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茶經水傳平生事

關燈
一位白衣人正飄然站在城頭,同守城的士兵說着什麼。

    他的白衣在雨夜中看上去就像是一抹月光。

     那,赫然竟是他自己。

     楊逸之一聲清嘯,從馬背上飛舞而起。

     諸天微芒全都一黯,盡被聚斂在他的手中。

    他仿佛是天上的飛仙,曳着一條長長的光練,淩空飛舞,直逼城頭! 城頭上的白衣人一驚,光練已經當頭,化成了一柄劍。

     那是曠絕當代的一柄劍。

     白衣人想接,卻發覺無法接。

    白衣人想擋,卻發覺無法擋。

     這一柄劍仿佛亘古就在那裡,由宿命決定應該插入他的胸口,絕沒有人能夠阻擋。

     他隻能恍惚地雙手一合。

     劍芒已刺穿了他的雙掌。

    楊逸之的身影垂落,正擋在他面前。

     隻需一步,他就可以踏入平壤城。

    他立即就能化身千億,像水一樣融入這座城,再也沒有人能阻攔。

     但隻差一步,他卻永遠都無法再進入這座城。

     楊逸之正擋在這一步之前,擋住了他橫掃天下的野心。

     白衣人凝視着他。

     城頭上的士兵凝視着他們,驚訝地凝視着。

    他們從未見過如此相似的兩個人。

     這兩人實在太像,無論從相貌、神情,甚至風姿、儀表,都簡直一模一樣,無法分辨出來。

     如果不是真正的楊逸之站在眼前,絕沒有人懷疑他們開始見到的人,不是楊逸之。

     那出塵的白衣,那清絕的姿态,甚至眉間那淡淡的憂傷。

     沒有人能夠懷疑這樣的人不是楊逸之。

     隻有跟真正的楊逸之對比,才能看出差别來。

    那差别,在于楊逸之自心底散發出來的風度。

    那是魏晉風度唯一的遺存,是松風朗月唯一的凝結。

     天下絕沒有任何人能夠模仿。

     白衣人長長吐了一口氣。

     “楊盟主……楊盟主……” 他像是在贊歎,又像是在惋惜。

     是在贊歎如此高絕的風華,亦是惋惜他失敗在如此接近成功之處。

     但他心悅誠服。

    還有誰敗在楊逸之手下而不甘願的呢? 他笑了笑。

    隻有真正的枭雄,在唾手可得的勝利溜走時,還能夠笑的出來:“楊盟主,你是如何看破我的計謀的呢?” 楊逸之默然。

     他并沒有看破,真正看破計謀的,是相思。

    他隻不過是将相思的策略貫徹實施而已。

     這個念頭讓他的心驟然抽緊。

    仿佛,又回到了那座荒城,他在落日的城牆下,望着她為蒼生執幹戚而舞。

    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光。

     于今,仿佛重現。

     白衣人見他不答,點了點頭:“果然,小不忍則亂大謀。

    我若不是不忍虎之助自戕,又怎會被楊盟主看破鬼藏之秘……” 他歎了口氣,道:“我隻是沒想到,楊盟主的心念轉得如此之快,竟已看破我會化身盟主,偷襲平壤……我敗了。

    ” 他俯身,恭謹地行了一禮,身子突然化成一抹淡煙,消失在雨夜中。

     楊逸之望着他的身影消隐的方向,眉頭微微地皺了起來。

     這實在是個極為可怕的對手。

     無論是誰,遇上這麼可怕的對手,想必都會寝食難安。

     平壤城,在他這樣神鬼莫測的偷襲中,還能保存多少日? 楊逸之悠悠歎了口氣。

     昙宏大師跟清商道長沒有說話,但楊逸之知道,他們在等着他一個回答。

     卓王孫和平壤城,都讓他們極度擔憂。

    議和的決定,讓他們對卓王孫的不信任,達到了頂點。

    他們需要他站出來,質問卓王孫。

     但他不能。

     平壤一戰,讓他看到了高麗戰争的未來。

    隻有他與他攜手,才能夠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赢得這場戰争。

    少了誰都不行。

    若是内讧,失敗将無法避免。

     他作出任何決定,都必須要慎重,在沒有足夠的證據之前,他隻能沉默。

     因此,他隻能忽略昙宏大師與清商道長那狐疑的目光。

     卓王孫的臉上沒有絲毫的表情。

     沈唯敬上氣不接下氣地走了整整七天,方才奔回平壤城。

    楊逸之不在身邊,他總感覺日出之國忍者會随時從道旁殺出來,一刀就枭走他的頭顱。

    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這一路平平安安,連半點意外都沒有發生。

     然而,此時跪在卓王孫面前,他卻感到脊背一陣陣發涼,似乎,最可怕的危險正在潛伏着,隻要他說錯一個字,就立即會粉身碎骨。

     他先吹了一刻鐘,從他們怎麼曆盡千辛萬苦抵達漢城說起,說到倭軍怎麼隆重地接待他們,平秀吉親自煮茶,等等等等。

    他被駭破了膽的醜事自然略去不提,換成他如何膽大心細,跟各位殺人魔王談笑風生。

     卓王孫靜靜地聽着他吹牛,一言不發。

     終于,沈唯敬開始說談判條款。

    他開始結結巴巴起來:“其一,兩軍即日起休戰。

    倭軍撤出漢城,明朝軍隊撤出高麗……” 當日在日軍陣營中,面對着三萬日出之國精兵,沈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