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 求仙人反上仙人當 制鬼物竟被鬼物迷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長房一時迷惑,誤認同來的仙人溺身海洋之中,自己還深幸沒有跟他下艇,逃出一條性命。
假如冒昧登艇,此刻敢則也早在大魚巨鼈的肚子中打磨旋去了。
一路想,一路走,行而行。
行了半天,回頭瞧瞧,仍是一片海灘,距仙人溺處,分明隻有一箭之遙。
再望望前面,無邊無岸,極目千裡,更不知幾時得見人煙。
心中一個轉念,蓦然悟到,這位仙人不像是沒有分水制浪的本領的,況且他已成不壞之身,怎又死于海中? 再一想,他一路都是雲行,因甚此刻又要渡海?況且海中并沒船隻,經他一招呼,就有那個艇子前來接他。
平常船隻,總是遠望小,越近越大,偏這艇子卻和這個原理相反。
這些情事,已是可怪極了。
還有那隻小艇,看去連腳都站不上的,怎麼加了一個人上去,仍舊不見甚窄。
仙人已先上去,還那裡招我,難道他是不怕死的;又難道他自己求死不算,還要拉我去作陪客麼?種種疑團,不一而足,要之都可以證明全是仙人幻化的景象。
甚至空中下望家室,偏能聽得妻子哭泣之聲,也是決無此理。
想來盡是他老人家弄的玄虛。
偏偏我登山不畏險阻,涉水不多顧慮,雖說登山之時,心中先拼冒艱危,況有縮地之術,可以自衛,不比涉海踏浪事出意外,又不能施行法術,心中不免有難易夷險之分。
可是從仙人看來,其無誠意則一也。
方才他已再三申說:“無誠意就不必學道。
”可見我已被他拒絕,再無入道的機會了。
如今想來,不但這位同來仙長,就是所逢三仙之一,即掌艇子的船夫,也必是其中的一人。
說什麼仙在海外,原來都在我的面前。
怪不得在山中時,仙人再三說什麼仙境即在心田呢。
偏偏我能明其理,而不能行于實事。
看來他是早已料定了我的,所以又說實踐不易的話。
想我好容易遇到三位真仙,又冒着許多危險,跑到白雲山頂。
又由仙師施術,以絕家人之念,自謂決心至堅。
又得仙人憐念指導,此後修道可成,升天有望。
豈知一轉瞬間,仍因修道不笃,為仙師所棄。
休說大錯已成,追悔無及,再則以何面目回去見故鄉父老妻兒之面。
人生至此,真覺無可為人。
本來已拼死于白雲山上,無端被仙師點醒迷途,追随到此。
如今不若仍歸一死,隻怕仙師縱然曉得,也未必肯來相救了。
涉想至此,不覺放聲大恸起來。
正在這時,忽聽得空中有女子聲音,喊道:“費長房,汝欲心未退,道心未堅,勉強出家,恐難有終,不如及早回去,尚可享數百年人間之福;慎爾職務,謙恭率物,果能善終,可成地仙。
否則爾師王一之,即爾榜樣。
前車匪遠,毋怠毋忽。
此系山東蓬萊界内,去此三百裡有市集,可用汝法前去。
明日一早,再用法西行,半天之間,可以到家。
我即何仙姑,爾所見艇夫,乃張果道友。
白雲山上相逢者,乃藍采和道友。
我三人聞汝修道有得,極思玉汝于成。
怎奈緣法未至,大好機緣,汝乃自誤,深為可惜。
但思三教之中,儒家不言神仙,而成功則一。
從今後,果能笃志好善,力行不懈,則前途光明正多。
何必定為神仙呢?勉之,勉之。
藍、張二友正在海中相候,同去拜會锺離權道友,不能詳談,吾今去也。
” 長房仰頭上望,自始至終,但睹彩雲一片,孤懸天半,卻不見人影。
而語聲清楚,聲聲入耳,一字不得模糊。
心知是仙家妙用,忙俯伏地上叩頭認罰。
待仙姑去後,方才起身,坐在灘上,怔怔地尋思了一會兒,念仙緣既失,都因自取其咎。
生此濁世,原無意趣。
唯仙姑所言,似乎前途尚屬有望。
仙人既然諄諄相勉,又何敢過于暴棄,反取逆天之罪。
一霎那間,不覺道心全消,俗念紛纭,恨不能立刻趕回家中,一見自己久别的愛子嬌妻,重享家庭之福。
正是人心善變,今昔各殊。
長房急忙忙施起他的縮地法兒,趕到市上,過了一宵。
次日黎明出發,半天即回至家中。
妻子相逢,疑為鬼魅,少不得有一場驚恐紛擾。
經長房說明原因,又帶他們同至停柩處所。
開棺一看,果然乃是一根枯枝。
長房計算日子,從那天出門,到此日回來,前後不過四天,家中卻已過了一個整年。
又據他妻子說,聞他噩耗及治喪情形,算來也過了一百數十日了。
夫妻父子,正是死後重逢,一種悲喜交集的情狀,卻非筆墨所能形容。
從此長房時時記着仙姑囑咐的話,處世待人,治事接物,愈覺和平謹慎。
從西漢武帝年間王一之死後,傳職于長房。
長房求仙不成,灰心進取,專供治鬼之職。
上文所記這麼一大段,在本書中盡是補述前事之文。
假如冒昧登艇,此刻敢則也早在大魚巨鼈的肚子中打磨旋去了。
一路想,一路走,行而行。
行了半天,回頭瞧瞧,仍是一片海灘,距仙人溺處,分明隻有一箭之遙。
再望望前面,無邊無岸,極目千裡,更不知幾時得見人煙。
心中一個轉念,蓦然悟到,這位仙人不像是沒有分水制浪的本領的,況且他已成不壞之身,怎又死于海中? 再一想,他一路都是雲行,因甚此刻又要渡海?況且海中并沒船隻,經他一招呼,就有那個艇子前來接他。
平常船隻,總是遠望小,越近越大,偏這艇子卻和這個原理相反。
這些情事,已是可怪極了。
還有那隻小艇,看去連腳都站不上的,怎麼加了一個人上去,仍舊不見甚窄。
仙人已先上去,還那裡招我,難道他是不怕死的;又難道他自己求死不算,還要拉我去作陪客麼?種種疑團,不一而足,要之都可以證明全是仙人幻化的景象。
甚至空中下望家室,偏能聽得妻子哭泣之聲,也是決無此理。
想來盡是他老人家弄的玄虛。
偏偏我登山不畏險阻,涉水不多顧慮,雖說登山之時,心中先拼冒艱危,況有縮地之術,可以自衛,不比涉海踏浪事出意外,又不能施行法術,心中不免有難易夷險之分。
可是從仙人看來,其無誠意則一也。
方才他已再三申說:“無誠意就不必學道。
”可見我已被他拒絕,再無入道的機會了。
如今想來,不但這位同來仙長,就是所逢三仙之一,即掌艇子的船夫,也必是其中的一人。
說什麼仙在海外,原來都在我的面前。
怪不得在山中時,仙人再三說什麼仙境即在心田呢。
偏偏我能明其理,而不能行于實事。
看來他是早已料定了我的,所以又說實踐不易的話。
想我好容易遇到三位真仙,又冒着許多危險,跑到白雲山頂。
又由仙師施術,以絕家人之念,自謂決心至堅。
又得仙人憐念指導,此後修道可成,升天有望。
豈知一轉瞬間,仍因修道不笃,為仙師所棄。
休說大錯已成,追悔無及,再則以何面目回去見故鄉父老妻兒之面。
人生至此,真覺無可為人。
本來已拼死于白雲山上,無端被仙師點醒迷途,追随到此。
如今不若仍歸一死,隻怕仙師縱然曉得,也未必肯來相救了。
涉想至此,不覺放聲大恸起來。
正在這時,忽聽得空中有女子聲音,喊道:“費長房,汝欲心未退,道心未堅,勉強出家,恐難有終,不如及早回去,尚可享數百年人間之福;慎爾職務,謙恭率物,果能善終,可成地仙。
否則爾師王一之,即爾榜樣。
前車匪遠,毋怠毋忽。
此系山東蓬萊界内,去此三百裡有市集,可用汝法前去。
明日一早,再用法西行,半天之間,可以到家。
我即何仙姑,爾所見艇夫,乃張果道友。
白雲山上相逢者,乃藍采和道友。
我三人聞汝修道有得,極思玉汝于成。
怎奈緣法未至,大好機緣,汝乃自誤,深為可惜。
但思三教之中,儒家不言神仙,而成功則一。
從今後,果能笃志好善,力行不懈,則前途光明正多。
何必定為神仙呢?勉之,勉之。
藍、張二友正在海中相候,同去拜會锺離權道友,不能詳談,吾今去也。
” 長房仰頭上望,自始至終,但睹彩雲一片,孤懸天半,卻不見人影。
而語聲清楚,聲聲入耳,一字不得模糊。
心知是仙家妙用,忙俯伏地上叩頭認罰。
待仙姑去後,方才起身,坐在灘上,怔怔地尋思了一會兒,念仙緣既失,都因自取其咎。
生此濁世,原無意趣。
唯仙姑所言,似乎前途尚屬有望。
仙人既然諄諄相勉,又何敢過于暴棄,反取逆天之罪。
一霎那間,不覺道心全消,俗念紛纭,恨不能立刻趕回家中,一見自己久别的愛子嬌妻,重享家庭之福。
正是人心善變,今昔各殊。
長房急忙忙施起他的縮地法兒,趕到市上,過了一宵。
次日黎明出發,半天即回至家中。
妻子相逢,疑為鬼魅,少不得有一場驚恐紛擾。
經長房說明原因,又帶他們同至停柩處所。
開棺一看,果然乃是一根枯枝。
長房計算日子,從那天出門,到此日回來,前後不過四天,家中卻已過了一個整年。
又據他妻子說,聞他噩耗及治喪情形,算來也過了一百數十日了。
夫妻父子,正是死後重逢,一種悲喜交集的情狀,卻非筆墨所能形容。
從此長房時時記着仙姑囑咐的話,處世待人,治事接物,愈覺和平謹慎。
從西漢武帝年間王一之死後,傳職于長房。
長房求仙不成,灰心進取,專供治鬼之職。
上文所記這麼一大段,在本書中盡是補述前事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