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黑塞的晚年作品《玻璃球遊戲》是他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作品雖然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出現,卻不是普通字面意義上的長篇小說,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編織起一種哲學上的烏托邦設想,虛構了一個發生在二十世紀後未來世界的寓言。

    然而,作者的意圖并非故弄玄虛,誠如德國女作家露易莎·林塞爾所說:“黑塞在希特勒時期之轉向烏托邦,恰恰不是一種逃避态度,而是用語言作武器讓人們得以自由地呼吸在超越時間的空間之中,得以成為自覺抵制惡魔的覺悟者。

    ”(見《試論〈東方之旅〉的意義》)黑塞本人對此也有一些純樸而謙遜的自白,援引兩段如下:“這位滑稽可笑的人想做些有益的、無損人類的、值得期望的好事,……一位詩人生活在一個明天可能即将遭受摧毀的世界上,他卻如此細心雕琢、組合、推敲自己那些小小詞彙,因為他的作為與那些今天盛開在全世界一切草地上的白頭翁、櫻草花以及其他絢麗花朵的情況完全相同。

    它們生長在世界上,也許明天即将被毒氣窒息,今天卻依舊小心翼翼地孕育着自己的花瓣和花萼,不論是五瓣,四瓣或者是七瓣,不論是光邊的或者是鋸齒形的,永遠認認真真地把自己打扮得盡可能美麗。

    ”(見《緻兒子馬丁信》)“一是構築抗拒毒化以衛護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問,二是表達悖逆野蠻勢力的精神思想,盡我所能加強在德國本土進行反抗和固守陣地朋友們的力量。

    ”(見《緻羅多夫·潘維茨信》) 作者從一九三一年開始構思此書,到一九四三年全書問世,整整用了十二年。

     意味深長的是,《玻璃球遊戲》的創作和希特勒的暴行幾乎同步,最終黑塞赢得了勝利,第三帝國生存十二年後于一九四五年滅亡人玻璃球遊戲測于一九四六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黑塞曾在一系列文章,尤其是在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裡表達過自己最新的想法:要建立一種超越慣常好與環概念之上的新道德意識,要對一切極端對立事物用統一眼光予以觀察。

    事實上,早在第一次大戰炮火正酣之時,黑塞目睹“愛國”概念竟是沙文主義的土壤,自己還因反戰而被誣為叛國,就已撰文表白這一重要思想:“我很願意是愛國者,但首先是‘人’,倘若兩者不能兼得,那麼我永遠選擇‘人’。

    ”三十年代後,随着希特勒倒行逆施的變本加厲,黑塞的想法也逐漸成熟,最終凝結成象征性的《玻璃球遊戲》一書。

    作者借主人公克乃西特之口說:“流盡鮮血後,人們渴望理性,卡斯塔裡應運而生”,而以綜合世界上一切知識為宗旨的玻璃球遊戲便是這個卡斯塔裡精神王國的至高無上成果。

     在《玻璃球遊戲》問世前,黑塞于一九二七年出版了人們稱為“精神自傳”的《東方之旅》,這位試圖從東方取經的西方人經過漫長年代沉思後認識到現代社會的病根在人性,而不在物質文明,因而書中東方旅行者們的信條是一種超越因襲觀念的世界性或曰宇宙性思想:“我們的目标并不局限于一個國家,也沒有任何地理限制,而是尋求靈魂的故鄉和青春,它們無處不在,卻又處處皆無,它們是一切時代的統一體。

    ”《東方之旅》的主人公為探索人生真谛而加入了一個以“從東方尋求真理”為宗旨的秘密盟會,并在參與盟會組織的多次“探索真理的旅行”後,領悟到生命的意義是“他必興旺,我必衰頹”。

    《玻璃球遊戲》的扉頁獻詞不同尋常:“獻給東方旅行者”。

    《東方之旅》和《玻璃球遊戲》兩部著作間的親緣關系不言而喻。

     一九三二年,黑塞寫了書前格言草稿;一九三三年寫了引言草稿;一九三四年發表了後來成為附錄的《呼風喚雨大師》;一九三五年發表了後來成為小說主人公學生時代創作的大部分詩歌;一九三六年發表了後來成為第二篇附錄的《忏悔長老》; 一九三七年發表了後來成為第三篇附錄的《印度式傳記》;一九三八年始寫玻璃球遊戲大師傳,該年寫完《感召》、《華爾采爾》;一九三九年完成《研究年代》、《兩個宗教團體》;一九四零年寫完順命》、《玻璃球遊戲大師》;一九四一年寫了書中最重要的詩歌《階段》,并完成其餘章節;一九四二年寫完結束章《傳奇》。

     一九四三年,瑞士出版了兩卷本《玻璃球遊戲》第一版。

    一九四五年,黑塞著作出版人彼得·蘇爾卡普僥幸從納粹集中營生還,獲得盟軍頒發的戰後德國第一張出版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