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極點
關燈
小
中
大
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又必須按時完成它們,而且每日的公務都遠遠多于辦公的時間。
事實如此,我們則能忍受而已。
但是每當我們在大禮堂、檔案館、秘書處、接待室以及小型會議和公務旅途中忙得不亦樂乎之際,偶爾想到了我們曾經擁有又已失卻的自由,想到了我們自由選擇工作的自由,不受限制地廣泛研究的自由,我們就會在這一瞬間非常渴望那些日子,而且會設想自己若能再度擁有這份自由,定要徹底享受和充分利用它的潛能。
” 克乃西特在發揚自己屬下官員和學生各不相同的為宗教團體服務的秉賦上,有着過人的精細分辨能力。
他小心慎重地替每一項任務、每一個職位挑選合适的人才,根據各種記錄文字來看,證明他對各種問題,尤其是不同性格的判斷極其确切。
同事們都很樂意向他讨教處理各種疑難性格的難題。
譬如已故音樂大師那位最後的得意門生彼特洛斯的問題。
這位青年屬于那種靜靜的狂熱分子,在服侍可敬的大師期間,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獨特的伴侶、護士和信徒角色,直至大師逝世。
但是當這項任務自然終止之後,他卻當即陷入了抑郁悲傷狀态,當然,大家諒解他,也就容忍了他一段時間,然而,症狀随日俱增,使現任音樂大師羅德維希不得不予以認真關注。
因為這個彼特洛斯硬要留在老音樂大師逝世的小園亭裡,他住在那裡,守護着這間小屋,謹慎地把屋内的陳設和家具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甚至把已故者的居室當作聖殿,老人的躺椅、床榻以及那把古琴都成了不可接觸的聖物,他除了悉心照看這些遺物外,唯一的其他活動就是守護和照料自己敬愛的先師的墳墓。
在他眼裡,終身崇拜死者應是他的天職,他要永遠看守這一紀念聖地,好似他是一個廟宇的奴仆,他也許想讓這地方成為人們朝聖的聖地吧。
老大師下葬後的頭幾天,他拒絕進食,後來仿效老大師臨終前進食的量度,每天僅吃一點點東西,人們覺得他大有步先師的後塵,随同敬愛者同赴黃泉的意向。
但是他難以長久堅持這一作法,不久便改變主意,想做一個園亭和墓園的永久看守人,把這個地方變成永恒的紀念場所。
這個年輕人的行為清楚地顯示了他性格執拗,在經曆過一段令他留戀的特殊生活後,不願再回返普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顯然他暗暗感覺自己已不能勝任往昔的工作了。
“附帶告訴你,那個曾奉派陪伴已故音樂大師的彼特洛斯肯定是瘋狂了。
”這是費羅蒙梯在一封緻克乃西特的短簡裡的尖刻報道。
蒙特坡這位音樂學生的問題自然不需華爾采爾的大師親自操心,更不必插手蒙特坡的公務而加重工作負擔。
但是彼特洛斯的情況越來越糟,他被強行趕出了園亭,然而他的悲傷并未随着時日而消退,甚至到了孤立自己、避不見人的地步,以緻一般的犯規處罰對他全無用處,他的上司們知道克乃西特對他頗有好感,于是現任音樂大師辦公室的官員便向克乃西特征詢意見和幫助,與之同時,他們把這個不聽話的學生送進了醫院的隔離室進行觀察。
克乃西特原本不樂意介入這樁麻煩事件,後來想起這個青年也曾一度有助于自己的思索,最終決定也試着加以援手,便把事情接了下來。
他先建議将被特洛斯置于他的呵護之下,請人們視彼特洛斯為健康常人,允許他單獨出門旅行。
克乃西特在公函裡附了一份簡短、語氣親切的邀請信,請彼特洛斯到華爾采爾略事逗留,他很希望知道老音樂大師臨終前幾天的情形。
蒙特坡醫院的醫生勉強地同意了這個辦法。
人們把克乃西特的邀請轉交給青年學生,情況正如克乃西特所預料,處于糟糕被囚狀況中的彼特洛斯,眼下最受歡迎,最求之不得的事情,莫過于快快逃出這一災難場所。
彼特洛斯立即同意旅行,毫不反抗地接受了正規飲食,一拿到旅行證件就徒步出發了。
他平平安安地抵達了華爾采爾,由于克乃西特吩咐在先,大家對他種種漫不經心的舉止隻當視而不見。
彼特洛斯被安排在來檔案館工作的客人們之中,這讓他感到自己沒有被視為犯過錯的人、病人,或者任何脫出常規的人物,事實上,他也沒有病到不知道重視這種舒适氣氛的程度,因此也就順順當當踏上了這條為他鋪平的重返人生之路。
彼特洛斯初到的幾星期裡,确乎給遊戲大師添了不少麻煩,克乃西特先安排他一項工作,要他把已故音樂大師最後的音樂演奏和音樂研究在嚴格監督下作出詳盡記錄,又讓他在檔案室裡做一些小小的日常工作,借口說眼下檔案室缺人手,工作忙不過來,希望他能抽空去助一臂之力。
總而言之,大家相幫這位誤入歧途的學生重又踏上了正路。
直到他完全平靜下來,顯然已可納入正常軌道之時,克乃西特開始以簡短的交談對他施加直接的教育影響,逐漸消解這位青年的妄想;把已故大師當作偶像進行崇拜,這種行為在卡斯塔裡既不受尊重,也不會獲得許可。
但是彼特洛斯表面看來似乎已經痊愈,但實際上始終未能克服重返蒙特坡的畏懼心理,于是他隻得到華爾采爾一所精英學校去擔任低年級的音樂教師,從此他就一直頗為受人尊敬。
關于克乃西特在治療和陶冶精神和心靈方面所做的工作,實例頗多,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那種溫和品性的巨大感化力量,許多青年學生就像當年克乃西特受老音樂大師教化一樣,因克乃西特而體驗了真正的卡斯塔裡精神。
所有這些感化人的例子都表明克乃西特在性格上毫無毛病,是一個十分健康和平衡的人。
然而他竭力關心幫助那類具有危險性格又思想不穩定的人物,如:彼特洛斯或者德格拉裡烏斯;他似乎又在暗示自己對卡斯塔裡人的此類病症或者對病症缺乏抵抗力有着特殊警惕性和高度敏感性,也暗示他自第一次覺醒之後便對卡斯塔裡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危險始終高度關注,從未懈怠放松。
與此同時,我們的多數同事卻大都輕率地不願正視這種危險,和他的清醒勇敢相差甚遠。
我們揣測,在當時的當權者中,大部分人也已看出這類危險,卻基本上置之度外,克乃西特的策略可稱是不同凡響。
他看清了這些問題,或者應當說他因為熟悉卡斯塔裡的早期曆史而把在危險中生活視作必然的奮鬥。
克乃西特因而肯定并且樂意面對這些危險,而他同時代的多數卡斯塔裡人卻甯肯隻把自己的團體和團體内的生活視作一種恬靜的田園生活。
此外,克乃西特還在約可布斯神父論述本笃會教派的著作中汲取了若幹觀念,如把教會視為一種戰鬥的社團,把虔誠視為鬥争的主場。
這位老人有一次說道:“不認識惡魔與鬼怪,不與它們進行持久的鬥争,便不存在什麼高尚和可敬的生活。
” 在卡斯塔裡高層人士之間很少有親密的友誼關系,因而我們發現克乃西特任職最初幾年裡未與任何同事建立私人友誼時,絲毫也不覺奇怪。
克乃西特極喜歡科普海姆的那位古代語言學家,對團體當局的領導成員們也深懷敬意,但在領導層的工作氛圍裡,幾乎排斥了一切個人的以及私人的感情,一切務求不偏不袒,客觀求實,以緻幾乎不可能産生任何超越公務關系之上的親密關系。
然而對克乃西特而言,仍有一種友誼還實實在在地存在着。
涉及最高教育當局的檔案都是不供借閱的秘密檔案,因而我們僅能通過他偶爾與朋友們談及這方面的内容的交談中去進行推斷。
克乃西特擔任大師初期,出席高層會議時似乎總持緘默态度,除非必須由他本人提出倡議之類時才開口說話。
我們聽說他很快就學會了高層領導的傳統的交往語凋,掌握了那種優雅、機智和愉悅的态度,并熟練地運用于實際之中。
衆所周知,我們教會組織的頭頭們,各學科的大帥們,還有團體當局各部門的領導人相互來往時,無不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種正規場合的禮儀姿态。
我們說不清這種情況始于何時,然而确已成了他們的習慣,尤其當他們彼此間争議越多或者涉及了重大問題,他們的禮數也越發嚴格越發周到,好像這是什麼必得遵守的神秘遊戲規則。
我們揣測這種禮儀可能是與卡斯塔裡其他傳統功能一起傳下來的重要功能,首先是它的安全閥作用:人們在讨論問題時運用超乎尋常的禮貌語氣,不僅可使辯論人避免情緒沖動,有助十令人保持完美的态度,更可借以保護宗教團體和最高教育當局本身的尊嚴。
用慶典的禮服,用神聖的面紗把他們遮掩起來的理由大概也就在此,盡管這種微妙的恭維藝術經常受到學生們的嘲笑。
在克乃西特時代之前,他的前任托馬斯·封·德·特拉維就是一位精通此道的大師。
不過,就這一藝術而言,克乃西特不能算是他的後繼者,更不是他的仿效者,而是一個古老的中國的信徒,他的禮數較少譏諷,更多的則是诙諧。
但是,他也在自己的同事們之間被奉為精于禮數的大師。
事實如此,我們則能忍受而已。
但是每當我們在大禮堂、檔案館、秘書處、接待室以及小型會議和公務旅途中忙得不亦樂乎之際,偶爾想到了我們曾經擁有又已失卻的自由,想到了我們自由選擇工作的自由,不受限制地廣泛研究的自由,我們就會在這一瞬間非常渴望那些日子,而且會設想自己若能再度擁有這份自由,定要徹底享受和充分利用它的潛能。
” 克乃西特在發揚自己屬下官員和學生各不相同的為宗教團體服務的秉賦上,有着過人的精細分辨能力。
他小心慎重地替每一項任務、每一個職位挑選合适的人才,根據各種記錄文字來看,證明他對各種問題,尤其是不同性格的判斷極其确切。
同事們都很樂意向他讨教處理各種疑難性格的難題。
譬如已故音樂大師那位最後的得意門生彼特洛斯的問題。
這位青年屬于那種靜靜的狂熱分子,在服侍可敬的大師期間,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獨特的伴侶、護士和信徒角色,直至大師逝世。
但是當這項任務自然終止之後,他卻當即陷入了抑郁悲傷狀态,當然,大家諒解他,也就容忍了他一段時間,然而,症狀随日俱增,使現任音樂大師羅德維希不得不予以認真關注。
因為這個彼特洛斯硬要留在老音樂大師逝世的小園亭裡,他住在那裡,守護着這間小屋,謹慎地把屋内的陳設和家具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甚至把已故者的居室當作聖殿,老人的躺椅、床榻以及那把古琴都成了不可接觸的聖物,他除了悉心照看這些遺物外,唯一的其他活動就是守護和照料自己敬愛的先師的墳墓。
在他眼裡,終身崇拜死者應是他的天職,他要永遠看守這一紀念聖地,好似他是一個廟宇的奴仆,他也許想讓這地方成為人們朝聖的聖地吧。
老大師下葬後的頭幾天,他拒絕進食,後來仿效老大師臨終前進食的量度,每天僅吃一點點東西,人們覺得他大有步先師的後塵,随同敬愛者同赴黃泉的意向。
但是他難以長久堅持這一作法,不久便改變主意,想做一個園亭和墓園的永久看守人,把這個地方變成永恒的紀念場所。
這個年輕人的行為清楚地顯示了他性格執拗,在經曆過一段令他留戀的特殊生活後,不願再回返普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顯然他暗暗感覺自己已不能勝任往昔的工作了。
“附帶告訴你,那個曾奉派陪伴已故音樂大師的彼特洛斯肯定是瘋狂了。
”這是費羅蒙梯在一封緻克乃西特的短簡裡的尖刻報道。
蒙特坡這位音樂學生的問題自然不需華爾采爾的大師親自操心,更不必插手蒙特坡的公務而加重工作負擔。
但是彼特洛斯的情況越來越糟,他被強行趕出了園亭,然而他的悲傷并未随着時日而消退,甚至到了孤立自己、避不見人的地步,以緻一般的犯規處罰對他全無用處,他的上司們知道克乃西特對他頗有好感,于是現任音樂大師辦公室的官員便向克乃西特征詢意見和幫助,與之同時,他們把這個不聽話的學生送進了醫院的隔離室進行觀察。
克乃西特原本不樂意介入這樁麻煩事件,後來想起這個青年也曾一度有助于自己的思索,最終決定也試着加以援手,便把事情接了下來。
他先建議将被特洛斯置于他的呵護之下,請人們視彼特洛斯為健康常人,允許他單獨出門旅行。
克乃西特在公函裡附了一份簡短、語氣親切的邀請信,請彼特洛斯到華爾采爾略事逗留,他很希望知道老音樂大師臨終前幾天的情形。
蒙特坡醫院的醫生勉強地同意了這個辦法。
人們把克乃西特的邀請轉交給青年學生,情況正如克乃西特所預料,處于糟糕被囚狀況中的彼特洛斯,眼下最受歡迎,最求之不得的事情,莫過于快快逃出這一災難場所。
彼特洛斯立即同意旅行,毫不反抗地接受了正規飲食,一拿到旅行證件就徒步出發了。
他平平安安地抵達了華爾采爾,由于克乃西特吩咐在先,大家對他種種漫不經心的舉止隻當視而不見。
彼特洛斯被安排在來檔案館工作的客人們之中,這讓他感到自己沒有被視為犯過錯的人、病人,或者任何脫出常規的人物,事實上,他也沒有病到不知道重視這種舒适氣氛的程度,因此也就順順當當踏上了這條為他鋪平的重返人生之路。
彼特洛斯初到的幾星期裡,确乎給遊戲大師添了不少麻煩,克乃西特先安排他一項工作,要他把已故音樂大師最後的音樂演奏和音樂研究在嚴格監督下作出詳盡記錄,又讓他在檔案室裡做一些小小的日常工作,借口說眼下檔案室缺人手,工作忙不過來,希望他能抽空去助一臂之力。
總而言之,大家相幫這位誤入歧途的學生重又踏上了正路。
直到他完全平靜下來,顯然已可納入正常軌道之時,克乃西特開始以簡短的交談對他施加直接的教育影響,逐漸消解這位青年的妄想;把已故大師當作偶像進行崇拜,這種行為在卡斯塔裡既不受尊重,也不會獲得許可。
但是彼特洛斯表面看來似乎已經痊愈,但實際上始終未能克服重返蒙特坡的畏懼心理,于是他隻得到華爾采爾一所精英學校去擔任低年級的音樂教師,從此他就一直頗為受人尊敬。
關于克乃西特在治療和陶冶精神和心靈方面所做的工作,實例頗多,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那種溫和品性的巨大感化力量,許多青年學生就像當年克乃西特受老音樂大師教化一樣,因克乃西特而體驗了真正的卡斯塔裡精神。
所有這些感化人的例子都表明克乃西特在性格上毫無毛病,是一個十分健康和平衡的人。
然而他竭力關心幫助那類具有危險性格又思想不穩定的人物,如:彼特洛斯或者德格拉裡烏斯;他似乎又在暗示自己對卡斯塔裡人的此類病症或者對病症缺乏抵抗力有着特殊警惕性和高度敏感性,也暗示他自第一次覺醒之後便對卡斯塔裡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危險始終高度關注,從未懈怠放松。
與此同時,我們的多數同事卻大都輕率地不願正視這種危險,和他的清醒勇敢相差甚遠。
我們揣測,在當時的當權者中,大部分人也已看出這類危險,卻基本上置之度外,克乃西特的策略可稱是不同凡響。
他看清了這些問題,或者應當說他因為熟悉卡斯塔裡的早期曆史而把在危險中生活視作必然的奮鬥。
克乃西特因而肯定并且樂意面對這些危險,而他同時代的多數卡斯塔裡人卻甯肯隻把自己的團體和團體内的生活視作一種恬靜的田園生活。
此外,克乃西特還在約可布斯神父論述本笃會教派的著作中汲取了若幹觀念,如把教會視為一種戰鬥的社團,把虔誠視為鬥争的主場。
這位老人有一次說道:“不認識惡魔與鬼怪,不與它們進行持久的鬥争,便不存在什麼高尚和可敬的生活。
” 在卡斯塔裡高層人士之間很少有親密的友誼關系,因而我們發現克乃西特任職最初幾年裡未與任何同事建立私人友誼時,絲毫也不覺奇怪。
克乃西特極喜歡科普海姆的那位古代語言學家,對團體當局的領導成員們也深懷敬意,但在領導層的工作氛圍裡,幾乎排斥了一切個人的以及私人的感情,一切務求不偏不袒,客觀求實,以緻幾乎不可能産生任何超越公務關系之上的親密關系。
然而對克乃西特而言,仍有一種友誼還實實在在地存在着。
涉及最高教育當局的檔案都是不供借閱的秘密檔案,因而我們僅能通過他偶爾與朋友們談及這方面的内容的交談中去進行推斷。
克乃西特擔任大師初期,出席高層會議時似乎總持緘默态度,除非必須由他本人提出倡議之類時才開口說話。
我們聽說他很快就學會了高層領導的傳統的交往語凋,掌握了那種優雅、機智和愉悅的态度,并熟練地運用于實際之中。
衆所周知,我們教會組織的頭頭們,各學科的大帥們,還有團體當局各部門的領導人相互來往時,無不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種正規場合的禮儀姿态。
我們說不清這種情況始于何時,然而确已成了他們的習慣,尤其當他們彼此間争議越多或者涉及了重大問題,他們的禮數也越發嚴格越發周到,好像這是什麼必得遵守的神秘遊戲規則。
我們揣測這種禮儀可能是與卡斯塔裡其他傳統功能一起傳下來的重要功能,首先是它的安全閥作用:人們在讨論問題時運用超乎尋常的禮貌語氣,不僅可使辯論人避免情緒沖動,有助十令人保持完美的态度,更可借以保護宗教團體和最高教育當局本身的尊嚴。
用慶典的禮服,用神聖的面紗把他們遮掩起來的理由大概也就在此,盡管這種微妙的恭維藝術經常受到學生們的嘲笑。
在克乃西特時代之前,他的前任托馬斯·封·德·特拉維就是一位精通此道的大師。
不過,就這一藝術而言,克乃西特不能算是他的後繼者,更不是他的仿效者,而是一個古老的中國的信徒,他的禮數較少譏諷,更多的則是诙諧。
但是,他也在自己的同事們之間被奉為精于禮數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