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關燈
小
中
大
不中聽的話。
賴伯合上筆記本,把它放進上衣口袋。
“對盜車賊我們可是有經驗了。
波蘭團夥和羅馬尼亞團夥專門幹這個,可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亞洲人盜車,亞洲人有别的專長。
被盜的是中檔車,但主要是高檔車,奔馳、寶馬、奧迪、富豪、淩志、阿爾發一羅米歐、保時捷、美洲虎……這些車值得偷,運出去也值得。
但是從來還沒有發生過一輛‘鴨子’被職業盜車賊偷走的事。
現在居然有個亞洲人要偷小‘鴨子’?” “您是說,我兒子羅伯特在撒謊?”胡伯特又火起來了,“真是豈有此理!我要對您提出投訴。
我兒子被打成重傷,而警察卻懷疑他的陳述。
我們這個德國是越來越不像話了。
” “爸……”羅伯特安慰地擡起手說,“你别激動,我還活着,車子還在……咱們應該高興。
”然後問賴伯,“下一步怎麼辦,探長先生?” “您明天上我辦公室來,做個記錄。
” “我兒子在徹底康複之前不會出家門!”胡伯特指着醫生說,“海梅斯大夫會出證明的。
” “别這樣,爸。
”羅伯特對賴伯點點頭說,“沒有那麼嚴重。
我明天上您那兒去,探長先生。
” 賴伯感到高興的是,他終于離開了哈比希的家。
他的陪同者在汽車裡對他說:“嗨,這位處長先生真夠嗆。
要是他投訴你……這筆墨官司夠你打的了。
” “他決不會的。
我了解這種人,警察隊伍裡也有,發一通牢騷,完了就像一隻洩了氣的氣球。
最好的辦法是,裝聾作啞,就當什麼也沒聽見。
” “彼得,你不相信這個羅伯特?” “他的叙述不尋常,不符合我們有關盜車案的經驗,更别說是有關有組織犯罪的經驗。
” “也許是個單幹的。
” “有高檔車不偷,去偷一輛‘鴨子’,這人不是有毛病嗎?還有什麼功夫!職業盜車賊隻會悄悄地往黑暗裡一逃了之。
他的說法肯定有問題。
誰知道這孩子想隐瞞什麼。
等明天再說,明天他父親不在場,看我把他的話全套出來。
” 然而在第二天,羅伯特仍堅持頭一天的說法,他父親沒來,是海梅斯大夫陪他來的。
這對賴伯來說正好,他聽了醫生的報告和受傷情況,做了一份記錄,讓羅伯特簽字,然後把記錄放進了一個文件夾,讓它今後幾年吃灰塵去。
羅伯特和海梅斯大夫走後,賴伯說:“有一點我現在可以肯定,不是什麼襲擊,也不是什麼功夫!醫生所列舉的傷勢,根本不是功夫所造成的。
這孩子跟人打了一架,事後編了一套被襲擊的故事來保護自己,敷衍自己的父親。
對我們來說,這案子就到此為止了。
讓我惱火的是,我們老得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片!” 波蘭人卡利爾-波德涅夫斯基被害一案成了一樁無頭公案。
沒有任何線索,任何疑點,任何突破口。
卡利爾是一名普通的旅遊者,令人注意的隻是,他被人用一種亞洲人的方法——用個細鋼絲繩套——勒死了。
在波蘭進行的調查結果也沒有顯示任何有價值的線索:死者住在華沙以南一座名為瓦爾卡的小城,職業是藥劑師,單身,無前科,表現良好,有自己的小樓房,不令人注意,是個老實巴交的公民。
至于他吸食海洛因,看來誰都不知道。
為什麼要用鋼絲繩殺死他呢? 沃特克有個大膽的設想:“此人46歲,未婚,可能是個同性戀者……因此是同類相殺。
” “大白天在公園裡,用鋼絲繩套?” “我們知道,男妓中間有許多亞洲人。
” 賴伯在沃特克放還檔案之前又把它翻了一下說:“我倒是注意到了另外一點。
” “他死之前吃了青豆炸豬排?”這是典型的沃特克的評論。
經常同殺人犯打交道使他有點玩世不恭。
“卡利爾是個藥劑師。
” “你更希望他是個婦科醫生,是嗎?” “藥劑師有豐富的化學知識……” “你的意思是……” “隻是一個想法,通過藥房販毒,這倒是個不令人注意的辦法。
” “這麼說來,我們又回到老問題上來了:我的死者其實是你的死者,你拿去按你的路子辦吧……” “那個說從波蘭運來海洛因的電話;那個新擠進市場的越南人團夥;那個被人用亞洲方式殺死的波蘭藥劑師,把這一切聯系起來,難道看不出點名堂嗎?” “這是個初見端倪的大膽設想,親愛的。
” “但畢竟有了輪廓。
” “輪廓能帶來什麼呢?” “事物的内在聯系。
” “關鍵在哪兒呢?” “不知道。
” “祝賀你,你差一點就把案破了。
”賴伯對沃特克的譏笑并不介意,他知道這并沒有惡意,而是友好的鼓勵。
賴伯說:“應當仔細看看在瓦爾卡的那家藥店。
” 沃特克說:“真了不起。
” “什麼了不起?” “你居然能記住那個犄角旮旯的名字!要是我們讓波蘭當局參與破案,你看會有什麼結果?” “不會有多大收獲。
” “那就算了。
另外,海洛因不可能在地下室裡生産,更不可能在瓦爾卡生産,而是來自金三角或者哥倫比亞,是純度或高或低的制成品。
嗨,這些還用對你說嘛!” “藥劑師可能會制做可卡因,首先是做LSD①,還有……搖頭丸。
”賴伯忽然拍了一下腦門,“我真笨,怎麼沒早想到呢!搖頭丸嘛——時髦毒品,青年人的追求,大名鼎鼎的大力九!任何一個藥劑師,任何一個略有小技的化學師都能做搖頭丸!任何一個化驗員都能配制這樣的鬼玩意兒……”賴伯越說越激動,又把死者的檔案拿了出來,“初見端倪的設想這下清楚了:一名藥劑師從波蘭來到慕尼黑,被人殺害了。
是亞洲人殺的嗎?是不是争權奪利,海洛因對搖頭丸?我們知道,某些種類的搖頭丸是從波蘭走私入境,悄悄地散布開來的。
那麼現在搖頭丸是不是已經開始幹擾亞洲人的毒品市場了?我的天哪,要真是這樣的話……” ①Lysergicaciddiethlamide,麥角二乙胺。
“怎麼樣?” “那用不了多久,我們這兒就會爆發真正的團夥大戰,你那兒就會屍積如山。
那些人殘酷無情,用個把鋼絲繩套簡直太小意思了!” “你準備怎麼對付?”沃特克問道,雖然他已料到賴伯會怎麼回答。
“跟以往一樣,等着瞧!” “哪你剛才說的全是廢話!” “搖頭丸的圈子分布很廣,圈内情況極為複雜。
搖頭丸加上‘技術音樂’②,如今是迪斯科舞廳裡壓倒一切的話題。
我們已經在校園裡抓到過散發搖頭丸的人,他們把藥丸送給13歲以上的孩子。
誰吃了第一粒,就想吃第二粒。
第三粒,于是陷入依賴。
散發者的簡單手法就是:送給你吃三粒,你就成了新的老主顧!” ②Techno-Musik,一種使用電子計算機作曲的、節奏極強、音量極大的跳舞音樂,90年代興起于德國。
“然後呢?” “然後沒事兒。
那些散發者也是青年人,有時候比顧客還年輕,因而不能判他們刑。
他們有固定的住址,也就是父母的家。
父母一無所知,也許會把孩子揍一頓,但管什麼用呢?這些小歹徒和黑手黨、三合會的大同事們一樣,也是守口如瓶,不說來源,不說姓名,不說地址。
即使供出一個人,那人也不過是個散發者,什麼都不說,又得從頭做起!我
賴伯合上筆記本,把它放進上衣口袋。
“對盜車賊我們可是有經驗了。
波蘭團夥和羅馬尼亞團夥專門幹這個,可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亞洲人盜車,亞洲人有别的專長。
被盜的是中檔車,但主要是高檔車,奔馳、寶馬、奧迪、富豪、淩志、阿爾發一羅米歐、保時捷、美洲虎……這些車值得偷,運出去也值得。
但是從來還沒有發生過一輛‘鴨子’被職業盜車賊偷走的事。
現在居然有個亞洲人要偷小‘鴨子’?” “您是說,我兒子羅伯特在撒謊?”胡伯特又火起來了,“真是豈有此理!我要對您提出投訴。
我兒子被打成重傷,而警察卻懷疑他的陳述。
我們這個德國是越來越不像話了。
” “爸……”羅伯特安慰地擡起手說,“你别激動,我還活着,車子還在……咱們應該高興。
”然後問賴伯,“下一步怎麼辦,探長先生?” “您明天上我辦公室來,做個記錄。
” “我兒子在徹底康複之前不會出家門!”胡伯特指着醫生說,“海梅斯大夫會出證明的。
” “别這樣,爸。
”羅伯特對賴伯點點頭說,“沒有那麼嚴重。
我明天上您那兒去,探長先生。
” 賴伯感到高興的是,他終于離開了哈比希的家。
他的陪同者在汽車裡對他說:“嗨,這位處長先生真夠嗆。
要是他投訴你……這筆墨官司夠你打的了。
” “他決不會的。
我了解這種人,警察隊伍裡也有,發一通牢騷,完了就像一隻洩了氣的氣球。
最好的辦法是,裝聾作啞,就當什麼也沒聽見。
” “彼得,你不相信這個羅伯特?” “他的叙述不尋常,不符合我們有關盜車案的經驗,更别說是有關有組織犯罪的經驗。
” “也許是個單幹的。
” “有高檔車不偷,去偷一輛‘鴨子’,這人不是有毛病嗎?還有什麼功夫!職業盜車賊隻會悄悄地往黑暗裡一逃了之。
他的說法肯定有問題。
誰知道這孩子想隐瞞什麼。
等明天再說,明天他父親不在場,看我把他的話全套出來。
” 然而在第二天,羅伯特仍堅持頭一天的說法,他父親沒來,是海梅斯大夫陪他來的。
這對賴伯來說正好,他聽了醫生的報告和受傷情況,做了一份記錄,讓羅伯特簽字,然後把記錄放進了一個文件夾,讓它今後幾年吃灰塵去。
羅伯特和海梅斯大夫走後,賴伯說:“有一點我現在可以肯定,不是什麼襲擊,也不是什麼功夫!醫生所列舉的傷勢,根本不是功夫所造成的。
這孩子跟人打了一架,事後編了一套被襲擊的故事來保護自己,敷衍自己的父親。
對我們來說,這案子就到此為止了。
讓我惱火的是,我們老得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片!” 波蘭人卡利爾-波德涅夫斯基被害一案成了一樁無頭公案。
沒有任何線索,任何疑點,任何突破口。
卡利爾是一名普通的旅遊者,令人注意的隻是,他被人用一種亞洲人的方法——用個細鋼絲繩套——勒死了。
在波蘭進行的調查結果也沒有顯示任何有價值的線索:死者住在華沙以南一座名為瓦爾卡的小城,職業是藥劑師,單身,無前科,表現良好,有自己的小樓房,不令人注意,是個老實巴交的公民。
至于他吸食海洛因,看來誰都不知道。
為什麼要用鋼絲繩殺死他呢? 沃特克有個大膽的設想:“此人46歲,未婚,可能是個同性戀者……因此是同類相殺。
” “大白天在公園裡,用鋼絲繩套?” “我們知道,男妓中間有許多亞洲人。
” 賴伯在沃特克放還檔案之前又把它翻了一下說:“我倒是注意到了另外一點。
” “他死之前吃了青豆炸豬排?”這是典型的沃特克的評論。
經常同殺人犯打交道使他有點玩世不恭。
“卡利爾是個藥劑師。
” “你更希望他是個婦科醫生,是嗎?” “藥劑師有豐富的化學知識……” “你的意思是……” “隻是一個想法,通過藥房販毒,這倒是個不令人注意的辦法。
” “這麼說來,我們又回到老問題上來了:我的死者其實是你的死者,你拿去按你的路子辦吧……” “那個說從波蘭運來海洛因的電話;那個新擠進市場的越南人團夥;那個被人用亞洲方式殺死的波蘭藥劑師,把這一切聯系起來,難道看不出點名堂嗎?” “這是個初見端倪的大膽設想,親愛的。
” “但畢竟有了輪廓。
” “輪廓能帶來什麼呢?” “事物的内在聯系。
” “關鍵在哪兒呢?” “不知道。
” “祝賀你,你差一點就把案破了。
”賴伯對沃特克的譏笑并不介意,他知道這并沒有惡意,而是友好的鼓勵。
賴伯說:“應當仔細看看在瓦爾卡的那家藥店。
” 沃特克說:“真了不起。
” “什麼了不起?” “你居然能記住那個犄角旮旯的名字!要是我們讓波蘭當局參與破案,你看會有什麼結果?” “不會有多大收獲。
” “那就算了。
另外,海洛因不可能在地下室裡生産,更不可能在瓦爾卡生産,而是來自金三角或者哥倫比亞,是純度或高或低的制成品。
嗨,這些還用對你說嘛!” “藥劑師可能會制做可卡因,首先是做LSD①,還有……搖頭丸。
”賴伯忽然拍了一下腦門,“我真笨,怎麼沒早想到呢!搖頭丸嘛——時髦毒品,青年人的追求,大名鼎鼎的大力九!任何一個藥劑師,任何一個略有小技的化學師都能做搖頭丸!任何一個化驗員都能配制這樣的鬼玩意兒……”賴伯越說越激動,又把死者的檔案拿了出來,“初見端倪的設想這下清楚了:一名藥劑師從波蘭來到慕尼黑,被人殺害了。
是亞洲人殺的嗎?是不是争權奪利,海洛因對搖頭丸?我們知道,某些種類的搖頭丸是從波蘭走私入境,悄悄地散布開來的。
那麼現在搖頭丸是不是已經開始幹擾亞洲人的毒品市場了?我的天哪,要真是這樣的話……” ①Lysergicaciddiethlamide,麥角二乙胺。
“怎麼樣?” “那用不了多久,我們這兒就會爆發真正的團夥大戰,你那兒就會屍積如山。
那些人殘酷無情,用個把鋼絲繩套簡直太小意思了!” “你準備怎麼對付?”沃特克問道,雖然他已料到賴伯會怎麼回答。
“跟以往一樣,等着瞧!” “哪你剛才說的全是廢話!” “搖頭丸的圈子分布很廣,圈内情況極為複雜。
搖頭丸加上‘技術音樂’②,如今是迪斯科舞廳裡壓倒一切的話題。
我們已經在校園裡抓到過散發搖頭丸的人,他們把藥丸送給13歲以上的孩子。
誰吃了第一粒,就想吃第二粒。
第三粒,于是陷入依賴。
散發者的簡單手法就是:送給你吃三粒,你就成了新的老主顧!” ②Techno-Musik,一種使用電子計算機作曲的、節奏極強、音量極大的跳舞音樂,90年代興起于德國。
“然後呢?” “然後沒事兒。
那些散發者也是青年人,有時候比顧客還年輕,因而不能判他們刑。
他們有固定的住址,也就是父母的家。
父母一無所知,也許會把孩子揍一頓,但管什麼用呢?這些小歹徒和黑手黨、三合會的大同事們一樣,也是守口如瓶,不說來源,不說姓名,不說地址。
即使供出一個人,那人也不過是個散發者,什麼都不說,又得從頭做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