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
關燈
小
中
大
克乃西特終于成功地打破了僵局,在他和特西格諾利之間重又開始了令人振奮的來往和思想交流。
許多年來一直生活在聽天由命、憂郁情緒中的特西格諾利,最後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朋友完全正确,他被吸引回轉卡斯塔裡學園,事實上隻因為他渴望獲得精神治療,渴望心靈光明,渴望卡斯塔裡式的快樂。
他開始頻繁拜訪克乃西特,即便沒有公務要辦也仍常去,使一旁觀察的德格拉裡烏斯産生疑慮。
沒過多久,克乃西特便完全掌握了他想知道的一切情況。
其實特西格諾利的生活并不如克乃西特第一次發現問題時所想象的那麼特殊和複雜。
普林尼奧青年時代曾經遭受過~些屈辱和失望,因天性熱情、積極而更感痛苦。
他曾試圖成為世俗世界和卡斯塔裡之間的中介人和協調者,但他不僅沒有成功地以自己的出身背景與個性綜合調和世俗世界和卡斯塔裡的不同特征,反而使自己變成了~個又孤獨又苦惱的局外人。
然而卻不能說他是一個純粹的失敗者,因為他已在失敗和放棄的情況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他覺得自己似乎白受了卡斯塔裡的多年教育,至少目前看來,這種教育帶給他的唯有矛盾和失望,以及他的天性很難承受的孤單和寂寞。
更為嚴重的是,自從他不得不踏上這條自已無法适應的荊棘叢生的孤獨道路後,又不山門主地幹了形形式式的蠢事,以緻更加擴大了艱難的困境。
具體地說,他早自學生年代便已與家庭不和,尤其與自己的父親産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特西格諾利的父親雖不是一位實際的政治領袖,然而他也和特西格諾利家族的曆代先輩一樣,一生都積極支持保守黨的政府及其政策,一貫敵視任何革新運動,反對一切不利于現政府的要求和分享成果的權利。
他不信任沒有聲望和地位的人,他忠于古老的秩序,時刻準備為任何他視為合法與神聖的事業作出犧牲。
他雖然不信仰任何宗教,卻一直是教會的朋友;他雖然也并不缺乏正義感、仁慈心,也樂于助人,卻全力頑固地反對佃農們為改善處境而作的努力。
他總以自己政黨提出的綱領和口号來證明自己嚴酷的理由,表面似乎辯護得很正确,其實不然,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事實上并非出自信心和自己的見解,而是盲目地忠實追随他那一階層人士的觀點以及自己家族的舊傳統。
他在崇尚騎士精神和騎士榮譽之際,也同時強烈藐視一切地認為帶有現代、進步或者革新标記的東西。
像他這樣的人物,一旦發現親生兒子竟在學生時代就已親近某個明日張膽标榜現代化的反對黨派,甚至加入其中時,對他來說不啻是晴天霹靂,難以按捺失望與激怒之情。
當時有一位青年才子剛從舊中産階級自由黨中炫人耳目地脫穎而出,組建了一個左翼青年政黨,此人便是政論作家、青年議員、演說家維拉各特。
他是一個熱情洋溢的人,偶爾也會被自己的雄辯大論所動而自命為民意代表和自由英雄。
維拉各特常在大學城中公開演講以争取青年學子,确實收獲不小,年輕的特西格諾利就是他的許多熱情聽衆之一。
特西格諾利對當年的大學教育感到失望,正在尋求新的立足點以替代讓他厭煩的卡斯塔裡思想,他在維拉各特的演講裡聽見了某種新的理想和綱領,立即便被吸引了過去。
他欽佩維拉各特的熱情和挑釁精神,他的機智,他的譴責控訴能力,他的堂堂儀表和言詞,不久便加入了純由維拉各特崇拜者組成的學生團體,效力于這個青年黨派及其目标。
普林尼奧的父親一聽說這個情況,立即動身來到兒子身邊,在盛怒之下生平第一次對兒子大發雷霆,責備他不該結黨營私,背叛父親,背叛家族和家庭傳統,命令他痛改前非,立即與維拉各特及其政黨斷絕關系。
這麼做無疑不是影響兒子的好辦法,因為這位青年已甘為自己黨派犧牲生命了。
普林尼奧面對父親的盛怒,隻是站起身子向父親申明:他赴精英學校就讀十年,又在大學學習多年,并非為了放棄自己的觀點和判斷能力。
他決不容許一幫自私自利的貴族地主來規範他對國家、經濟和正義等等的見解。
他援引維拉各特為例證,說明維拉各特僅以古代偉大的護民官為楷模,隻知道也隻執行純粹的、絕對的正義與人性,而不顧及自己的或者他那一階層的利益。
老特西格諾利發出一聲苦笑,告訴兒子說,至少得修完學業之後才可插手成人事務,并且也認為自己确實不懂得多少人生和正義之類,隻知道兒子是一個古老的高貴家族的後裔,如今成了不肖之子,竟從背後向父親插上一刀。
父子兩人越吵越厲害,口不擇言,竟說出了傷人的話,直至老人好似突然在一面鏡子裡望見了自己氣得變了樣的臉容,在羞愧中住了口,随即默默走開了。
從此以後,普林尼奧與家庭之間原來具有的親密愉快的關系便不複存在了,因為他始終忠于自己的黨派及其新自由主義思想,甚至更進一步,在他完成學業後直接當了維拉各特的親信助手和合作者,幾年之後又成了維拉各特的女婿。
也許由于他在精英學校所受的教育,或者由于他回返世俗世界面臨的艱難處境,毀環了普林尼奧的精神平衡,使他受到種種問題的折磨,以緻被這種新關系拖入一種又危險又艱難的進退維谷境地。
然而,他卻也因而獲得了一些确有真正價值的東西,也就是信仰、政治信念以及個人與黨的關系,這些正是每個向往正義和進步的青年所需要的。
維拉各特成了他的老師、領袖和年長的朋友,首先是他對維拉各特無保留地景仰和愛戴,反過來對方似乎也很需要他和重視他,于是他的生活有了方向和目标,更有了具體的工作和使命。
他的收獲可謂不小,卻也必須付出重大代價。
這位青年男子不得不忍受自己被剝奪祖傳家庭地位的苦惱,不得不以一定程度的狂熱殉道心情直面自己被逐出特權階層并遭受敵視的命運。
他還有一些自己無法克服的煩惱,至少是使他有一種被啃齧的痛苦感覺,那就是他給自己十分敬愛母親招緻了痛苦,使她在父親和兒子之間左右為難,處境艱難,也許還因而縮短了她的壽命。
她在他婚後不久便去世了。
她去世後,普林尼奧幾乎不再回老家。
在父親去世後,他便賣掉了那座古老的祖屋。
有許多人為了某種生活地位——例如一個官位,一樁婚姻,一個職業而付出了重大犧牲,往往因這種犧牲而更加愛惜和珍重自己所獲得的那個地位,視之為自己的美滿幸福。
特西格諾利的情況恰恰全不相同。
他無疑一直忠于自己的政黨和領袖,忠于自己的政治信念和工作,也忠于自己的婚姻、自己的理想主義精神,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一切也逐漸成了問題,就像他對自己整個生活的實質也産生了疑惑。
當他青春年華時期在政治和世界觀上的狂熱趨于平靜之後,他為證明自己正确而進行的鬥争,就如同他執拗地承受犧牲和痛苦一樣,越來越難以給予他哪怕極微少的幸福感,再加上職業經驗所賦予的清醒頭腦,最終導緻了他的懷疑。
他懷疑自己追随維拉各特是否确屬正義感和真知灼見,抑或隻是受了維拉各特的誘惑,被他的能言善辯、舉措得當的英姿所吸引,更何況他吐音清亮,笑聲豪爽,又有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兒呢! 普林尼奧的疑惑感越來越強烈,他的老父親頑固忠于自己的階層而反對們農,是否純因立場局限?他也懷疑世界上存在判然對立的善與惡,是與非,歸根結蒂,唯有每個人自己良心的聲音才是獨一無二的有效裁判。
倘若這确屬真理的話,那麼錯的人就是他自己了,因為他活着覺得不快樂,不平衡,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反而總被不安、疑惑和罪疚感所困擾。
他的婚姻總的說來不能算不幸,也不能說失敗,卻也經常出現緊張、糾紛和矛盾,這樁婚姻也許還是他所擁有的最美好的事情,卻沒有帶來他極其渴望的那種平靜、快樂、純真和心安理得,反倒要求他為婚姻而勞心費神,尤其是他們聰明可愛的小兒子鐵托,很快成為了他們互要手腕争奪和互相嫉妒的由頭,直至這個因雙親過分溺愛而變得任性的孩子越來越偏向母親,最後竟成了她的同黨。
這便是特西格諾利的最近生活狀況,這顯然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煩惱和痛苦。
不過他倒還沒有因而精神崩潰,他以自己的忍受方法克服了這一痛苦,以一種嚴肅、沉重而又憂郁的尊嚴态度化解了這一最辛酸的事實。
克乃西特經過他們間的若幹次會晤之後,逐漸知悉了普林尼奧的一切情況,自己也在相互交談中詳述了許多親身經曆。
克乃西特決不讓朋友陷于先坦白後因缺乏對應而懼悔的困境,而是以自己的敞開心胸加強了普林尼奧的信心。
他也慢慢地向朋友透露了自己的生活,他過的是一種表面看來很單純、正直、秩序井然的有規則生活,在一個等級森嚴的宗教團體裡獲得了一系列成績和贊譽,而更多的則是艱難的犧牲,因此确切地說是一種真正的寂寞生活。
普林尼奧雖然和許多
許多年來一直生活在聽天由命、憂郁情緒中的特西格諾利,最後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朋友完全正确,他被吸引回轉卡斯塔裡學園,事實上隻因為他渴望獲得精神治療,渴望心靈光明,渴望卡斯塔裡式的快樂。
他開始頻繁拜訪克乃西特,即便沒有公務要辦也仍常去,使一旁觀察的德格拉裡烏斯産生疑慮。
沒過多久,克乃西特便完全掌握了他想知道的一切情況。
其實特西格諾利的生活并不如克乃西特第一次發現問題時所想象的那麼特殊和複雜。
普林尼奧青年時代曾經遭受過~些屈辱和失望,因天性熱情、積極而更感痛苦。
他曾試圖成為世俗世界和卡斯塔裡之間的中介人和協調者,但他不僅沒有成功地以自己的出身背景與個性綜合調和世俗世界和卡斯塔裡的不同特征,反而使自己變成了~個又孤獨又苦惱的局外人。
然而卻不能說他是一個純粹的失敗者,因為他已在失敗和放棄的情況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他覺得自己似乎白受了卡斯塔裡的多年教育,至少目前看來,這種教育帶給他的唯有矛盾和失望,以及他的天性很難承受的孤單和寂寞。
更為嚴重的是,自從他不得不踏上這條自已無法适應的荊棘叢生的孤獨道路後,又不山門主地幹了形形式式的蠢事,以緻更加擴大了艱難的困境。
具體地說,他早自學生年代便已與家庭不和,尤其與自己的父親産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特西格諾利的父親雖不是一位實際的政治領袖,然而他也和特西格諾利家族的曆代先輩一樣,一生都積極支持保守黨的政府及其政策,一貫敵視任何革新運動,反對一切不利于現政府的要求和分享成果的權利。
他不信任沒有聲望和地位的人,他忠于古老的秩序,時刻準備為任何他視為合法與神聖的事業作出犧牲。
他雖然不信仰任何宗教,卻一直是教會的朋友;他雖然也并不缺乏正義感、仁慈心,也樂于助人,卻全力頑固地反對佃農們為改善處境而作的努力。
他總以自己政黨提出的綱領和口号來證明自己嚴酷的理由,表面似乎辯護得很正确,其實不然,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事實上并非出自信心和自己的見解,而是盲目地忠實追随他那一階層人士的觀點以及自己家族的舊傳統。
他在崇尚騎士精神和騎士榮譽之際,也同時強烈藐視一切地認為帶有現代、進步或者革新标記的東西。
像他這樣的人物,一旦發現親生兒子竟在學生時代就已親近某個明日張膽标榜現代化的反對黨派,甚至加入其中時,對他來說不啻是晴天霹靂,難以按捺失望與激怒之情。
當時有一位青年才子剛從舊中産階級自由黨中炫人耳目地脫穎而出,組建了一個左翼青年政黨,此人便是政論作家、青年議員、演說家維拉各特。
他是一個熱情洋溢的人,偶爾也會被自己的雄辯大論所動而自命為民意代表和自由英雄。
維拉各特常在大學城中公開演講以争取青年學子,确實收獲不小,年輕的特西格諾利就是他的許多熱情聽衆之一。
特西格諾利對當年的大學教育感到失望,正在尋求新的立足點以替代讓他厭煩的卡斯塔裡思想,他在維拉各特的演講裡聽見了某種新的理想和綱領,立即便被吸引了過去。
他欽佩維拉各特的熱情和挑釁精神,他的機智,他的譴責控訴能力,他的堂堂儀表和言詞,不久便加入了純由維拉各特崇拜者組成的學生團體,效力于這個青年黨派及其目标。
普林尼奧的父親一聽說這個情況,立即動身來到兒子身邊,在盛怒之下生平第一次對兒子大發雷霆,責備他不該結黨營私,背叛父親,背叛家族和家庭傳統,命令他痛改前非,立即與維拉各特及其政黨斷絕關系。
這麼做無疑不是影響兒子的好辦法,因為這位青年已甘為自己黨派犧牲生命了。
普林尼奧面對父親的盛怒,隻是站起身子向父親申明:他赴精英學校就讀十年,又在大學學習多年,并非為了放棄自己的觀點和判斷能力。
他決不容許一幫自私自利的貴族地主來規範他對國家、經濟和正義等等的見解。
他援引維拉各特為例證,說明維拉各特僅以古代偉大的護民官為楷模,隻知道也隻執行純粹的、絕對的正義與人性,而不顧及自己的或者他那一階層的利益。
老特西格諾利發出一聲苦笑,告訴兒子說,至少得修完學業之後才可插手成人事務,并且也認為自己确實不懂得多少人生和正義之類,隻知道兒子是一個古老的高貴家族的後裔,如今成了不肖之子,竟從背後向父親插上一刀。
父子兩人越吵越厲害,口不擇言,竟說出了傷人的話,直至老人好似突然在一面鏡子裡望見了自己氣得變了樣的臉容,在羞愧中住了口,随即默默走開了。
從此以後,普林尼奧與家庭之間原來具有的親密愉快的關系便不複存在了,因為他始終忠于自己的黨派及其新自由主義思想,甚至更進一步,在他完成學業後直接當了維拉各特的親信助手和合作者,幾年之後又成了維拉各特的女婿。
也許由于他在精英學校所受的教育,或者由于他回返世俗世界面臨的艱難處境,毀環了普林尼奧的精神平衡,使他受到種種問題的折磨,以緻被這種新關系拖入一種又危險又艱難的進退維谷境地。
然而,他卻也因而獲得了一些确有真正價值的東西,也就是信仰、政治信念以及個人與黨的關系,這些正是每個向往正義和進步的青年所需要的。
維拉各特成了他的老師、領袖和年長的朋友,首先是他對維拉各特無保留地景仰和愛戴,反過來對方似乎也很需要他和重視他,于是他的生活有了方向和目标,更有了具體的工作和使命。
他的收獲可謂不小,卻也必須付出重大代價。
這位青年男子不得不忍受自己被剝奪祖傳家庭地位的苦惱,不得不以一定程度的狂熱殉道心情直面自己被逐出特權階層并遭受敵視的命運。
他還有一些自己無法克服的煩惱,至少是使他有一種被啃齧的痛苦感覺,那就是他給自己十分敬愛母親招緻了痛苦,使她在父親和兒子之間左右為難,處境艱難,也許還因而縮短了她的壽命。
她在他婚後不久便去世了。
她去世後,普林尼奧幾乎不再回老家。
在父親去世後,他便賣掉了那座古老的祖屋。
有許多人為了某種生活地位——例如一個官位,一樁婚姻,一個職業而付出了重大犧牲,往往因這種犧牲而更加愛惜和珍重自己所獲得的那個地位,視之為自己的美滿幸福。
特西格諾利的情況恰恰全不相同。
他無疑一直忠于自己的政黨和領袖,忠于自己的政治信念和工作,也忠于自己的婚姻、自己的理想主義精神,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一切也逐漸成了問題,就像他對自己整個生活的實質也産生了疑惑。
當他青春年華時期在政治和世界觀上的狂熱趨于平靜之後,他為證明自己正确而進行的鬥争,就如同他執拗地承受犧牲和痛苦一樣,越來越難以給予他哪怕極微少的幸福感,再加上職業經驗所賦予的清醒頭腦,最終導緻了他的懷疑。
他懷疑自己追随維拉各特是否确屬正義感和真知灼見,抑或隻是受了維拉各特的誘惑,被他的能言善辯、舉措得當的英姿所吸引,更何況他吐音清亮,笑聲豪爽,又有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兒呢! 普林尼奧的疑惑感越來越強烈,他的老父親頑固忠于自己的階層而反對們農,是否純因立場局限?他也懷疑世界上存在判然對立的善與惡,是與非,歸根結蒂,唯有每個人自己良心的聲音才是獨一無二的有效裁判。
倘若這确屬真理的話,那麼錯的人就是他自己了,因為他活着覺得不快樂,不平衡,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反而總被不安、疑惑和罪疚感所困擾。
他的婚姻總的說來不能算不幸,也不能說失敗,卻也經常出現緊張、糾紛和矛盾,這樁婚姻也許還是他所擁有的最美好的事情,卻沒有帶來他極其渴望的那種平靜、快樂、純真和心安理得,反倒要求他為婚姻而勞心費神,尤其是他們聰明可愛的小兒子鐵托,很快成為了他們互要手腕争奪和互相嫉妒的由頭,直至這個因雙親過分溺愛而變得任性的孩子越來越偏向母親,最後竟成了她的同黨。
這便是特西格諾利的最近生活狀況,這顯然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煩惱和痛苦。
不過他倒還沒有因而精神崩潰,他以自己的忍受方法克服了這一痛苦,以一種嚴肅、沉重而又憂郁的尊嚴态度化解了這一最辛酸的事實。
克乃西特經過他們間的若幹次會晤之後,逐漸知悉了普林尼奧的一切情況,自己也在相互交談中詳述了許多親身經曆。
克乃西特決不讓朋友陷于先坦白後因缺乏對應而懼悔的困境,而是以自己的敞開心胸加強了普林尼奧的信心。
他也慢慢地向朋友透露了自己的生活,他過的是一種表面看來很單純、正直、秩序井然的有規則生活,在一個等級森嚴的宗教團體裡獲得了一系列成績和贊譽,而更多的則是艱難的犧牲,因此确切地說是一種真正的寂寞生活。
普林尼奧雖然和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