幾句話,就覺金光收斂,眼前萬象都滅,依舊蒙蒙眬眬地睡在牀上,何曾有什麼佛祖?這明明是黃粱一夢,可是在妙善卻以為剛才的确是佛祖顯化,特來點化自己的,信心更是堅決。
正是: 妙境由心造,黃粱轉眼醒。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