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出版人和編輯者工作中所表現的世界博愛精神多少帶着特殊的德國味道麼?”另一個德國學者基爾希霍夫則幹脆說:“他已經變成了一個中國人,卻沒有中止成為西方人,嗯,甚至是一個許瓦本人。

    ” 是的,僅僅統計和羅列書中比較明顯的中國事物,也許還不算太難,譯者也曾就此寫過若幹文章,但是要想完整概括作者融會貫通不同文化後的再創造,卻是難而又難的,即使隻是剖析其中涉及中國的内容。

    本書譯者局限于知識和能力,雖多次努力嘗試,迄未成功,因而這裡僅能就個人認識略談一二。

    一是書的開頭(書名、獻詞、格言)和全書結尾(克乃西特之死)所呈現的宗教性熱烈精神追求;二是黑塞用自己獨創的“雙極性”視角描述主人公一生曆程所展示的“會通和合”觀點。

     書前獻詞、格言與書尾死亡圖景密切呼應,“死亡”是獻詞精神的實踐:“他必興旺,我必衰頹”。

    主人公最終抵達歸宿:“靈魂的故鄉和青春”,如格言中所述“向着存在和新生的可能性走近一步”。

    黑塞用“死亡”表達的宗教性精神追求,引起過無數誤解,作者曾為此向一位朋友作過專門答複:“一個柏拉圖式的夢,它不是一種永恒有效的理想目标,而隻是一種使自己和已知世界相對的可能性。

    ” (見《緻羅勃特·法西信》)這段話立即讓我聯想起另一段類似的話,那是馬丁·布伯爾在《論道家學說》裡的論點:“這種永恒的道是對一切表象存在的否定,它也被稱作為無。

    生非始,死非終,時空中的此在無限無終。

    生與死不過是‘無見其形是謂天門’的出入口,‘無門者,無有也,聖人藏乎是’。

    ”原來,外國古人柏拉圖和中國古人莊子早在幾千年前便己有幾近相同的精神追求,而黑塞所為則像他談到自己與浪漫派先輩施雷格爾和諾瓦利斯的關系一樣:“我的目标不是改善世界或提高思想,而是繼續發揚他們所尋求的東西。

    ” 小說主人公童年時就受到西方古典音樂和諧完美境界的觸動而感悟,從此走上一條尋求自身完善的道路,翹首仰望過中國的和世界的無數思想先驅者,曆經他對西方和東方無數文化範疇的内心體驗後,一次又一次在相對集中發現共同的中心思想,于是一次又一次獲得“喚醒”,走上新的階段,最後為了一個新人的成長,無畏地迎向死亡。

    小說結局是開放的,老師和學生的對立統一關系表達了黑塞的一種對立面互相依賴的思想。

     黑塞式的“雙極性”觀點是《玻璃球遊戲》的重要基本要素,貫穿于主人公的一生。

    我們中國人一眼便看出黑塞的觀點:“一個正确的、真正的真理必然容許被颠倒。

    凡是真實的事物,其反面也必然是真實的。

    因為每一條真理都是站在某一特定極點上對世界所作的短暫觀察,而凡是極點無不存在相對極”(源自中國道家自然哲學和《易經》太極圖像)。

    事實也并不盡然,一位前蘇聯學者卡拉勒斯維裡就認為:“由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所組成的生活發展鍊條,是永無盡頭的,這就是黑塞的信條,它反映了黑格爾的一個基本觀念”,而黑格爾也是小說主人公景仰的先驅者之一。

    倘若說,十九世紀黑格爾的辯證哲學也許多少得益于他所讀過的中國古代思想著作,那麼主人公從青年時代就非常崇敬的另一位德國古人,基督教早期僧侶約翰·阿爾布萊希特‘本格爾(1687-1752)則肯定沒有讀過任何中國書籍,然而他提出的綜合不同思想使之相輔相成的見解,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合之道,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黑塞借主人公之口說:“本格爾所力圖達到的并不僅僅是各種學科和領域的并列研究,而是尋求一種有機的相互關系,他已啟程探找一種共同的公分母。

    而這正是玻璃球遊戲最基本的觀點之一。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歌德的一句名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隻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 《玻璃球遊戲》是黑塞對西方、東方古人的夢作過再思考後的産物,他把各種貌似對立的文化打成一片,混成一團,創造出現代人的夢,賦予舊事物以新生命,讓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思想,尤其是古老的中國思想在當代西方文化裡得到延續和新生,好似架起了一座溝通東西方的魔術橋梁。

    《玻璃球遊戲》無疑是黑塞對德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作出的特殊貢獻。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