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 王月英計探藁砧東方朔智竊蟠桃
關燈
小
中
大
心思,大膽前進。
不上幾時,采和居然到了王屋山上。
一路之中又經過多少困苦艱危,總被他安然過去。
到了山上,自去找到了一個安身之所,靜靜地用起功來。
先時未絕糧食,頗慮山高路遠,取食不得。
哪知每日早起,他那石洞中,必設有一份幹糧水果之類,剛夠他一天的飲食。
半年之後,逐漸減少下去,也總夠他一飽。
直至二年之後,方把煙火食完全斷絕,隻覺精神越好,膽氣也越壯了。
自己也能出來找些現成的果類充饑。
就是不吃東西,也不覺怎樣饑渴。
自此每隔三年,鐵拐先生必派幾個弟子,前去王屋查看他的功行,傳他一些道術。
其時太華山的锺離權,已把玄經三卷完全讀畢,奉老祖法旨,傳與采和。
轉瞬又過了幾百年,曆西漢而至東漢。
那武當山上的張果,也得文美真人請令元始老君,傳與玉虛大典一書。
何仙姑更由玄女召去,親授元門要道,并付與天遁劍法。
以上諸仙,都有八九分道行。
其時人間正是東漢明帝時代。
明帝本是佛門弟子轉生,首先崇仰佛教。
于是官吏人民,也都棄儒、道之教,盡歸于佛。
元始老君為防門下弟子與人競争長短起見,因邀齊各大弟子,以及各帝君、各星官,及一切有職金仙、無職散仙,齊集八景宮,谕以三教同源之理,凡間勢力雖然各有消長,此亦定數使然,好在同抱利人主義。
既有他人負擔,何必功自我成。
在這數百年内,教下弟子自願往來塵世的,隻可暗助佛門,共立功果。
其好靜惡嚣,不願多事者,大可在山上修養,不必輕易問世。
衆弟子奉了法旨,又各告誡各人門下弟子,共同遵守。
所以自東漢以後,常見儒佛兩派,互相攻讦,互相水火,大有入主出奴之概。
唯道門中人,無有所與,乃出兩大祖師一谕之功也。
如今且說那東方朔。
他别号曼倩,乃是歲星轉世。
自幼得同道仙官下凡,傳授種種法術。
長大之後,學得一身本領,能出幽入冥,未蔔先知。
武帝正在好道,聞他名氣,召封太中大夫。
這東方朔生性诙諧,雖在朝中,卻不甚拘守朝儀。
有時見了天子,要說就說,要笑就笑,時常把個尊嚴天子,逗得喜笑顔開。
天子日坐朝廷,為苦拘束,有他這樣一位滑稽人物陪同談笑,卻自另有意趣。
因此天子并不見責,反覺這人率直得可愛,因此寵赉有加。
自來傳說西池王母,曾感于天子求仙之切,下降漢宮,談論至道,三日始去。
其實這全是東方朔一人鬧的把戲。
武帝窮兵黩武,重征暴斂,久已天怒人怨。
縱然口說好道,何能動仙人之信用。
何況王母為女仙領袖,焉能如此輕易下凡,還在他宮中一住三天。
這等行動,與凡人何異?要知實在内容,并不如此。
因武帝知道東方朔能夠邀請神仙,因此再三要他将瑤池聖母請來。
東方朔明知此事難辦,但因他幾次三番地糾纏不休,欲待固拒,礙于君臣之份;若據情奏聞王母,不但于事無益,反恐惹得王母譴責。
沒奈何想出這麼一個方法,特行邀請幾位同道中人,扮成王母和侍女們的模樣,配以全副銮駕、儀仗仙車,乘雲而來,下降空中,和武帝講了三天大法。
雖然完全是假冒,卻也貢獻許多金石之言。
武帝果能聽從一二,未嘗不能仰邀天和,造無量之洪福,成一代之賢王。
即他本身的功果,也就非同小可了。
無奈他形為慕道,實則全屬客氣作用,原無誠意可言。
言者雖諄諄而道,聽者已昏昏思睡。
這等情形,休說真正西王母聞而厭惡,就是這位假扮的王母,也覺此公迷惘已深,不可救藥。
勉強在宮中居住三天。
在他是不好意思就去。
其實彼時武帝心上,早不如此想法。
他本是絕頂聰明的人,關于尋常理論,原可以不問而知,不解而悟。
此番聽得王母臨凡,滿望必有什麼了不得的新奇議論,可增長見識,開拓心胸。
其實這等議論,還不十分貼切。
再說簡單些,他那唯一的希望,隻是一粒長生不老的仙藥靈丹,可使他享億萬年人君之福。
後來王母是請到了,神仙是見着了。
偏偏三天之内,盡聽他說些極平常沉悶的經旨,一點沒有新鮮特别、動人聽聞的精妙之言。
這已經夠他難受的了。
偏偏這位王母不識時務,見他如此沒興趣,即就本題發揮,說什麼至道之理,即是平常兩字。
唯其平常,所以近情。
一涉離奇,反成旁門左道了。
這話,要在真忱修道之人,平心靜氣地聽來,已覺奧旨
不上幾時,采和居然到了王屋山上。
一路之中又經過多少困苦艱危,總被他安然過去。
到了山上,自去找到了一個安身之所,靜靜地用起功來。
先時未絕糧食,頗慮山高路遠,取食不得。
哪知每日早起,他那石洞中,必設有一份幹糧水果之類,剛夠他一天的飲食。
半年之後,逐漸減少下去,也總夠他一飽。
直至二年之後,方把煙火食完全斷絕,隻覺精神越好,膽氣也越壯了。
自己也能出來找些現成的果類充饑。
就是不吃東西,也不覺怎樣饑渴。
自此每隔三年,鐵拐先生必派幾個弟子,前去王屋查看他的功行,傳他一些道術。
其時太華山的锺離權,已把玄經三卷完全讀畢,奉老祖法旨,傳與采和。
轉瞬又過了幾百年,曆西漢而至東漢。
那武當山上的張果,也得文美真人請令元始老君,傳與玉虛大典一書。
何仙姑更由玄女召去,親授元門要道,并付與天遁劍法。
以上諸仙,都有八九分道行。
其時人間正是東漢明帝時代。
明帝本是佛門弟子轉生,首先崇仰佛教。
于是官吏人民,也都棄儒、道之教,盡歸于佛。
元始老君為防門下弟子與人競争長短起見,因邀齊各大弟子,以及各帝君、各星官,及一切有職金仙、無職散仙,齊集八景宮,谕以三教同源之理,凡間勢力雖然各有消長,此亦定數使然,好在同抱利人主義。
既有他人負擔,何必功自我成。
在這數百年内,教下弟子自願往來塵世的,隻可暗助佛門,共立功果。
其好靜惡嚣,不願多事者,大可在山上修養,不必輕易問世。
衆弟子奉了法旨,又各告誡各人門下弟子,共同遵守。
所以自東漢以後,常見儒佛兩派,互相攻讦,互相水火,大有入主出奴之概。
唯道門中人,無有所與,乃出兩大祖師一谕之功也。
如今且說那東方朔。
他别号曼倩,乃是歲星轉世。
自幼得同道仙官下凡,傳授種種法術。
長大之後,學得一身本領,能出幽入冥,未蔔先知。
武帝正在好道,聞他名氣,召封太中大夫。
這東方朔生性诙諧,雖在朝中,卻不甚拘守朝儀。
有時見了天子,要說就說,要笑就笑,時常把個尊嚴天子,逗得喜笑顔開。
天子日坐朝廷,為苦拘束,有他這樣一位滑稽人物陪同談笑,卻自另有意趣。
因此天子并不見責,反覺這人率直得可愛,因此寵赉有加。
自來傳說西池王母,曾感于天子求仙之切,下降漢宮,談論至道,三日始去。
其實這全是東方朔一人鬧的把戲。
武帝窮兵黩武,重征暴斂,久已天怒人怨。
縱然口說好道,何能動仙人之信用。
何況王母為女仙領袖,焉能如此輕易下凡,還在他宮中一住三天。
這等行動,與凡人何異?要知實在内容,并不如此。
因武帝知道東方朔能夠邀請神仙,因此再三要他将瑤池聖母請來。
東方朔明知此事難辦,但因他幾次三番地糾纏不休,欲待固拒,礙于君臣之份;若據情奏聞王母,不但于事無益,反恐惹得王母譴責。
沒奈何想出這麼一個方法,特行邀請幾位同道中人,扮成王母和侍女們的模樣,配以全副銮駕、儀仗仙車,乘雲而來,下降空中,和武帝講了三天大法。
雖然完全是假冒,卻也貢獻許多金石之言。
武帝果能聽從一二,未嘗不能仰邀天和,造無量之洪福,成一代之賢王。
即他本身的功果,也就非同小可了。
無奈他形為慕道,實則全屬客氣作用,原無誠意可言。
言者雖諄諄而道,聽者已昏昏思睡。
這等情形,休說真正西王母聞而厭惡,就是這位假扮的王母,也覺此公迷惘已深,不可救藥。
勉強在宮中居住三天。
在他是不好意思就去。
其實彼時武帝心上,早不如此想法。
他本是絕頂聰明的人,關于尋常理論,原可以不問而知,不解而悟。
此番聽得王母臨凡,滿望必有什麼了不得的新奇議論,可增長見識,開拓心胸。
其實這等議論,還不十分貼切。
再說簡單些,他那唯一的希望,隻是一粒長生不老的仙藥靈丹,可使他享億萬年人君之福。
後來王母是請到了,神仙是見着了。
偏偏三天之内,盡聽他說些極平常沉悶的經旨,一點沒有新鮮特别、動人聽聞的精妙之言。
這已經夠他難受的了。
偏偏這位王母不識時務,見他如此沒興趣,即就本題發揮,說什麼至道之理,即是平常兩字。
唯其平常,所以近情。
一涉離奇,反成旁門左道了。
這話,要在真忱修道之人,平心靜氣地聽來,已覺奧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