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六章

關燈
,到芝加哥,到斯克内克塔迪,或者到科德角。

    是我的工作決定我們下一步做什麼。

    她從來沒有從事任何職業。

    撫養六個孩子已經夠她辛苦了。

     我在電話裡對她說,一個皮膚硒得黝黑、舉止放蕩、閑得無聊但并非不快樂,我們倆都不認識的十歲男孩會出現在斯格達巷末端用作船下水的礫石斜坡上。

    在科德角巴恩斯特布爾港,他眼望前方,但并不專注什麼特别的東西,如鳥、船或其他别的東西。

     離船下水的斜坡十分之一英裡的地方,在斯格達巷末端的A6大道上。

    有一幢很大的老房子。

    在那裡,我們曾養育了我們的兒子和兩個女兒,以及我姐姐的三個兒子,直到他們長大成人。

    現在,在老房子居住的是我們的女兒伊迪絲和她當建築師的丈夫約翰·斯奎布,以及他們的兩個小兒子威爾和巴克。

     我告訴簡,那個男孩閑來無事,會像其他男孩一樣揀起一塊石子。

    他會将石子扔過港口。

    當石子劃着弧線碰擊水面時,她的壽期也就結束了。

     簡真心真意地願意相信任何能使生活充滿神奇色彩的東西。

    那是她的力量所在。

    她作為教友會教徒被帶大,但在斯沃思摩爾度過了幸福的四年之後,她不再參加教友的聚會。

    同亞當結婚以後,她成了聖公會教徒,而他還保持着猶太人的文化。

    她至死仍然相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相信天堂、地獄以及所有這類東西。

    為此我感到高興。

     為何如此?因為我愛她。

     第三十五章 用墨水在紙上講故事的人,并非說他們還頂什麼用,要麼是掃射者,要麼是單擊者。

    掃射者小說寫得很快,雜亂無章,曲裡拐彎,成文再說。

    然後,他們非常用心地進行修改,對别扭拗口,或者文理不通之處,一一進行修正。

    單擊者寫作時落筆謹慎,逐字逐句,确切無疑之後才進行到下一句。

     收筆之時。

    文章已成。

     我是個單擊者。

    大多數男人是單擊者,大多數女人是掃射者。

    作一次同樣的呼籲:該有人對這方面作一點研究。

     也許有些作家、不論哪種性别,天生就會成為掃射者或單擊者。

    最近我訪問了洛克菲勒大學,那裡的研究者正在尋找,并且已經發現越來越多主導着我們這樣或那樣行為的基因,就如時震以後重播造成的現象那樣。

    甚至在那次訪問之前。

    我似乎已經感覺到,我和簡的孩子、艾麗和吉姆的孩子,雖然長大後各不相像,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别無選擇,成了他們注定要成為的那種人。

     六個孩子都相當不錯。

     當然話又得說回來,六個孩子都有無數機會使自己過得相當不錯。

    如果你能相信報上讀到的、電視上和信息高速公路上看到的,你會發覺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機會。

     在我看來,善于掃射的作家雖然發現有人滑稽,有人悲慘,覺得這種狀況很妙,值得一書,但卻不首先去想想人為什麼要活着,如何活着。

     單擊者表面上似乎非常有效,一行又一行地遣詞造句,但事實上他們也許正在沖破門牆圍欄,從有刺的鐵絲網中劈出一條通道,冒着炮火和毒氣,探索一些永恒問題的答案:“我們到底該怎麼辦?這世上到底出了什麼事?” 如果單擊者們不滿足于單擊作家伏爾泰①所說的“Ilfautcultivernotrejardin”②,那麼餘下的便是我準備讨論的人權政治。

    讓我以我和特勞特參加的那場歐洲戰争中的兩個故事開始。

     事情是這樣的:在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四千萬人死亡之後,德國人投降了。

    幾天以後,在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離捷克邊境不遠的德雷斯頓南面一孤立區域,仍處于無政府狀态,尚未由蘇聯軍隊占領并維持秩序。

    我就在這一地區,并在小說《藍胡子》中對此作過描述。

    成千像我這樣的戰俘已被釋放,另外還有手臂上刺着标記的死亡集中營裡的幸存者、瘋子、判了罪的重刑犯、吉蔔賽人,應有盡有。

     請你注意:人群中還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