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撲朔迷離
關燈
小
中
大
黃梅天,正下着毛毛雨。
湘北雲溪鎮外狹窄的土道上,蹄聲得得,馳來一匹棗紅色的住馬。
韋松踞坐在馬背上,不時引頸眺望前方,下意識地總覺今天馬兒好像特别僵,慢得使人心煩,使人心跳。
離開家整條十年,十年荒山冷月,埋頭苦練,熬過多少難耐的鄉愁,度過多少寂寞的黃昏,十年雖不算長,但對二十歲的韋松來說,卻幾乎包括了他整個歡樂的童年,十年未見,母親的鬓角上,不知又添了幾許白發?屋前那株垂柳,應該又到發芽變青的時候了。
還有爹爹的風濕病,不知會不會輕了些? 想到爹爹的風濕病,他就更煩恨這陰黯毒氣的黃海天,每年個時候,爹爹的風濕病總是令人耽心的。
記得十年前當地離家遠赴衡山習藝,爹爹的清正重,但他老人家沒有半點傷感或氣餒,含笑将他喚到床前,撫摸着他的頭頂,幽幽地道:‘孩子,高高興興的去,将來高高興興的回來,别忘了你是金劍神镖韋如森的兒子,更别辜負你師父南嶽一奇的俠名,爹雖然老了,但還硬朗,爹會熬着等你十年藝成歸來,當着你兩位叔叔的面,把爹爹随身帶了三十年的金劍交給你,那時候,爹雖死也就瞑目了。
”’雖然經過漫長的十年,至今回想當年爹爹說這些話時,韋松眼中含着熱淚,獎一陣,又吸一陣,那情景曆曆如在目前,他那時年紀雖小,但卻有一點始終猜想不透一一那就是,爹爹年不過五十,說來并不老。
但為什麼一個練武的人,竟會在壯年之際,染上了風濕症呢? 這個疑問,他問過爹,也問過師父,可是他們都諱莫如深,始終不肯爽爽快快告訴他,這一問,在心裡問了十年,今天回家,他決心要好好問阿爹爹了。
得得的馬蹄聲,飛濺的水花,使他沉緬在回憶中,又把他從回憶中喚醒,轉過一叢茂林,正是個交叉的十字路口,路邊一株高大黃榆樹,正漸瀝瀝向下滴着黃豆粒大的雨點。
韋松了由自主勒住坐馬,伸出手,緩緩撫摸着那冰冷濕灑的樹幹,好一會,突然從馬背上挺身而起,撥開亂枝,矯捷地攀上樹頂,十分熟悉地從一個隐蔽的樹洞中,取出一隻鐵制的小盒兒。
那盒兒上滿是鐵鏽,顯見放置的時間已甚久遠,韋松小心翼翼的拂去鏽漬,掀開盒蓋,臉上頓時浮現出一抹欣喜的微笑。
盒子裡放着一隻布制的香袋兒,因為潮濕所浸,袋兒早已變了顔色,但仍舊可以看得出,那是一隻輕過精心繡制的香袋,袋面上一對鴛鴦、一隻栖息在湖面,另一隻振翅欲飛。
韋松捧着香袋,含笑凝眸,好像從那陳舊的袋兒,望到一雙秀麗明媚的大眼睛。
她是他的小表妹,當他離家投師時,她不過九歲,然而,卻在衆人紛亂為他整理行裝的時候,偷偷把他喚出來,手裡正拿着這隻香裝兒,嬌羞地道:“松表哥,喏!拿去!”韋松接了過來,臉上一陣紅,悄悄道:“謝謝你,蘭妹妹,可是,不知道師父許不許帶這些玩意兒……-蘭妹有些生氣:‘傻瓜,你不會私自藏着,不讓他看見?說着,一扭身子,跑了。
但跑了沒幾步,忽然又自己站住,回過頭來,半笑半嗔地道:“等你回來,要是沒有這東西,瞧我會理你。
”小身影奔過後園月門,韋松卻傻愣愣站在那兒發呆,幾經思付,他終于決定不帶它一塊兒去衡山,他想:師父南嶽一奇是個道士,我這一去,不管出家不出家,要是帶着這香噴噴的小東西,給師父知道,一定會挨頓臭罵。
所以,他偷偷用鐵盒兒把香袋收好,離家的時候,就悄悄塞進這棵大樹樹洞裡,去時,他還慎重地設誓:‘十年後,要是我仍尋着過鐵盒,得着這香袋,證明蘭妹妹和我。
和她怎麼樣?事隔十年,想起來還有些耳熱。
如今,他果然藝成歸來,果然又拿着這隻鐵盒,得到這隻香袋-一切都像十年前一樣,可是,不知蘭妹妹已變成什麼模樣了? 想着,他有些慰籍,又有些傷感,默默揣好香袋,擡起頭來,眺望遠方,那煙霧迷蒙的小山後,便是他十年不見的故鄉了。
這時候,母親也許正在忙碌,廳堂裡隻怕鬧哄哄全是客人,爹說過,在他藝成返家的今天,要邀請當年和他老人家并稱“洞庭三劍”的藍衫劍客梅維民、連雲劍客吳涯,以及親朋好友,盛大慶祝,并且決定在席間,将他那柄金劍轉賜韋松那自然象征老一輩的從此退隐,讓年輕一輩的仗劍江湖。
他不禁悠然神往,輕抖馬缰,正欲前行,卻在這刹那,實聞一陣急迫的衣袂飄風聲響,由遠而近!轉瞬間,十字路口奔來一群人,最前面的是一個神情凝重的老年和尚,金黃色的袈裟,黑色芒鞋,低頭疾行,其速如風。
在他身後,跟着十七八名中年僧人,個個步履矯健,一望而知盡皆身負絕高内功。
這群僧人,臉色一股凝重,光天化日之下,毫無顧忌地施展“陸地飛騰術”趕路,一晃眼,已由東而西,從十字路口匆匆奔過。
他們誰也沒有停一停,甚至連看也沒有着韋松一眼,好像是根本不知樹下有這一人一騎似的。
韋松懷着無限好奇,怔怔望着和尚們遠去的背影,不覺詫付道:看這些和尚,氣宇軒昂不凡,一望使知必是武林中名門大派弟子,是什麼事使他們如此匆忙?如此凝重?好像有着沉重的心事和任務。
這念頭尚未轉完,暮地又聽得一陣急促的步履聲,由遠而近。
韋松訝然四顧,當時又是一怔,原來從東方大道上,又疾奔來一群道士,為首一人,綸巾羽冠,背插兩劍,年紀在七旬以上,率着身後十餘名中年道人,低頭如飛從大樹前奔過。
這些道人神情、人數,所去的方向,和剛經過那群和尚一般,甚至趕路的匆忙疾速,也全然相同。
韋松大惑不解,忍不住向走在最後一名道人拱手叫道:”敢問道長”那道人來等他把話說完,精目一擡,冷冷地掃了他一眼,腳下不停,轉眼間從韋松馬側擦身而過,連頭也不回,匆匆而去。
韋松怅惘而立,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腦中盡翻騰着無數疑惑,暗忖道:真是樁奇怪的事,假如不是急着趕回家,我一定要跟去看看。
家,畢竟給了他更大的誘惑,他癡立片刻,聳聳肩頭,一帶絲缰,仍然選擇了歸象的小徑,隻是,雨還在紛紛下着,使他感到更加煩悶。
緩緩馳過小山,老遠地,就望見家門前那株垂柳,果然,那軟的枝條上,已經茂生着新綠,屋頂煙囪,正冒着袅袅炊煙,是母親在廚下準備酒菜
湘北雲溪鎮外狹窄的土道上,蹄聲得得,馳來一匹棗紅色的住馬。
韋松踞坐在馬背上,不時引頸眺望前方,下意識地總覺今天馬兒好像特别僵,慢得使人心煩,使人心跳。
離開家整條十年,十年荒山冷月,埋頭苦練,熬過多少難耐的鄉愁,度過多少寂寞的黃昏,十年雖不算長,但對二十歲的韋松來說,卻幾乎包括了他整個歡樂的童年,十年未見,母親的鬓角上,不知又添了幾許白發?屋前那株垂柳,應該又到發芽變青的時候了。
還有爹爹的風濕病,不知會不會輕了些? 想到爹爹的風濕病,他就更煩恨這陰黯毒氣的黃海天,每年個時候,爹爹的風濕病總是令人耽心的。
記得十年前當地離家遠赴衡山習藝,爹爹的清正重,但他老人家沒有半點傷感或氣餒,含笑将他喚到床前,撫摸着他的頭頂,幽幽地道:‘孩子,高高興興的去,将來高高興興的回來,别忘了你是金劍神镖韋如森的兒子,更别辜負你師父南嶽一奇的俠名,爹雖然老了,但還硬朗,爹會熬着等你十年藝成歸來,當着你兩位叔叔的面,把爹爹随身帶了三十年的金劍交給你,那時候,爹雖死也就瞑目了。
”’雖然經過漫長的十年,至今回想當年爹爹說這些話時,韋松眼中含着熱淚,獎一陣,又吸一陣,那情景曆曆如在目前,他那時年紀雖小,但卻有一點始終猜想不透一一那就是,爹爹年不過五十,說來并不老。
但為什麼一個練武的人,竟會在壯年之際,染上了風濕症呢? 這個疑問,他問過爹,也問過師父,可是他們都諱莫如深,始終不肯爽爽快快告訴他,這一問,在心裡問了十年,今天回家,他決心要好好問阿爹爹了。
得得的馬蹄聲,飛濺的水花,使他沉緬在回憶中,又把他從回憶中喚醒,轉過一叢茂林,正是個交叉的十字路口,路邊一株高大黃榆樹,正漸瀝瀝向下滴着黃豆粒大的雨點。
韋松了由自主勒住坐馬,伸出手,緩緩撫摸着那冰冷濕灑的樹幹,好一會,突然從馬背上挺身而起,撥開亂枝,矯捷地攀上樹頂,十分熟悉地從一個隐蔽的樹洞中,取出一隻鐵制的小盒兒。
那盒兒上滿是鐵鏽,顯見放置的時間已甚久遠,韋松小心翼翼的拂去鏽漬,掀開盒蓋,臉上頓時浮現出一抹欣喜的微笑。
盒子裡放着一隻布制的香袋兒,因為潮濕所浸,袋兒早已變了顔色,但仍舊可以看得出,那是一隻輕過精心繡制的香袋,袋面上一對鴛鴦、一隻栖息在湖面,另一隻振翅欲飛。
韋松捧着香袋,含笑凝眸,好像從那陳舊的袋兒,望到一雙秀麗明媚的大眼睛。
她是他的小表妹,當他離家投師時,她不過九歲,然而,卻在衆人紛亂為他整理行裝的時候,偷偷把他喚出來,手裡正拿着這隻香裝兒,嬌羞地道:“松表哥,喏!拿去!”韋松接了過來,臉上一陣紅,悄悄道:“謝謝你,蘭妹妹,可是,不知道師父許不許帶這些玩意兒……-蘭妹有些生氣:‘傻瓜,你不會私自藏着,不讓他看見?說着,一扭身子,跑了。
但跑了沒幾步,忽然又自己站住,回過頭來,半笑半嗔地道:“等你回來,要是沒有這東西,瞧我會理你。
”小身影奔過後園月門,韋松卻傻愣愣站在那兒發呆,幾經思付,他終于決定不帶它一塊兒去衡山,他想:師父南嶽一奇是個道士,我這一去,不管出家不出家,要是帶着這香噴噴的小東西,給師父知道,一定會挨頓臭罵。
所以,他偷偷用鐵盒兒把香袋收好,離家的時候,就悄悄塞進這棵大樹樹洞裡,去時,他還慎重地設誓:‘十年後,要是我仍尋着過鐵盒,得着這香袋,證明蘭妹妹和我。
和她怎麼樣?事隔十年,想起來還有些耳熱。
如今,他果然藝成歸來,果然又拿着這隻鐵盒,得到這隻香袋-一切都像十年前一樣,可是,不知蘭妹妹已變成什麼模樣了? 想着,他有些慰籍,又有些傷感,默默揣好香袋,擡起頭來,眺望遠方,那煙霧迷蒙的小山後,便是他十年不見的故鄉了。
這時候,母親也許正在忙碌,廳堂裡隻怕鬧哄哄全是客人,爹說過,在他藝成返家的今天,要邀請當年和他老人家并稱“洞庭三劍”的藍衫劍客梅維民、連雲劍客吳涯,以及親朋好友,盛大慶祝,并且決定在席間,将他那柄金劍轉賜韋松那自然象征老一輩的從此退隐,讓年輕一輩的仗劍江湖。
他不禁悠然神往,輕抖馬缰,正欲前行,卻在這刹那,實聞一陣急迫的衣袂飄風聲響,由遠而近!轉瞬間,十字路口奔來一群人,最前面的是一個神情凝重的老年和尚,金黃色的袈裟,黑色芒鞋,低頭疾行,其速如風。
在他身後,跟着十七八名中年僧人,個個步履矯健,一望而知盡皆身負絕高内功。
這群僧人,臉色一股凝重,光天化日之下,毫無顧忌地施展“陸地飛騰術”趕路,一晃眼,已由東而西,從十字路口匆匆奔過。
他們誰也沒有停一停,甚至連看也沒有着韋松一眼,好像是根本不知樹下有這一人一騎似的。
韋松懷着無限好奇,怔怔望着和尚們遠去的背影,不覺詫付道:看這些和尚,氣宇軒昂不凡,一望使知必是武林中名門大派弟子,是什麼事使他們如此匆忙?如此凝重?好像有着沉重的心事和任務。
這念頭尚未轉完,暮地又聽得一陣急促的步履聲,由遠而近。
韋松訝然四顧,當時又是一怔,原來從東方大道上,又疾奔來一群道士,為首一人,綸巾羽冠,背插兩劍,年紀在七旬以上,率着身後十餘名中年道人,低頭如飛從大樹前奔過。
這些道人神情、人數,所去的方向,和剛經過那群和尚一般,甚至趕路的匆忙疾速,也全然相同。
韋松大惑不解,忍不住向走在最後一名道人拱手叫道:”敢問道長”那道人來等他把話說完,精目一擡,冷冷地掃了他一眼,腳下不停,轉眼間從韋松馬側擦身而過,連頭也不回,匆匆而去。
韋松怅惘而立,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腦中盡翻騰着無數疑惑,暗忖道:真是樁奇怪的事,假如不是急着趕回家,我一定要跟去看看。
家,畢竟給了他更大的誘惑,他癡立片刻,聳聳肩頭,一帶絲缰,仍然選擇了歸象的小徑,隻是,雨還在紛紛下着,使他感到更加煩悶。
緩緩馳過小山,老遠地,就望見家門前那株垂柳,果然,那軟的枝條上,已經茂生着新綠,屋頂煙囪,正冒着袅袅炊煙,是母親在廚下準備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