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華夏萬古長(3)

關燈
工作,也有要回淪陷區的。

    其中一個,回北平。

    ” 吉普車在夜幕中,駛向前方。

     吉普車停靠在街口,他和鄧元初下車後,向内行去。

     牌匾上書“太平試館”。

     謝骛清于牌匾下,邁入石門門檻。

    屋子裡面,坐着幾個身着灰布袍子的男人,年齡各異,其中一個戴着一副眼鏡,在灰布袍子内是一件洗舊的襯衫。

    他低垂着頭,似在閉目養神。

     等在後頭的幾個男人依次按照名冊,領了路資,離開屋子。

    謝骛清走到那個男人面前,在兩扇木門閉合後,低聲道:“召先生。

    ” 召應恪被喚醒,擡頭,和謝骛清對視。

     召家大公子,而今也過了不惑之年。

    數年牢獄,使他華發倍增,清俊面容不再,文人氣息倒是未減。

     謝骛清搬過來一個高背座椅,擺在召應恪面前。

    昔日兩人初見,他為京城貴客,而他則是名譽四九城的才子,受軍閥迫害,走上了仕途。

     自此,兩人皆是身份數變。

     1933年是一個命運的分水嶺,對他是,對召應恪亦是。

     召應恪因在天津監獄釋放抗日同盟軍将領,而遭逮捕。

    其後剝奪一切職務,入獄數年。

    彼時,謝骛清返回南方,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遭遇了最艱難時期,萬裡長征去往延安。

    當他在國共再次合作後,接到去各地監獄營救□□的指示,于名單上看到召應恪的名字,确實意外,再看到被捕原因,心下了然。

     他落座,平視眼前人:“先生執意回淪陷區,可知北平如今是什麼境地?” “召某在獄中看過報,”召應恪答,“百業蕭條,民不聊生。

    日夜難安,朝不保夕。

    ” 謝骛清輕颔首。

     鄧元初來武漢前接到延安的指示,送召應恪等十數人深入已淪陷的華北。

     其後的人生,隻有召應恪自己清楚。

     “繼清出生,仰仗先生護佑,”他在召應恪臨行前的十分鐘,以清淡語氣叙舊,“今夜,未未也在武漢。

    ” 召應恪的眼睛裡,盛了太多東西。

    何未未必清楚,面前這位謝少将軍卻是知音。

     少時婚約,如前生之念,模糊到隻餘南洋一個少女背影。

     召應恪不敢深想。

    他于摯友生前,在南洋碼頭上曾應允,無論如何守住何家航運。

    自此後,解除婚約為此,迎娶何家大小姐為此……每每午夜難眠,他仰躺于黃銅床上,安慰自己的都是,至少在何未曾真心備過嫁妝,想嫁入召家。

     “這裡叫太平試館,四九城也有一個同樣名字的地方,”召應恪笑着、輕聲道,“是過去各省秀才們趕考的落腳地。

    ” “是嗎。

    ”謝骛清答。

     召應恪颔首。

     過往即是過往,留存心底,足矣。

     *** 召應恪和謝骛清并肩而出。

     謝骛清把登記簿子遞給鄧元初,由他負責送去車站。

    鄧元初接了簿子,夾在手肘下,自口袋裡摸出一包土煙:“西北帶來的。

    ” “我不抽煙。

    ”召應恪笑答。

     鄧元初點頭一笑,收妥煙:“我妻子出生在松花江畔,小舅子殉國于關外,對能在早年支持抗戰的人,有感情。

    ” 召應恪亦是點頭:“在獄中,常聽人唱《松花江上》。

    ” 鄧元初道:“我妻子也常聽。

    ” 鄧元初親自駕車,送召應恪去火車站。

    二人于站台作别。

     過去,召應恪供職北洋政府時,和鄧元初在宴席上見過兩回,在何未的航運公司也碰到過。

    鄧元初初見誰,都給人一種推人出去十萬八千裡的距離感。

    而今,隔膜消失。

     召應恪知八路軍一直武器短缺,擔心問:“武器補給可好些了?” 鄧元初搖頭:“我們有一個師,九千多戰士,隻有五千多的槍。

    槍彈嚴重短缺,發下去的子彈,都要數清楚用。

    一人二十幾顆。

    ” 鄧元初笑着補充道:“萬幸,戰士們的槍法都不錯。

    ” 他看召應恪憂心不語,反而寬慰說:“從31年,我們對日本人就沒放下過槍。

    六年抗戰,日子就是這麼過來的,沒有子彈還有大刀。

    當初奪回多倫,還不是主帥舉刀沖鋒?” 火車北上的時辰已至。

     召應恪竟生出惺惺相惜之感,忽然問:“将軍為何從軍?” “因為幼年喜歡讀群英傳,”鄧元初笑道,“喜歡一位名将,戚繼光。

    ” 召應恪恍然:“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 掃清倭寇是那位明代英雄的心願,正巧,合了今日時境。

     鄧元初欣然:“我最喜歡的,便是這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