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召-1
關燈
小
中
大
約瑟夫·克乃西特的出身情況已無從查考。
他的身世與精英學校的許多學生相似,若非早年喪親,便不會被教育組織從不良環境中救出而培養教育的。
不管怎麼說,他總算沒有受到精英學校與家庭問的矛盾沖突之苦,有些同齡年輕人卻深受其害,不僅難以進人宗教團體,還使一些原本天賦頗高的青年思想混亂,甚至成為有問題的人。
克乃西特卻屬于幸運兒之列,他似乎是專為卡斯塔裡、為宗教團體而生的,是注定要替教育組織當局服務的。
盡管他的精神生活也并非毫無疑問,可他所經曆的每一個精神奉獻者天生必得的精神悲劇,卻絲毫沒有人身的苦難。
如此吸引我們深入關注克乃西特個人品性的原因,也許并非完全由于這類精神悲劇;與其說是由于他的從容、開朗的性格,不如說是由于他光彩照人的個性,克乃西特憑借它們得以圓滿完成自己的命運,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标。
與世界上任何重要人物一樣,他也有自己的“惡煞”和“吉星”,我們看到他的吉星使他免受陰郁和狂熱的困擾。
縱然如此,肯定也有隐蔽不明的東西是我們全不知曉的,所以我們不要忘記,凡是曆史著作,不管寫得多麼客觀平實,也不管撰寫者多麼力求符合真實,仍然擺脫不了杜撰範疇,它們的三維本質都是屬于虛構的。
因此,我們就連對那些最偉大的人物,不論是巴赫還是莫紮特,他們的實際生活究競如何呢?是較為愉快呢還是很沉重,我們都不得而知。
莫紮特以一位過早完成使命者的獨特感人和可愛的天賦感動我們,巴赫則以上帝的父親般的願望開導我們,慰藉我們,要我們忠誠于痛苦,忠誠于死亡。
而這一切我們都無法從他們的傳記作品裡讀到,也無法從種種流傳的私人生活轶事中得知,我們唯有通過聆聽他們的作品,從音樂裡獲知這一切。
更進一步說,盡管我們早已熟讀巴赫的傳記,早已由他的音樂推想出他的整個形象,但我們仍會情不自禁地要想到他死後遺稿的命運:我們想象他在世時似乎曾認為自己的全部作品将在死後立即遭人遺忘,手稿将被作為垃圾處理,因而内心黯然,他還認為他的一個兒子而不是他本人會成為“偉人巴赫”,成果累累,他還認為自己的著作不是被人再發現,就會受到諸如副刊文字年代的誤解和糟踏,等等。
同樣,我們也傾向于想象莫紮特生前就已知道自己的安全已掌握在死神手中,恰恰在他寫出大量健康、完美作品的創作繁榮時期,他便已預知死神即将擁抱他了。
凡是有一件作品還留存世間的地方,那裡的曆史學家便隻能做一件事,他必須把這件作品與創作者的生平聯系起來作為富于生氣統一體的兩個不可分割部分進行綜合概括。
我們對莫紮特或者巴赫要這麼做,對克乃西特也要這樣做,盡管他隸屬于我們這個缺乏創造性的時代,而且也并無一件像兩位大師那樣的“作品”留存于世。
我們試着追尋克乃西特的生平蹤迹時,當然也要試着對此稍加闡述,我們作為曆史學家不得不深感遺憾,因為關于他後期生活的确鑿材料幾乎一點也沒有留存下來。
這便賦予了我們承擔重任的勇氣,因為克乃西特生平的最後部分已化為一則聖人傳說。
我們通盤接受了這一傳說,而且并不理會它是否屬于出自虔誠之心的杜撰。
如同我們對克乃西特的誕生和身世一無所知,對他的死亡情況亦然。
但是我們絕無半點理由假定他的死亡可能是一場純粹的意外。
就我們的認識來看,他的生平由若于明顯的發展階段所組成,隻要我們對他的結局聯系傳說進行一番思索,便會樂意接受和寫下這一傳說。
我們這麼做,是因為傳說所描叙的最後階段生活似乎完全符合他先前各個階段的生活。
我們甚至承認,他的生命最後竟消失在傳說之中也似乎是合理的、有機的,就像我們相信一顆星座消失在肉眼望不見的“地下”、而卻依然存在一樣,毫無可資疑慮之處。
約瑟夫·克乃西特活在我們——這裡指的是本書作者與讀者——生活的世界裡,達到了我們能夠想象的最高峰,獲得了最高成就。
他作為遊戲大師成了一切為精神修養而努力的人們的領袖和導師。
他出色地管理了自己繼承的精神遺産并加以補充擴展。
他曾擔任我們所有人都敬仰的一座寺院的主持。
但是他不止是達到了并且承擔起一個遊戲大師和我們宗教組織最高層一個位置的職務,而是越出了界限,進入了我們僅能仰望揣摩的境地。
因此,為了與他的生活完全符合,我們必須讓他的傳記也越出通常的範疇,以便最終過渡到傳說的境地。
我們不僅接受這一奇迹事實,而且慶幸出現了奇迹,我們不想作任何多餘的解釋。
凡是克乃西特的生活還屬于曆史事實的時候,我們就如實撰寫,直到某一個确定的日子,至于以後的傳聞則是照我們研究所得盡量精确報道。
對于他的童年生活,也即克乃西特進入精英學校以前的情況,我們僅知道一件事實,而這件事卻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因為它意味着精神思想向他發出的最早的偉大召喚,意味着他的第一次使命,而這首次召喚的源頭并非來自科學或學術,而是來自音樂。
對于這一段傳記材料,也如同幾乎全部有關克乃西特私人生活的回憶材料一樣,都得感謝一位玻璃球遊戲學生寫下的詳盡記載,這位學生衷心仰慕玻璃球遊戲,記錄了自己偉大導師的許多言論和轶事。
當時克乃西特約摸十二歲或者十三歲,已在位于查貝華特市郊小城貝羅奮根的拉丁語學校裡就讀了一段時間。
貝羅奮根也許正是他的出生地。
克乃西特多年領取獎學金,該校的老師們,尤其是音樂老師,都積極向學校最高當局推薦他入精英學校深造,至少已推薦了兩次或者三次。
不過他本人對此尚一無所知,也從未接觸過精英學校或者最高教育委員會當局的導師們。
那位音樂老師(當時克乃西特正學習小提琴和詩琴)告訴他,也許一位音樂導師不久即來貝羅奮根視察該校的音樂教學,約瑟夫必須乖乖練琴,以免屆時讓自己和老師出醜。
這消息使克乃西特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因為男孩當然清楚這位音樂導師是何等人物,他絕非通常那種兩年一度來學校視察的教育委員會的普通督學,他乃是最受尊敬的教育委員會最高當局的十二位最高成員之一,是十二位半人半神中的一位呢! 這位神明主持着全國一切音樂事務的最高領導工作。
這位音樂導師也是玻璃球遊戲團體的音樂大師,他竟然要親臨貝羅奮根了!在小約瑟夫眼中,比音樂導師更具傳奇性和神秘魔力的人物也許隻有玻璃球遊戲大師本人了。
克乃西特對這位即将駕臨的導師充滿了敬重與恐懼之情,把他想象成種種不同形象,時而是一位君王,時而是一個魔術師,時而又是耶稣十二門徒之一,或者是古典時期的一位富于傳奇色彩的偉大藝術家,相當于米夏艾爾·普萊托裡烏斯,克勞迪烏·蒙特維爾梯,約翰·約可布·弗羅貝格爾或者甚至是巴赫。
——他滿懷欣喜期待着這顆巨星顯現的瞬間,同時卻又滿懷恐懼。
因為一位天使般的半人半神,一位統轄着精神世界的神秘攝政王即将活生生地來到這座幾間小城,來到這座拉丁語學校,他們很快就會見面,這位大師也許會詢問他、測驗他、訓斥他,或者會贊譽他,——這将是一件大事,簡直是一種奇迹,是罕見的天象。
恰如他的教師所述,一位音樂大師親自駕臨這座小城以及小小的拉丁語學校,幾十年來這是第一回。
克乃西特在心裡
他的身世與精英學校的許多學生相似,若非早年喪親,便不會被教育組織從不良環境中救出而培養教育的。
不管怎麼說,他總算沒有受到精英學校與家庭問的矛盾沖突之苦,有些同齡年輕人卻深受其害,不僅難以進人宗教團體,還使一些原本天賦頗高的青年思想混亂,甚至成為有問題的人。
克乃西特卻屬于幸運兒之列,他似乎是專為卡斯塔裡、為宗教團體而生的,是注定要替教育組織當局服務的。
盡管他的精神生活也并非毫無疑問,可他所經曆的每一個精神奉獻者天生必得的精神悲劇,卻絲毫沒有人身的苦難。
如此吸引我們深入關注克乃西特個人品性的原因,也許并非完全由于這類精神悲劇;與其說是由于他的從容、開朗的性格,不如說是由于他光彩照人的個性,克乃西特憑借它們得以圓滿完成自己的命運,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标。
與世界上任何重要人物一樣,他也有自己的“惡煞”和“吉星”,我們看到他的吉星使他免受陰郁和狂熱的困擾。
縱然如此,肯定也有隐蔽不明的東西是我們全不知曉的,所以我們不要忘記,凡是曆史著作,不管寫得多麼客觀平實,也不管撰寫者多麼力求符合真實,仍然擺脫不了杜撰範疇,它們的三維本質都是屬于虛構的。
因此,我們就連對那些最偉大的人物,不論是巴赫還是莫紮特,他們的實際生活究競如何呢?是較為愉快呢還是很沉重,我們都不得而知。
莫紮特以一位過早完成使命者的獨特感人和可愛的天賦感動我們,巴赫則以上帝的父親般的願望開導我們,慰藉我們,要我們忠誠于痛苦,忠誠于死亡。
而這一切我們都無法從他們的傳記作品裡讀到,也無法從種種流傳的私人生活轶事中得知,我們唯有通過聆聽他們的作品,從音樂裡獲知這一切。
更進一步說,盡管我們早已熟讀巴赫的傳記,早已由他的音樂推想出他的整個形象,但我們仍會情不自禁地要想到他死後遺稿的命運:我們想象他在世時似乎曾認為自己的全部作品将在死後立即遭人遺忘,手稿将被作為垃圾處理,因而内心黯然,他還認為他的一個兒子而不是他本人會成為“偉人巴赫”,成果累累,他還認為自己的著作不是被人再發現,就會受到諸如副刊文字年代的誤解和糟踏,等等。
同樣,我們也傾向于想象莫紮特生前就已知道自己的安全已掌握在死神手中,恰恰在他寫出大量健康、完美作品的創作繁榮時期,他便已預知死神即将擁抱他了。
凡是有一件作品還留存世間的地方,那裡的曆史學家便隻能做一件事,他必須把這件作品與創作者的生平聯系起來作為富于生氣統一體的兩個不可分割部分進行綜合概括。
我們對莫紮特或者巴赫要這麼做,對克乃西特也要這樣做,盡管他隸屬于我們這個缺乏創造性的時代,而且也并無一件像兩位大師那樣的“作品”留存于世。
我們試着追尋克乃西特的生平蹤迹時,當然也要試着對此稍加闡述,我們作為曆史學家不得不深感遺憾,因為關于他後期生活的确鑿材料幾乎一點也沒有留存下來。
這便賦予了我們承擔重任的勇氣,因為克乃西特生平的最後部分已化為一則聖人傳說。
我們通盤接受了這一傳說,而且并不理會它是否屬于出自虔誠之心的杜撰。
如同我們對克乃西特的誕生和身世一無所知,對他的死亡情況亦然。
但是我們絕無半點理由假定他的死亡可能是一場純粹的意外。
就我們的認識來看,他的生平由若于明顯的發展階段所組成,隻要我們對他的結局聯系傳說進行一番思索,便會樂意接受和寫下這一傳說。
我們這麼做,是因為傳說所描叙的最後階段生活似乎完全符合他先前各個階段的生活。
我們甚至承認,他的生命最後竟消失在傳說之中也似乎是合理的、有機的,就像我們相信一顆星座消失在肉眼望不見的“地下”、而卻依然存在一樣,毫無可資疑慮之處。
約瑟夫·克乃西特活在我們——這裡指的是本書作者與讀者——生活的世界裡,達到了我們能夠想象的最高峰,獲得了最高成就。
他作為遊戲大師成了一切為精神修養而努力的人們的領袖和導師。
他出色地管理了自己繼承的精神遺産并加以補充擴展。
他曾擔任我們所有人都敬仰的一座寺院的主持。
但是他不止是達到了并且承擔起一個遊戲大師和我們宗教組織最高層一個位置的職務,而是越出了界限,進入了我們僅能仰望揣摩的境地。
因此,為了與他的生活完全符合,我們必須讓他的傳記也越出通常的範疇,以便最終過渡到傳說的境地。
我們不僅接受這一奇迹事實,而且慶幸出現了奇迹,我們不想作任何多餘的解釋。
凡是克乃西特的生活還屬于曆史事實的時候,我們就如實撰寫,直到某一個确定的日子,至于以後的傳聞則是照我們研究所得盡量精确報道。
對于他的童年生活,也即克乃西特進入精英學校以前的情況,我們僅知道一件事實,而這件事卻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因為它意味着精神思想向他發出的最早的偉大召喚,意味着他的第一次使命,而這首次召喚的源頭并非來自科學或學術,而是來自音樂。
對于這一段傳記材料,也如同幾乎全部有關克乃西特私人生活的回憶材料一樣,都得感謝一位玻璃球遊戲學生寫下的詳盡記載,這位學生衷心仰慕玻璃球遊戲,記錄了自己偉大導師的許多言論和轶事。
當時克乃西特約摸十二歲或者十三歲,已在位于查貝華特市郊小城貝羅奮根的拉丁語學校裡就讀了一段時間。
貝羅奮根也許正是他的出生地。
克乃西特多年領取獎學金,該校的老師們,尤其是音樂老師,都積極向學校最高當局推薦他入精英學校深造,至少已推薦了兩次或者三次。
不過他本人對此尚一無所知,也從未接觸過精英學校或者最高教育委員會當局的導師們。
那位音樂老師(當時克乃西特正學習小提琴和詩琴)告訴他,也許一位音樂導師不久即來貝羅奮根視察該校的音樂教學,約瑟夫必須乖乖練琴,以免屆時讓自己和老師出醜。
這消息使克乃西特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因為男孩當然清楚這位音樂導師是何等人物,他絕非通常那種兩年一度來學校視察的教育委員會的普通督學,他乃是最受尊敬的教育委員會最高當局的十二位最高成員之一,是十二位半人半神中的一位呢! 這位神明主持着全國一切音樂事務的最高領導工作。
這位音樂導師也是玻璃球遊戲團體的音樂大師,他竟然要親臨貝羅奮根了!在小約瑟夫眼中,比音樂導師更具傳奇性和神秘魔力的人物也許隻有玻璃球遊戲大師本人了。
克乃西特對這位即将駕臨的導師充滿了敬重與恐懼之情,把他想象成種種不同形象,時而是一位君王,時而是一個魔術師,時而又是耶稣十二門徒之一,或者是古典時期的一位富于傳奇色彩的偉大藝術家,相當于米夏艾爾·普萊托裡烏斯,克勞迪烏·蒙特維爾梯,約翰·約可布·弗羅貝格爾或者甚至是巴赫。
——他滿懷欣喜期待着這顆巨星顯現的瞬間,同時卻又滿懷恐懼。
因為一位天使般的半人半神,一位統轄着精神世界的神秘攝政王即将活生生地來到這座幾間小城,來到這座拉丁語學校,他們很快就會見面,這位大師也許會詢問他、測驗他、訓斥他,或者會贊譽他,——這将是一件大事,簡直是一種奇迹,是罕見的天象。
恰如他的教師所述,一位音樂大師親自駕臨這座小城以及小小的拉丁語學校,幾十年來這是第一回。
克乃西特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