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皇宮訴衷腸
關燈
小
中
大
曆經五個月的征戰,燕軍将士損折不少,加之南方正值雨季,許多士卒都得了病。
四月中旬與朝廷大将平安戰于小河,燕王坐騎被射殺,差點就被敵軍活捉了去,幸得部将拼力沖殺,才把燕王救出。
此役雙方死傷士卒甚衆,溺死者阻塞于河道,河水不流。
燕軍與敵軍對峙數日,再相持下去極為不利,遂渡河繞至敵後發起攻擊,但朝廷大将徐輝祖已率援軍趕到,燕王下令退至齊眉山。
萬古雷眼看弟兄們死的死、傷的傷、病的病,心中不禁焦慮萬分。
由于小河大戰,天豹衛、順義衛的弟兄死傷過半,遂将兩衛合兵一處。
天豹衛舉事時的六百弟兄,如今隻剩下三十來個,順義衛挑選出來的衛隊損失了百來人。
至于兩衛共餘弟兄,死傷近二千人。
他隻有三千弟兄能繼續作戰,可其中有數百名得了疾病。
然而大戰在即,不能讓弟兄們休整。
燕軍士氣大大低落。
夜晚,他帶着郭劍平等巡視營地回來,商議明日大戰如何安置傷病弟兄,正好朱能來到營地,他此時已是都督,天豹衛、順義衛屬他統轄。
大家相互見禮坐下。
朱能道:“天豹衛順義衛尚有多少士卒?” 萬古雷道:“能出戰者二千餘人。
” 朱能一驚:“兩衛相加方有這麼點人?” 萬古雷歎道:“除死傷的弟兄,還有不少人生病,這樣下去,隻怕不利。
” 郭劍平道:“何不轉移個地方休憩?” 朱能道:“有的人主張撤回,有的人主張移動休憩我卻不以為然。
” 萬古雷道:“朱兄的意思……” 朱能道:“後撤大是不利,此緊要關頭隻能進不能退。
否則,四個月的征戰所得,付之東流。
咱們此時不管有多大損傷,隻能乘勝而進。
小河之役雖受挫,但咱們必能擊潰敵軍。
各位不可氣餒,要鼓足士氣與敵決戰。
” 羅斌道:“徐輝祖聽說是徐王妃的兄長,明日與我軍對陣。
他會不會……” 朱能笑道:“徐玉妃的兩位兄長待咱們可不一樣……” 接着壓低了聲音道:“徐輝祖忠于皇上,徐輝壽卻與咱們燕王殿下,暗中保有聯絡。
此事極為機密,諸位切勿外洩!”羅斌歎口氣道:“可惜不是徐輝壽來。
” 朱能還要巡視其他衛,不能久留。
他走後,萬古雷等決定由查俊帶二百名步卒守護傷病弟兄,不使他們受到損傷。
第二日早上飯罷,雙方列陣待決戰。
萬古雷遙看敵軍,除小河之戰的老對手何福、平安的部下外,徐輝祖軍旗如林,盔甲鮮明,軍容威武。
他們剛剛開到,未經陣仗,是一支生力軍。
今日之勁敵當屬他們。
俄頃,号角鳴,鼓聲起,馬軍步軍開始移動。
萬古雷看得真切,對方大隊人馬也齊齊整整迎了上來。
一場大戰,即将爆發。
萬古雷不如以往那樣昂奮,他保持着平靜,但夾有幾絲憂慮,為他的士卒擔心。
此刻不容他多想,雙方距離已近,他抽出神罡劍,對方馬軍已放開四蹄沖來,他和往常一樣,高聲大喊:“殺——!” “殺!”弟兄們激昂地呐喊。
雙方馬軍片刻就交織在一起,展開大戰。
萬古雷砍翻了幾人後,朝敵軍旗手奔了過來。
他發現旗手相随的敵将十分厲害,已砍殺了己方好幾名弟兄。
他憤怒地沖了過去,那人也向他迎了過來,這一照面,萬古雷見此人好面熟,隻是不知在何處見過。
他一劍劈向對方,對方舉劍來迎,兩劍相交,火星四濺,雙方都感震驚,遇到了強手。
又是幾招過去,雙方馬匹擦肩而過。
萬古雷剛把馬頭帶過,卻見對方手一抖,長劍出手,向他閃電般飛到。
他急忙揮劍一擋,那劍并未掉落,“嗖”一下飛回對方手中。
原來。
劍把上系着一根鐵鍊。
萬古雷想起他是誰了,不禁十分驚詫。
此人就是當年柳錦霞夜闖宮禁時遇到的旗手衛掌印鐵索煞星張孝龍。
當時自己在暗中,沒有露面。
此刻,“刷”一下,張孝龍手握鍊劍橫掃過來,萬古雷運起功力一劍劈下,把鐵鍊蕩開,因劍速極快,未被鐵鍊繞住。
正在此時,旗手衛指揮同知包占斌揮腰刀沖過來,萬古雷策馬迎上,但突然間對方馬兒長嘶一聲摔倒,把包占斌掀下馬來。
緊接着張孝龍的馬也慘嗚一聲倒地,張孝龍立即騰空跌下。
萬古雷一看,原來是秦憂和陶悲,他們不喜在馬上厮殺,每到上陣,都要下馬格鬥。
正是他二人把張、包兩人的坐騎砍殺了。
包占斌大怒,喝道:“逆賊找死!” 喝聲中蹿上來,朝秦憂攻出一刀。
張孝龍則向陶悲殺來,兩人鬥到一處。
萬古雷勒馬立住願戰,凡有人向他沖來,便舉劍把對方劈下馬來。
那鐵索煞星張孝龍武功卓絕,右手使劍,左手握一截鐵索,當作軟鞭使用,十分厲害。
秦憂與他正好是棋逢對手,一柄鬼頭刀使得神出鬼沒,毫不遜色。
突然,楊孤、嚴寒不知從何處鑽了出來,立即分别撲向張孝龍、包占斌。
這一來,張、包二人哪裡吃得消,眼看十分危急。
萬古雷連忙道:“四位,放了他們!” 秦憂等四人立即跳了開去,問他:“為何放了,你的朋友嗎?” 萬古雷點頭,四人便沖向其他人。
張孝龍、包占斌仔細看了萬古雷一眼,從陣中找到兩匹失去主人的戰馬,拐到南邊去了。
萬古雷也說不清,為何放了他們。
殺、殺。
殺。
他策馬往人多處沖去,毫不留情地斬殺敵人,以挽救自己的弟兄。
他所向披靡,引起敵軍的恐慌,引起敵将注意,馬上就有兩人向他沖來。
一照面,他不由一愣:“是兩位,别來無恙!公冶兄來了嗎?” 來人正是蘇傑、黃铮,他們怒目而視,也不答話,兩把雁翎刀朝他身上招呼。
萬古雷連忙招架,道:“兩位不忘舊情,那就各走各的吧!” 蘇傑罵道:“舊情,你有什麼舊情?你反叛朝廷,為虎作怅,掀起戰亂,禍害百姓,你還有臉來叙舊,納命來吧!” 黃铮叱道:“大好江山,被你這等反賊遭踐,你有何面目再見故人!” 兩人揮舞雁翎刀,兩次向他發起攻擊。
萬古雷連連招架,道:“我的處境兩位應該知曉,縱使我不報效燕王,這場戰禍也不能免,再位怎麼不分青紅皂紅!” 黃铮道:“殺反賊,保家國,我等義不容辭,這叫做為公滅私!” 兩人拼命砍殺,萬古雷有些火起,但看在公冶勳傷上,不與之計較,便兜轉馬頭想走,蘇、黃二人卻緊不讓他走脫。
萬古雷道:“二位,各為其主,去一邊厮殺吧,何苦糾纏小弟?” 蘇傑喝道:“殺敵當斬賊首,你休想逃!” 話聲剛落,那馬一聲狂嘶,碎然倒地,驚得蘇傑措手不及,從馬上跌下。
黃铮與他一樣,馬兒被殺,與他同時跌下地來。
萬古雷一瞧,又是秦憂和陶悲。
他們一攻上前,朝蘇、燕二人揮刀就砍。
蘇、黃急忙從地上躍起,舉刀招架,但急促應戰,被對手搶了上風,被殺得手忙腳亂。
二怪決不留情,出刀又猛又快,隻四刀就把黃、蘇二人逼入險境,萬古雷連忙喝止,但二怪卻不聽,反而越攻越猛。
萬古雷大急,正欲上去制止,忽聽一人喝道:“兩位休慌,愚兄來也!”話聲中一人從馬上飛躍而下,仗劍猛砍秦憂後背。
秦憂連忙反手一刀橫砍,刀劍相交,火星四濺。
萬古雷忙跳下馬來,壓低聲音喊道:“公冶兄,是小弟!” 公冶勳頭一擡,見是萬古雷,便收了手,道:“是賢弟! 快命你的人走開!” 萬古雷正欲對秦憂、陶悲說,兩人已自動退開! 但四隻眼睛盯住公冶勳,面上神色古怪,瞬間就消失在戰陣中。
公冶勳道:“戰陣不是叙舊場所,兄弟多保重!” 萬古雷道:“是,望兄也保重!” 公冶勳上了馬,蘇、黃二人已覓得兩匹馬和公冶勳并肩往左側沖去,萬古雷則往右側沖去,避免再見面。
這一仗直打到黃昏,雙方死傷慘重。
燕軍諸将紛紛主張後撤,隻有朱能等少數大将力主隻進不退。
燕王十分果斷,不準後退。
衆将雖不敢再言退,但無不憂心忡忡。
萬古雷發覺自舉事以來,雖也受過挫折,但士氣都不像這一次消沉,不禁十分擔憂。
若朝廷大軍再接再勵發動攻擊,燕軍隻怕支持不住。
雖說燕軍轉移了陣地,但與敵軍相距不遠。
但令他不解的是,敵軍并不進攻,便燕軍得以休整,重振士氣,更妙的是,不幾日徐輝祖忽然退走,返回京師。
這樣一來,敵将何福等陷入孤軍作戰的不利境地,遂撤往靈壁。
徐輝祖撤回京師一事,莫說燕王等不解,就是公冶勳也覺得莫名其妙,但這是皇上的诏令,隻得從命,他憋了一肚子氣回京師。
第二天下午,他到後宮晉見皇上。
皇上正與幾位大學士商議軍機朝政,沒有見他,要他一個時辰後在禦花園亭中見面。
他煩躁不安來到禦花園,在僻靜處等候。
這次皇上派旗手衛、金吾左、右衛等親軍出征,公治勳要求忠義衛随行,被皇上拒絕,但準許他随旗手衛到前線一行,回來如實禀告戰陣情形。
因此他帶蘇傑、黃铮随行。
齊眉山之戰使他領略了燕軍的戰力,也看到了朝廷大軍的士氣。
他覺得士卒都十分英勇,就看主帥能否運籌帷幄,策略上高敵人一着。
他認為,隻要有好的主帥,定能擊敗燕軍。
和皇上在亭中見面時,他把所見如實講了。
皇上聽後,道:“果如愛卿所言,朕無憂慮矣,但願何将軍他們能阻止燕軍。
” 公冶勳道:“陛下,微臣有一事不明,為何陛下招回徐大将軍,緻使何将軍孤軍作戰?” 皇上道:“聞聽燕軍不日北撤,京中不可無大将,放将卿等招回。
” 公冶勳十分驚詫:“陛下。
燕軍非但未北撤,反而繼續南下,不知何人謊報軍情……” 皇上手一擡,道:“并無人謊報軍情,愛卿不必多疑……” 一頓,續道:”愛卿可知徐大将軍是燕王妃徐氏的兄長嗎?” “微臣知曉,但徐将軍忠于皇上……” “這個朕自然知道,但握重兵在外,若是有了異心,後果不堪,不得不謹慎……” 公冶勳一聽,心涼了半截。
無話可說。
皇上輕歎一聲道:“燕軍自舉事起,節節勝利,許多文臣武将叛離朝廷,朕不得不……” 一頓,續道:“愛卿親自上了沙場,所聞所見是實,朕聽後心中十分欣慰,但願如愛卿所言,戰局扭轉,滅燕除害!” 此時,太監史靖禀報,幾位大臣求見,皇上便匆匆走了。
公冶勳依然留在亭中,心裡不是滋味,想了想,回家探望雙親,以免挂念。
蘇傑、黃铮跟他回到府中,早有下人報與老爺夫人,大公子回來了,公冶嬌與翠喜,搶着出門來迎接,彼此見面,十分親切。
蘇傑、黃铮不便參予公冶一家人相聚,按老習慣自去書劍居等候。
在福壽居的客室裡,大家問了前線情形,公冶勳說了個大概。
說到與萬古雷相遇時,夫人和嬌嬌都叫了起來,要他說詳盡些。
公冶勳道:“我隻說趕快走開,戰場不是叙舊的地方,囑他保重,他也這麼說了一句,我們就各奔一方,就是這些,再沒别的。
” “你再想想呀,莫漏了什麼!”嬌嬌說。
公冶勳道:“你去北平時也随軍沖殺,當知對陣情形,哪有功夫叙舊,你再問無益。
” 公冶子明道:“以我兒所見,朝廷大軍尚有可為,這的确是個好消息,為父心安多了。
” 公冶勳道:“如果皇上不撤回徐輝祖大軍,隻要與範将軍協力,可破燕軍,但皇上不放心徐大人,坐失良機……” 嬌嬌道:“燕軍屢戰屢勝,燕王身先士卒,冒矢石之險,與将士共存亡,是以燕軍士氣一直不衰,哥哥你隻怕猜測錯了。
” 公冶勳道:“燕軍連戰數月,人馬疲乏,加之露雨天氣,北人不服南方水土,得病的多,大大影響了士氣,這并非大哥妄加猜測,與燕軍對陣時,大哥親見燕軍戰力不盛。
但說這些已經無益。
時機已失,時不再來。
我想說另外的事,齊眉山之戰後,我方俘獲了一些受傷燕軍。
我将他們—一審問。
我問的事很多,比如燕王如何對待部下,燕王給了你們什麼好處,你們甯肯背叛朝廷效忠燕逆。
還問了燕軍中的生活情形等等。
有一半,我聽了很受感動,燕王抓到我方幾位将軍,這些蒙古人原都是他的部下,但忠于朝廷,與他大戰。
捉到這些人後,你們猜他如何處置?” 公冶嬌道:“聽你口氣就猜得出,燕王不殺他們,把他們放了以示寬大。
” 公冶勳道:“不,他讓他們做了貼身侍衛,這使其餘部下大惑不解,紛紛反對,要是這些人在戰場上行刺,那可是防不勝防!” 公冶子明歎道:“燕王大才,從這事就可見一斑、用人不疑,疑人就不用!” 公冶勳道:“正是如此!反觀皇上,疑人而用,自是不放心,所以……唉……” 嬌嬌道:“大哥,你說戰局還可扭轉嗎?” 公冶勳道:“燕軍雖取勝,但天下兵馬還多,朝廷并未輸了全盤,應該可以扭轉局面。
嬌嬌歎道:“那麼要打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個了結?但願早些還百姓一個安甯!” 公冶子明道:“這個誰也無法預料,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見分曉,豈會甘休?哪怕是生靈塗炭,在所不惜!” 嬌嬌道:“叔侄倆争天下,害苦了百姓。
” 公冶勳道:“這都怪燕王有野心,不甘居藩王之位,公然違背祖訓,實屬大逆不道!” 嬌嬌道:“那也不盡然,皇上削藩,他要自保,所以情有可原。
” 公冶勳道:“藩王惡行甚多,削藩勢在必行,就是燕王做了皇帝,也要削落。
” 嬌嬌道:“不說了,不說了,這些事與我們何幹?都攪得家中不甯,天下不甯!” 公治子明道:“真是孩子話,怎會與我們無關?燕王進了京師,為父何以自處?” 嬌嬌道:“還是做百姓好,誰做皇帝都不相幹,我說爹爹大哥你們都卸職還鄉吧!” 公冶子明道:“身受皇恩,豈能在國家有難時卸職,這種事為父做不出來。
” 公冶勳道:“皇上待我有知遇之恩,愚兄也不能負了皇上” 嬌嬌叫道:“哎呀,這樣說來你們豈不誤了自己,叫我和娘怎麼辦?” 公冶子明笑道:“不過說說而已,又不是燕王已經進了京師,你何必着急?” 夫人道:“阿彌陀佛,但願雙方議和罷戰。
燕王與皇上是叔侄,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好商量,
四月中旬與朝廷大将平安戰于小河,燕王坐騎被射殺,差點就被敵軍活捉了去,幸得部将拼力沖殺,才把燕王救出。
此役雙方死傷士卒甚衆,溺死者阻塞于河道,河水不流。
燕軍與敵軍對峙數日,再相持下去極為不利,遂渡河繞至敵後發起攻擊,但朝廷大将徐輝祖已率援軍趕到,燕王下令退至齊眉山。
萬古雷眼看弟兄們死的死、傷的傷、病的病,心中不禁焦慮萬分。
由于小河大戰,天豹衛、順義衛的弟兄死傷過半,遂将兩衛合兵一處。
天豹衛舉事時的六百弟兄,如今隻剩下三十來個,順義衛挑選出來的衛隊損失了百來人。
至于兩衛共餘弟兄,死傷近二千人。
他隻有三千弟兄能繼續作戰,可其中有數百名得了疾病。
然而大戰在即,不能讓弟兄們休整。
燕軍士氣大大低落。
夜晚,他帶着郭劍平等巡視營地回來,商議明日大戰如何安置傷病弟兄,正好朱能來到營地,他此時已是都督,天豹衛、順義衛屬他統轄。
大家相互見禮坐下。
朱能道:“天豹衛順義衛尚有多少士卒?” 萬古雷道:“能出戰者二千餘人。
” 朱能一驚:“兩衛相加方有這麼點人?” 萬古雷歎道:“除死傷的弟兄,還有不少人生病,這樣下去,隻怕不利。
” 郭劍平道:“何不轉移個地方休憩?” 朱能道:“有的人主張撤回,有的人主張移動休憩我卻不以為然。
” 萬古雷道:“朱兄的意思……” 朱能道:“後撤大是不利,此緊要關頭隻能進不能退。
否則,四個月的征戰所得,付之東流。
咱們此時不管有多大損傷,隻能乘勝而進。
小河之役雖受挫,但咱們必能擊潰敵軍。
各位不可氣餒,要鼓足士氣與敵決戰。
” 羅斌道:“徐輝祖聽說是徐王妃的兄長,明日與我軍對陣。
他會不會……” 朱能笑道:“徐玉妃的兩位兄長待咱們可不一樣……” 接着壓低了聲音道:“徐輝祖忠于皇上,徐輝壽卻與咱們燕王殿下,暗中保有聯絡。
此事極為機密,諸位切勿外洩!”羅斌歎口氣道:“可惜不是徐輝壽來。
” 朱能還要巡視其他衛,不能久留。
他走後,萬古雷等決定由查俊帶二百名步卒守護傷病弟兄,不使他們受到損傷。
第二日早上飯罷,雙方列陣待決戰。
萬古雷遙看敵軍,除小河之戰的老對手何福、平安的部下外,徐輝祖軍旗如林,盔甲鮮明,軍容威武。
他們剛剛開到,未經陣仗,是一支生力軍。
今日之勁敵當屬他們。
俄頃,号角鳴,鼓聲起,馬軍步軍開始移動。
萬古雷看得真切,對方大隊人馬也齊齊整整迎了上來。
一場大戰,即将爆發。
萬古雷不如以往那樣昂奮,他保持着平靜,但夾有幾絲憂慮,為他的士卒擔心。
此刻不容他多想,雙方距離已近,他抽出神罡劍,對方馬軍已放開四蹄沖來,他和往常一樣,高聲大喊:“殺——!” “殺!”弟兄們激昂地呐喊。
雙方馬軍片刻就交織在一起,展開大戰。
萬古雷砍翻了幾人後,朝敵軍旗手奔了過來。
他發現旗手相随的敵将十分厲害,已砍殺了己方好幾名弟兄。
他憤怒地沖了過去,那人也向他迎了過來,這一照面,萬古雷見此人好面熟,隻是不知在何處見過。
他一劍劈向對方,對方舉劍來迎,兩劍相交,火星四濺,雙方都感震驚,遇到了強手。
又是幾招過去,雙方馬匹擦肩而過。
萬古雷剛把馬頭帶過,卻見對方手一抖,長劍出手,向他閃電般飛到。
他急忙揮劍一擋,那劍并未掉落,“嗖”一下飛回對方手中。
原來。
劍把上系着一根鐵鍊。
萬古雷想起他是誰了,不禁十分驚詫。
此人就是當年柳錦霞夜闖宮禁時遇到的旗手衛掌印鐵索煞星張孝龍。
當時自己在暗中,沒有露面。
此刻,“刷”一下,張孝龍手握鍊劍橫掃過來,萬古雷運起功力一劍劈下,把鐵鍊蕩開,因劍速極快,未被鐵鍊繞住。
正在此時,旗手衛指揮同知包占斌揮腰刀沖過來,萬古雷策馬迎上,但突然間對方馬兒長嘶一聲摔倒,把包占斌掀下馬來。
緊接着張孝龍的馬也慘嗚一聲倒地,張孝龍立即騰空跌下。
萬古雷一看,原來是秦憂和陶悲,他們不喜在馬上厮殺,每到上陣,都要下馬格鬥。
正是他二人把張、包兩人的坐騎砍殺了。
包占斌大怒,喝道:“逆賊找死!” 喝聲中蹿上來,朝秦憂攻出一刀。
張孝龍則向陶悲殺來,兩人鬥到一處。
萬古雷勒馬立住願戰,凡有人向他沖來,便舉劍把對方劈下馬來。
那鐵索煞星張孝龍武功卓絕,右手使劍,左手握一截鐵索,當作軟鞭使用,十分厲害。
秦憂與他正好是棋逢對手,一柄鬼頭刀使得神出鬼沒,毫不遜色。
突然,楊孤、嚴寒不知從何處鑽了出來,立即分别撲向張孝龍、包占斌。
這一來,張、包二人哪裡吃得消,眼看十分危急。
萬古雷連忙道:“四位,放了他們!” 秦憂等四人立即跳了開去,問他:“為何放了,你的朋友嗎?” 萬古雷點頭,四人便沖向其他人。
張孝龍、包占斌仔細看了萬古雷一眼,從陣中找到兩匹失去主人的戰馬,拐到南邊去了。
萬古雷也說不清,為何放了他們。
殺、殺。
殺。
他策馬往人多處沖去,毫不留情地斬殺敵人,以挽救自己的弟兄。
他所向披靡,引起敵軍的恐慌,引起敵将注意,馬上就有兩人向他沖來。
一照面,他不由一愣:“是兩位,别來無恙!公冶兄來了嗎?” 來人正是蘇傑、黃铮,他們怒目而視,也不答話,兩把雁翎刀朝他身上招呼。
萬古雷連忙招架,道:“兩位不忘舊情,那就各走各的吧!” 蘇傑罵道:“舊情,你有什麼舊情?你反叛朝廷,為虎作怅,掀起戰亂,禍害百姓,你還有臉來叙舊,納命來吧!” 黃铮叱道:“大好江山,被你這等反賊遭踐,你有何面目再見故人!” 兩人揮舞雁翎刀,兩次向他發起攻擊。
萬古雷連連招架,道:“我的處境兩位應該知曉,縱使我不報效燕王,這場戰禍也不能免,再位怎麼不分青紅皂紅!” 黃铮道:“殺反賊,保家國,我等義不容辭,這叫做為公滅私!” 兩人拼命砍殺,萬古雷有些火起,但看在公冶勳傷上,不與之計較,便兜轉馬頭想走,蘇、黃二人卻緊不讓他走脫。
萬古雷道:“二位,各為其主,去一邊厮殺吧,何苦糾纏小弟?” 蘇傑喝道:“殺敵當斬賊首,你休想逃!” 話聲剛落,那馬一聲狂嘶,碎然倒地,驚得蘇傑措手不及,從馬上跌下。
黃铮與他一樣,馬兒被殺,與他同時跌下地來。
萬古雷一瞧,又是秦憂和陶悲。
他們一攻上前,朝蘇、燕二人揮刀就砍。
蘇、黃急忙從地上躍起,舉刀招架,但急促應戰,被對手搶了上風,被殺得手忙腳亂。
二怪決不留情,出刀又猛又快,隻四刀就把黃、蘇二人逼入險境,萬古雷連忙喝止,但二怪卻不聽,反而越攻越猛。
萬古雷大急,正欲上去制止,忽聽一人喝道:“兩位休慌,愚兄來也!”話聲中一人從馬上飛躍而下,仗劍猛砍秦憂後背。
秦憂連忙反手一刀橫砍,刀劍相交,火星四濺。
萬古雷忙跳下馬來,壓低聲音喊道:“公冶兄,是小弟!” 公冶勳頭一擡,見是萬古雷,便收了手,道:“是賢弟! 快命你的人走開!” 萬古雷正欲對秦憂、陶悲說,兩人已自動退開! 但四隻眼睛盯住公冶勳,面上神色古怪,瞬間就消失在戰陣中。
公冶勳道:“戰陣不是叙舊場所,兄弟多保重!” 萬古雷道:“是,望兄也保重!” 公冶勳上了馬,蘇、黃二人已覓得兩匹馬和公冶勳并肩往左側沖去,萬古雷則往右側沖去,避免再見面。
這一仗直打到黃昏,雙方死傷慘重。
燕軍諸将紛紛主張後撤,隻有朱能等少數大将力主隻進不退。
燕王十分果斷,不準後退。
衆将雖不敢再言退,但無不憂心忡忡。
萬古雷發覺自舉事以來,雖也受過挫折,但士氣都不像這一次消沉,不禁十分擔憂。
若朝廷大軍再接再勵發動攻擊,燕軍隻怕支持不住。
雖說燕軍轉移了陣地,但與敵軍相距不遠。
但令他不解的是,敵軍并不進攻,便燕軍得以休整,重振士氣,更妙的是,不幾日徐輝祖忽然退走,返回京師。
這樣一來,敵将何福等陷入孤軍作戰的不利境地,遂撤往靈壁。
徐輝祖撤回京師一事,莫說燕王等不解,就是公冶勳也覺得莫名其妙,但這是皇上的诏令,隻得從命,他憋了一肚子氣回京師。
第二天下午,他到後宮晉見皇上。
皇上正與幾位大學士商議軍機朝政,沒有見他,要他一個時辰後在禦花園亭中見面。
他煩躁不安來到禦花園,在僻靜處等候。
這次皇上派旗手衛、金吾左、右衛等親軍出征,公治勳要求忠義衛随行,被皇上拒絕,但準許他随旗手衛到前線一行,回來如實禀告戰陣情形。
因此他帶蘇傑、黃铮随行。
齊眉山之戰使他領略了燕軍的戰力,也看到了朝廷大軍的士氣。
他覺得士卒都十分英勇,就看主帥能否運籌帷幄,策略上高敵人一着。
他認為,隻要有好的主帥,定能擊敗燕軍。
和皇上在亭中見面時,他把所見如實講了。
皇上聽後,道:“果如愛卿所言,朕無憂慮矣,但願何将軍他們能阻止燕軍。
” 公冶勳道:“陛下,微臣有一事不明,為何陛下招回徐大将軍,緻使何将軍孤軍作戰?” 皇上道:“聞聽燕軍不日北撤,京中不可無大将,放将卿等招回。
” 公冶勳十分驚詫:“陛下。
燕軍非但未北撤,反而繼續南下,不知何人謊報軍情……” 皇上手一擡,道:“并無人謊報軍情,愛卿不必多疑……” 一頓,續道:”愛卿可知徐大将軍是燕王妃徐氏的兄長嗎?” “微臣知曉,但徐将軍忠于皇上……” “這個朕自然知道,但握重兵在外,若是有了異心,後果不堪,不得不謹慎……” 公冶勳一聽,心涼了半截。
無話可說。
皇上輕歎一聲道:“燕軍自舉事起,節節勝利,許多文臣武将叛離朝廷,朕不得不……” 一頓,續道:“愛卿親自上了沙場,所聞所見是實,朕聽後心中十分欣慰,但願如愛卿所言,戰局扭轉,滅燕除害!” 此時,太監史靖禀報,幾位大臣求見,皇上便匆匆走了。
公冶勳依然留在亭中,心裡不是滋味,想了想,回家探望雙親,以免挂念。
蘇傑、黃铮跟他回到府中,早有下人報與老爺夫人,大公子回來了,公冶嬌與翠喜,搶着出門來迎接,彼此見面,十分親切。
蘇傑、黃铮不便參予公冶一家人相聚,按老習慣自去書劍居等候。
在福壽居的客室裡,大家問了前線情形,公冶勳說了個大概。
說到與萬古雷相遇時,夫人和嬌嬌都叫了起來,要他說詳盡些。
公冶勳道:“我隻說趕快走開,戰場不是叙舊的地方,囑他保重,他也這麼說了一句,我們就各奔一方,就是這些,再沒别的。
” “你再想想呀,莫漏了什麼!”嬌嬌說。
公冶勳道:“你去北平時也随軍沖殺,當知對陣情形,哪有功夫叙舊,你再問無益。
” 公冶子明道:“以我兒所見,朝廷大軍尚有可為,這的确是個好消息,為父心安多了。
” 公冶勳道:“如果皇上不撤回徐輝祖大軍,隻要與範将軍協力,可破燕軍,但皇上不放心徐大人,坐失良機……” 嬌嬌道:“燕軍屢戰屢勝,燕王身先士卒,冒矢石之險,與将士共存亡,是以燕軍士氣一直不衰,哥哥你隻怕猜測錯了。
” 公冶勳道:“燕軍連戰數月,人馬疲乏,加之露雨天氣,北人不服南方水土,得病的多,大大影響了士氣,這并非大哥妄加猜測,與燕軍對陣時,大哥親見燕軍戰力不盛。
但說這些已經無益。
時機已失,時不再來。
我想說另外的事,齊眉山之戰後,我方俘獲了一些受傷燕軍。
我将他們—一審問。
我問的事很多,比如燕王如何對待部下,燕王給了你們什麼好處,你們甯肯背叛朝廷效忠燕逆。
還問了燕軍中的生活情形等等。
有一半,我聽了很受感動,燕王抓到我方幾位将軍,這些蒙古人原都是他的部下,但忠于朝廷,與他大戰。
捉到這些人後,你們猜他如何處置?” 公冶嬌道:“聽你口氣就猜得出,燕王不殺他們,把他們放了以示寬大。
” 公冶勳道:“不,他讓他們做了貼身侍衛,這使其餘部下大惑不解,紛紛反對,要是這些人在戰場上行刺,那可是防不勝防!” 公冶子明歎道:“燕王大才,從這事就可見一斑、用人不疑,疑人就不用!” 公冶勳道:“正是如此!反觀皇上,疑人而用,自是不放心,所以……唉……” 嬌嬌道:“大哥,你說戰局還可扭轉嗎?” 公冶勳道:“燕軍雖取勝,但天下兵馬還多,朝廷并未輸了全盤,應該可以扭轉局面。
嬌嬌歎道:“那麼要打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個了結?但願早些還百姓一個安甯!” 公冶子明道:“這個誰也無法預料,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見分曉,豈會甘休?哪怕是生靈塗炭,在所不惜!” 嬌嬌道:“叔侄倆争天下,害苦了百姓。
” 公冶勳道:“這都怪燕王有野心,不甘居藩王之位,公然違背祖訓,實屬大逆不道!” 嬌嬌道:“那也不盡然,皇上削藩,他要自保,所以情有可原。
” 公冶勳道:“藩王惡行甚多,削藩勢在必行,就是燕王做了皇帝,也要削落。
” 嬌嬌道:“不說了,不說了,這些事與我們何幹?都攪得家中不甯,天下不甯!” 公治子明道:“真是孩子話,怎會與我們無關?燕王進了京師,為父何以自處?” 嬌嬌道:“還是做百姓好,誰做皇帝都不相幹,我說爹爹大哥你們都卸職還鄉吧!” 公冶子明道:“身受皇恩,豈能在國家有難時卸職,這種事為父做不出來。
” 公冶勳道:“皇上待我有知遇之恩,愚兄也不能負了皇上” 嬌嬌叫道:“哎呀,這樣說來你們豈不誤了自己,叫我和娘怎麼辦?” 公冶子明笑道:“不過說說而已,又不是燕王已經進了京師,你何必着急?” 夫人道:“阿彌陀佛,但願雙方議和罷戰。
燕王與皇上是叔侄,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