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誰念西風獨自涼
關燈
小
中
大
夜間将定蘭城燒成遍地焦土。
定蘭關乃是朝廷最為倚重的西北門戶,遇此之變,急調關内鶴州、繁州的駐軍北上赴援,與屺爾戊的騎兵激戰日久,竟相持不下。
眼看不得不抽調北營赴援,所謂内憂外患,皇帝連例行的秋狩都罷而未舉。
而身為總攘國是的豫親王已經忙得一連數日未曾阖眼,聽到這樣的“笑話”,頓時一陣頭暈目眩,勉強扶着桌子站起來,隻說:“換衣裳,”已經神色如常:“去上苑。
” 因時氣不好,皇帝感染風寒,于數日前已經由宮中移駕到上苑靜養。
而内閣諸臣皆未扈從,好在快馬疾馳隻需要半日,遠遠已經望見一片楓紅似火,如燃着半邊天際,掩映着玄色琉璃連綿起伏,正是上苑的秋色醉人。
西長京地氣潤厚,秋深楓紅總要在九月間,但上苑火楓之樹異于常種,七月便紅葉如燒,所以上苑觀楓乃是一奇景,曆來随駕秋狩的文臣博儒,頗多歌詠之詞。
皇帝精神還好,看着隻是形容略為清減,披着件夾衣坐在聽波榭上,看小太監們搭菊花架子。
身後侍立的正是司禮監太監趙有智,見程遠引了豫親王進來,皇帝還是很高興:“聽說你忙地不得了,怎麼得閑到這裡來看我?” 豫親王不作聲行了見駕的禮,皇帝命程遠攙起來,又笑道:“看看你瘦的這樣子,倒真叫朕心裡頭打不過去。
有些小事,交給底下人做就行了,要知道保養自己。
” 豫親王這才道:“臣弟有個不情之請,懇請皇上準允。
” 皇帝問:“什麼事?” “北營馳援定蘭關,卻沒有合适的良将,臣弟請皇上赦免十一弟的罪,放他出來帶兵。
” 皇帝臉色微變,但瞬間又笑了:“滿朝的武将,為什麼偏要讓他去。
” “十一弟雖然犯了大錯,但總是皇上的一母同胞,皇上看在孝怡皇太後的份上,饒過他這遭吧。
” 皇帝不作聲,一時間水榭裡外靜下來,隻聞殘荷底下“咚”的一聲,或許是遲遲未入泥休眠的蛙,躍入水中。
皇帝看着那漸漸擴散的漣漪出神:“有什麼為難的地方,你說吧。
” 那樣的“笑話”,如何能講給皇帝聽?豫親王隐忍的微皺起眉,含糊其詞:“其實十一弟性子粗疏,皇上亦知其人……況且處置十一弟,外間不免有所議論。
” 皇帝問:“什麼議論?” 豫親王見瞞不住,且這普天之下,隻怕除了自己,親貴中絕無一人會告之皇帝。
于是将傳言略加引叙,饒是他避重就輕的輕描淡寫,猶氣得皇帝渾身發抖,一下子站起來,步下禦座,在水榭中踱了兩個來回。
豫親王見他急躁,忙道:“四哥,這定是别有用心的小人散播出來,以污四哥的聖譽,皇上不用放在心上。
臣已命九城兵馬司暗中密查,想法子止息流言。
” 皇帝怒極反笑:“好,甚好。
”他擡起眼睛,望向一池蕭瑟的殘荷:“竟教人傳這種話來,真是聰明,想用這個法子迫我放定泳出來,恢複王爵且委以重任,或交與兵權,以示天下我兄弟間并無嫌隙。
哼,可惜,朕偏不讓他如願。
” “老七,你先回京去。
”皇帝嘴角微揚:“至于誰領兵去定蘭關,朕有了一個好人選——睿親王定湛自幼熟知兵法,骁勇善武,便由他領北營去赴援定蘭關吧。
” “四哥。
” 皇帝微微冷笑:“他以為我不會将兵權輕易給他,所以才想着從定泳下手,好一着‘聲東擊西’。
嘿,以為朕不敢麼,朕偏來個‘請君入甕。
’” 北營是豫親王一手組建,所有軍官,極是忠誠可靠,且西北皆是荒漠,朝廷隻要攥緊了糧草供給,便不怕大軍會生變。
聽聞皇帝此言,豫親王心下亦明白了幾分。
皇帝微微眯起眼睛,又是那種似是漫不經心的神色:“至于定泳,放他出來就放他出來,讓他戴罪辦差,替睿王的大軍征糧去。
” 征糧是件燙手山芋的苦差,因為水患,“賀戬一熟,天下富足”的賀戬兩州,今年突遭百年不遇的大災,竟緻顆粒無收,災民紛紛北逃,颠沛流離,一路病喪無數,将瘟疫之症傳入北地數州。
北地數州忙着防瘟救疫,又兼要調糧入南方赈災,官紳百姓皆覺得苦不堪言。
而定蘭關戰事日緊,大軍開撥在即,錢糧征收迫在眉睫,更如百上加斤。
而敬親王定泳性格粗疏莽撞,派他去征糧,隻怕他要将封疆大吏們得罪盡了。
一時商議已罷,豫親王便行禮辭出,皇帝忽又叫住他:“老七。
”,見豫親王停步,皇帝又頓了一下,才從薄薄的唇中吐出一句話:“永清宮裡,你着人多加留意,不能讓她死了。
” 流言之下,如果廢為庶人的如霜再有什麼意外,定會被傳說成是皇帝惱羞成怒而“殺人滅口”,這一着睿王或許已然部署良久,所以皇帝故有此叮囑。
豫親王道:“臣弟明白。
”
定蘭關乃是朝廷最為倚重的西北門戶,遇此之變,急調關内鶴州、繁州的駐軍北上赴援,與屺爾戊的騎兵激戰日久,竟相持不下。
眼看不得不抽調北營赴援,所謂内憂外患,皇帝連例行的秋狩都罷而未舉。
而身為總攘國是的豫親王已經忙得一連數日未曾阖眼,聽到這樣的“笑話”,頓時一陣頭暈目眩,勉強扶着桌子站起來,隻說:“換衣裳,”已經神色如常:“去上苑。
” 因時氣不好,皇帝感染風寒,于數日前已經由宮中移駕到上苑靜養。
而内閣諸臣皆未扈從,好在快馬疾馳隻需要半日,遠遠已經望見一片楓紅似火,如燃着半邊天際,掩映着玄色琉璃連綿起伏,正是上苑的秋色醉人。
西長京地氣潤厚,秋深楓紅總要在九月間,但上苑火楓之樹異于常種,七月便紅葉如燒,所以上苑觀楓乃是一奇景,曆來随駕秋狩的文臣博儒,頗多歌詠之詞。
皇帝精神還好,看着隻是形容略為清減,披着件夾衣坐在聽波榭上,看小太監們搭菊花架子。
身後侍立的正是司禮監太監趙有智,見程遠引了豫親王進來,皇帝還是很高興:“聽說你忙地不得了,怎麼得閑到這裡來看我?” 豫親王不作聲行了見駕的禮,皇帝命程遠攙起來,又笑道:“看看你瘦的這樣子,倒真叫朕心裡頭打不過去。
有些小事,交給底下人做就行了,要知道保養自己。
” 豫親王這才道:“臣弟有個不情之請,懇請皇上準允。
” 皇帝問:“什麼事?” “北營馳援定蘭關,卻沒有合适的良将,臣弟請皇上赦免十一弟的罪,放他出來帶兵。
” 皇帝臉色微變,但瞬間又笑了:“滿朝的武将,為什麼偏要讓他去。
” “十一弟雖然犯了大錯,但總是皇上的一母同胞,皇上看在孝怡皇太後的份上,饒過他這遭吧。
” 皇帝不作聲,一時間水榭裡外靜下來,隻聞殘荷底下“咚”的一聲,或許是遲遲未入泥休眠的蛙,躍入水中。
皇帝看着那漸漸擴散的漣漪出神:“有什麼為難的地方,你說吧。
” 那樣的“笑話”,如何能講給皇帝聽?豫親王隐忍的微皺起眉,含糊其詞:“其實十一弟性子粗疏,皇上亦知其人……況且處置十一弟,外間不免有所議論。
” 皇帝問:“什麼議論?” 豫親王見瞞不住,且這普天之下,隻怕除了自己,親貴中絕無一人會告之皇帝。
于是将傳言略加引叙,饒是他避重就輕的輕描淡寫,猶氣得皇帝渾身發抖,一下子站起來,步下禦座,在水榭中踱了兩個來回。
豫親王見他急躁,忙道:“四哥,這定是别有用心的小人散播出來,以污四哥的聖譽,皇上不用放在心上。
臣已命九城兵馬司暗中密查,想法子止息流言。
” 皇帝怒極反笑:“好,甚好。
”他擡起眼睛,望向一池蕭瑟的殘荷:“竟教人傳這種話來,真是聰明,想用這個法子迫我放定泳出來,恢複王爵且委以重任,或交與兵權,以示天下我兄弟間并無嫌隙。
哼,可惜,朕偏不讓他如願。
” “老七,你先回京去。
”皇帝嘴角微揚:“至于誰領兵去定蘭關,朕有了一個好人選——睿親王定湛自幼熟知兵法,骁勇善武,便由他領北營去赴援定蘭關吧。
” “四哥。
” 皇帝微微冷笑:“他以為我不會将兵權輕易給他,所以才想着從定泳下手,好一着‘聲東擊西’。
嘿,以為朕不敢麼,朕偏來個‘請君入甕。
’” 北營是豫親王一手組建,所有軍官,極是忠誠可靠,且西北皆是荒漠,朝廷隻要攥緊了糧草供給,便不怕大軍會生變。
聽聞皇帝此言,豫親王心下亦明白了幾分。
皇帝微微眯起眼睛,又是那種似是漫不經心的神色:“至于定泳,放他出來就放他出來,讓他戴罪辦差,替睿王的大軍征糧去。
” 征糧是件燙手山芋的苦差,因為水患,“賀戬一熟,天下富足”的賀戬兩州,今年突遭百年不遇的大災,竟緻顆粒無收,災民紛紛北逃,颠沛流離,一路病喪無數,将瘟疫之症傳入北地數州。
北地數州忙着防瘟救疫,又兼要調糧入南方赈災,官紳百姓皆覺得苦不堪言。
而定蘭關戰事日緊,大軍開撥在即,錢糧征收迫在眉睫,更如百上加斤。
而敬親王定泳性格粗疏莽撞,派他去征糧,隻怕他要将封疆大吏們得罪盡了。
一時商議已罷,豫親王便行禮辭出,皇帝忽又叫住他:“老七。
”,見豫親王停步,皇帝又頓了一下,才從薄薄的唇中吐出一句話:“永清宮裡,你着人多加留意,不能讓她死了。
” 流言之下,如果廢為庶人的如霜再有什麼意外,定會被傳說成是皇帝惱羞成怒而“殺人滅口”,這一着睿王或許已然部署良久,所以皇帝故有此叮囑。
豫親王道:“臣弟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