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我不是聖人,也稱不上奸雄。

    我的死算不上轟轟烈烈,倒也香豔血腥。

    我因與燕太後私通,害怕在燕國被殺,向燕王請求入齊。

    燕王放我去了,齊國的臣子卻嫉妒我的存在。

    他們買通了刺客,一擊而中。

    鮮血如小河流水,起初我并沒有意識,後來才明白,那是生命的顔色,而我就要失去這顔色。

     殺我者必不得好死。

    我在目睹生命的流逝時下了決定,玉石俱焚。

    六國的存亡在我一念之間,如此英雄的我怎可以死得不明不白。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們欽佩的是那些事先預見到危機的人。

    很多人聰明一世,臨死卻糊塗,或者不知死,沒有看到樹大招風。

    範蠡是真正的智者,而文種不過是個才子。

    商鞅、吳起者,理國治軍或者有一套,卻不知道為人嫉恨,足以令自己走投無路。

     不過比起商鞅,吳起跟我一樣,在死前的刹那想到了複仇的妙計。

    被吳起治楚時整治的貴戚們,一等支持他的楚悼王死了,就聯手追殺吳起。

    吳起眼看要死,跑到停放楚悼王的屍首旁,任憑貴戚們的利箭射中自己。

    同樣插滿利箭的還有楚悼王可憐的屍首,繼任的肅王于是為吳起報了仇,把動亂的貴戚全部滅了九族。

     我的智謀則深窺人性的弱點。

    那個娶了無鹽女、任用了孫膑的齊宣王,正是我此刻的老闆。

    他為我追捕刺客,卻追查不到,臨死時我便這樣告訴他,想找刺客很容易哪,隻要說我蘇秦是燕國派來的奸細就可以了。

    結果,前來領賞的刺客被齊宣王砍了腦袋。

     諷刺的事情是,我的确算是燕國派來的奸細,後來齊國慢慢知道了真相,對燕國忌恨不已,可惜他們已為我報了仇。

    借刀殺人,曆史上厲害的人物都會這一招,不費一己之力,就可謀勝千裡之外。

     戰國被封為武安君的除了蘇秦、白起,還有後來的趙牧。

    名将多不得善終。

    趙牧之死亦然。

    在他和秦國的王翦在前線相持時,郭開向趙幽缪王誣告他謀反。

    謀反,這是曆代帝王君主最怕的一個詞,遠勝于與敵國的戰争。

    居然有人敢對我不忠!仗也别打了,換人!再大的功勞,殺掉了事。

     很幹脆。

     于是,在李牧死後僅三個月,趙國也很幹脆地被秦國滅掉。

    有如此荒謬昏聩的君主,秦的統一實在大快人心。

     李牧死後一千多年,跟他同名的杜牧在《阿房宮賦》裡說了句很發人深省的話: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對人而言也是如此。

    都是自己找死,怨不得他人。

    在白起伐趙歸來,因病歇息的時候,秦派王陵攻打邯鄲。

    失利。

    秦王等白起病愈,召他替代王陵,白起分析形勢,不肯答應。

    請範雎敦促,更加沒有戲唱,被他推說舊病複發。

    于是,改派王龁接替王陵。

    秦王的怨恨自那時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