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片雲盡卷清漏滴
關燈
小
中
大
不願多想。
他擡起眼來望見塔後那兩樹紅葉,終于低聲喃喃:“長恨此身良己,莫如知。
” 她随口吟出下句:“何時并枝連葉、共風雨。
” 這兩句出自先勝武皇帝的《題葉集》。
十餘載前,皇帝仍是皇子時,少年人心性好奇,曾瞞着太傅悄悄讀過這卷詞集,今日忽然聽她随口吟出,心頭一震,幾難自恃,隻是怔怔的看着她。
而她恍若未知,嘴角淺淺笑意:“傳說這兩株槭樹,為勝武帝手植,京中秋色,年年以此樹為先。
” 他問:“你到底——你到底是誰?” 她輕輕“嗯”了一聲,卻并沒有答話。
趙有智手心裡早就攥了一手心的冷汗,此時隻覺得背裡涼嗖嗖的,原來連中衣都已經汗濕透了。
如霜倒似無知無覺,皇帝見她立在雨中,絨絨的細雨濡濕了她的鬓發,而她纖指如玉,掠過鴉鬓,擡起眼眸,又是一笑。
皇帝也禁不住微笑,接過趙有智手中的傘,向她招了招手,道:“來,随我去折紅葉。
”如霜欣然應允,趙有智欲語又止,但見皇帝擺手不令他相随,隻好站在原處,眼睜睜看着皇帝親自執了傘,而如霜伴着他,兩人并肩而行,漸去漸遠,雨氣清涼如霧,終于轉過塔影,再看不見了。
塔後兩株槭樹的葉子,紅得仿佛要燃起來一般,如霜本作女兒家打扮,一襲月白衣裳,立在紅葉之下,更顯得身姿娉婷,她仰面折了一枝紅葉在手,殷紅如血的葉子簇在臉側,更襯得臉頰隐隐如玉色一般白晰。
皇帝道:“倒不曾見你穿過這樣的衣裳。
” 她嘴角微揚,仿佛笑容,皇帝見她額頭新傷未愈,淡淡一道紅痕,想起豫王的奏報,心裡倒是若有所動。
如霜忽然轉開臉去,輕輕歎了口氣,皇帝亦不相問,過了好久,凝視着那潇潇細雨中的紅葉,方才道:“原來你也讀過《題葉集》。
” 她垂首細撫手中的紅葉,長長的睫毛阖下來,仿佛如蝶翼般輕顫,聲音亦是低低的,倒仿佛是歎息:“并沒有讀完。
” 他忽然問:“你知道這詞集為何叫《題葉集》?” 葉上落了雨水,凝然如露,她拭去紅葉上的水珠,擡起頭來微微淺笑:“先勝武帝題葉為詞,是為《題葉集》。
” 皇帝望着她,就像從前從未見過她似的,嘴角微抿,那神色瞧不出什麼,隻是望着她,過了好一會兒,才轉過臉去,慢慢道:“這紅葉——若是題在這紅葉之上,倒真的是一件雅事。
” 如霜輕輕“嗯”了一聲,道:“那女子姓葉。
” 這是宮裡數十年來的禁忌,皇帝聽她忽然提及,隻聞雨聲唰唰輕響,雨卻下得越來越大了,如霜低聲細語,一如雨聲:“隻是國恨家仇,總叫她如何自處。
縱然是兩心相許,情深似海,最後亦不過割袍斷義,不顧而去。
”她半個身子在傘外,肩頭已經濡濕了,皇帝不由伸手握住她的手,令她靠近自己,隻覺得她掌心微涼。
皇帝語氣怅然如歎息:“憶昔西覺山中日,竹深如海,葉葉有情,方知恍然如夢。
”他所吟乃是先勝武帝《題葉集》跋中文字,兩人立在傘下,望着那兩樹紅葉,一時盡皆無言。
兩人皆知葉氏最後自刎而死,而先勝武帝在位二十餘年,再未嘗踏入大佛寺半步。
自至暮年病重,方命人于寺中建此塔,然後親幸大佛寺,手植兩株槭樹于塔側。
每值秋天,這兩株槭樹總率先紅了秋葉,點燃西長京滿城的秋色。
因此二樹葉紅殷然,比旁的楓槭之類更顯色濃,所以又被稱為血槭。
“這裡原是葉氏自刎之地,宮中傳說,槭樹得了血色,所以才這樣紅。
”皇帝仰面望着塔角的銅鈴,叮叮的在風中響着:“便為此建一座塔,又有何用?”回頭見如霜一雙燦然如星的眸子望着自己,忽然意興闌珊:“這樣掃興的話,原也不必說了。
” 雨絲微涼,偶爾被風吹着打在臉上,如霜隻是望着他,目光中無恸無哀,亦無任何喜怒之色,隻是望着他,就那樣望着他。
他想起那個雷雨夜裡,閃電似乎将天空一次次撕裂,轟轟烈烈的雷聲劈開無窮無盡的黑暗,獨自伫立在城樓之上,高高的城牆内外,一切都是被噬盡的暗夜,隻是如此,卻原來竟是如此。
而世事如棋,翻雲覆雨,誰知曉冥冥中竟注定如此。
隻是覺得累了,深重的倦意從心底裡泛起來,他淡淡的道:“跟朕回宮去吧,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忘了,朕都希望你呆在朕身邊。
” 如霜仍未說話,一雙眸子如水一般,流動着光與影,她轉頭看紅葉,在綿綿細雨中,仿佛兩樹火炬,點燃人的視線。
如霜似乎真的将前事盡皆忘卻了,回上苑之後,對諸人諸事皆盡不記得了,性情亦不似從前那般桀骜,變得溫和許多。
趙有智雖然憂心仲仲,但皇帝倒似淡下來了,并未複冊如霜嫔妃名份。
她日日出入正清宮,倒不似嫔妃,卻如女官一般,宮中諸人對她稱呼尴尬,隻好喚作“慕姑娘”,漸漸叫了走了,便稱“慕娘”。
皇帝待她雖不如從前一般無端寵愛,卻也迥異于後宮諸人,時常相伴左右。
“昭儀娘娘如果不計較,眼看那妖孽又要禍害後宮,娘娘原先不知道,那慕氏昔日裡設毒計逼死華妃、逼瘋涵妃,氣死晴妃,然後獨霸六宮,阖宮之
他擡起眼來望見塔後那兩樹紅葉,終于低聲喃喃:“長恨此身良己,莫如知。
” 她随口吟出下句:“何時并枝連葉、共風雨。
” 這兩句出自先勝武皇帝的《題葉集》。
十餘載前,皇帝仍是皇子時,少年人心性好奇,曾瞞着太傅悄悄讀過這卷詞集,今日忽然聽她随口吟出,心頭一震,幾難自恃,隻是怔怔的看着她。
而她恍若未知,嘴角淺淺笑意:“傳說這兩株槭樹,為勝武帝手植,京中秋色,年年以此樹為先。
” 他問:“你到底——你到底是誰?” 她輕輕“嗯”了一聲,卻并沒有答話。
趙有智手心裡早就攥了一手心的冷汗,此時隻覺得背裡涼嗖嗖的,原來連中衣都已經汗濕透了。
如霜倒似無知無覺,皇帝見她立在雨中,絨絨的細雨濡濕了她的鬓發,而她纖指如玉,掠過鴉鬓,擡起眼眸,又是一笑。
皇帝也禁不住微笑,接過趙有智手中的傘,向她招了招手,道:“來,随我去折紅葉。
”如霜欣然應允,趙有智欲語又止,但見皇帝擺手不令他相随,隻好站在原處,眼睜睜看着皇帝親自執了傘,而如霜伴着他,兩人并肩而行,漸去漸遠,雨氣清涼如霧,終于轉過塔影,再看不見了。
塔後兩株槭樹的葉子,紅得仿佛要燃起來一般,如霜本作女兒家打扮,一襲月白衣裳,立在紅葉之下,更顯得身姿娉婷,她仰面折了一枝紅葉在手,殷紅如血的葉子簇在臉側,更襯得臉頰隐隐如玉色一般白晰。
皇帝道:“倒不曾見你穿過這樣的衣裳。
” 她嘴角微揚,仿佛笑容,皇帝見她額頭新傷未愈,淡淡一道紅痕,想起豫王的奏報,心裡倒是若有所動。
如霜忽然轉開臉去,輕輕歎了口氣,皇帝亦不相問,過了好久,凝視着那潇潇細雨中的紅葉,方才道:“原來你也讀過《題葉集》。
” 她垂首細撫手中的紅葉,長長的睫毛阖下來,仿佛如蝶翼般輕顫,聲音亦是低低的,倒仿佛是歎息:“并沒有讀完。
” 他忽然問:“你知道這詞集為何叫《題葉集》?” 葉上落了雨水,凝然如露,她拭去紅葉上的水珠,擡起頭來微微淺笑:“先勝武帝題葉為詞,是為《題葉集》。
” 皇帝望着她,就像從前從未見過她似的,嘴角微抿,那神色瞧不出什麼,隻是望着她,過了好一會兒,才轉過臉去,慢慢道:“這紅葉——若是題在這紅葉之上,倒真的是一件雅事。
” 如霜輕輕“嗯”了一聲,道:“那女子姓葉。
” 這是宮裡數十年來的禁忌,皇帝聽她忽然提及,隻聞雨聲唰唰輕響,雨卻下得越來越大了,如霜低聲細語,一如雨聲:“隻是國恨家仇,總叫她如何自處。
縱然是兩心相許,情深似海,最後亦不過割袍斷義,不顧而去。
”她半個身子在傘外,肩頭已經濡濕了,皇帝不由伸手握住她的手,令她靠近自己,隻覺得她掌心微涼。
皇帝語氣怅然如歎息:“憶昔西覺山中日,竹深如海,葉葉有情,方知恍然如夢。
”他所吟乃是先勝武帝《題葉集》跋中文字,兩人立在傘下,望着那兩樹紅葉,一時盡皆無言。
兩人皆知葉氏最後自刎而死,而先勝武帝在位二十餘年,再未嘗踏入大佛寺半步。
自至暮年病重,方命人于寺中建此塔,然後親幸大佛寺,手植兩株槭樹于塔側。
每值秋天,這兩株槭樹總率先紅了秋葉,點燃西長京滿城的秋色。
因此二樹葉紅殷然,比旁的楓槭之類更顯色濃,所以又被稱為血槭。
“這裡原是葉氏自刎之地,宮中傳說,槭樹得了血色,所以才這樣紅。
”皇帝仰面望着塔角的銅鈴,叮叮的在風中響着:“便為此建一座塔,又有何用?”回頭見如霜一雙燦然如星的眸子望着自己,忽然意興闌珊:“這樣掃興的話,原也不必說了。
” 雨絲微涼,偶爾被風吹着打在臉上,如霜隻是望着他,目光中無恸無哀,亦無任何喜怒之色,隻是望着他,就那樣望着他。
他想起那個雷雨夜裡,閃電似乎将天空一次次撕裂,轟轟烈烈的雷聲劈開無窮無盡的黑暗,獨自伫立在城樓之上,高高的城牆内外,一切都是被噬盡的暗夜,隻是如此,卻原來竟是如此。
而世事如棋,翻雲覆雨,誰知曉冥冥中竟注定如此。
隻是覺得累了,深重的倦意從心底裡泛起來,他淡淡的道:“跟朕回宮去吧,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忘了,朕都希望你呆在朕身邊。
” 如霜仍未說話,一雙眸子如水一般,流動着光與影,她轉頭看紅葉,在綿綿細雨中,仿佛兩樹火炬,點燃人的視線。
如霜似乎真的将前事盡皆忘卻了,回上苑之後,對諸人諸事皆盡不記得了,性情亦不似從前那般桀骜,變得溫和許多。
趙有智雖然憂心仲仲,但皇帝倒似淡下來了,并未複冊如霜嫔妃名份。
她日日出入正清宮,倒不似嫔妃,卻如女官一般,宮中諸人對她稱呼尴尬,隻好喚作“慕姑娘”,漸漸叫了走了,便稱“慕娘”。
皇帝待她雖不如從前一般無端寵愛,卻也迥異于後宮諸人,時常相伴左右。
“昭儀娘娘如果不計較,眼看那妖孽又要禍害後宮,娘娘原先不知道,那慕氏昔日裡設毒計逼死華妃、逼瘋涵妃,氣死晴妃,然後獨霸六宮,阖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