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王世子
關燈
小
中
大
每年初夏,皇室都有溯離水西行,往上江行宮避暑的慣例。
六月頭上,就會有禮部尚書奏請皇帝選吉日出京,銮駕由離都清和宮朱雀門,經奉天橋過離水,上朱雀大道,彎至上江禦道的碼頭登船。
京城離水兩岸市面繁華,不但陸上行人如織,江面上也是輕舟穿梭,千帆齊發,每年隻有這一兩天,方圓兩裡内百姓們回避的一個不見,十幾裡江岸黃帷垂地,侍衛林立,一派肅殺。
禦駕所乘三層龍舟兩隻,各有漿夫兩百人分兩班行舟,一隻由皇帝領親王、近臣、内監登乘,皇後、妃子、女官侍奉太後和兩位太妃登乘另一隻随後,水兵武将、侍衛大臣所乘座船二十餘隻随駕同行,更有前導、護衛、殿後、負載禦用事物的輕舟不計其數,蜿蜒七八裡,浩浩蕩蕩西行。
離都東西各有水門一座,往日正門關閉,隻開下方小門,放來往商船漁舟通行,在這幾天便有京城水師總兵督導軍士重新油漆正門,紮黃緞,張彩燈,及至這一天清晨,關閉小門,軍士二十人在兩岸城頭搖動鐵盤,用鐵索絞起水門上兩道門闩,另有輕舟兩隻,在水面上以鐵鈎借離水潮流拉開千斤過龍門。
今年從過龍門出京的銮駕與往年不同,隻有太後的一隻坐船出京,随駕的隻有護衛的大臣,排場比往年要小了一半。
皇帝沒有随太後同行有個極大的緣故,隻因六月十五又逢各地藩王六年一度的進貢朝見大禮。
慶熹四年秋,太後仍在攝政,那一年最大的事便是皇帝大婚選妃,皇帝當時隻有十八歲,僅這一件事便繁文缛節之極,令他焦頭爛額,加之皇帝的同胞兄弟景儀十六歲成年選邸,加封為成親王,又要準備接着的親政大典,一年裡沒有清靜的時候,故而對那一年藩王進貢的事已經沒什麼印象。
今年可以說是皇帝親政以來第一次受藩王觐見,不但皇帝十分重視,京中各個衙門也是聞風而動,忙得足不沾塵,哪有閑心避暑。
以往藩王進貢,一向是在秋季,但因上次藩王朝見之後一直留到皇帝親政大典完畢才各回藩地,當時已是十一月頭上,天寒地凍,尤其是北方的幾位藩王,一路上更是大雪紛飛,苦不堪言。
太後母親的娘家是涼州的藩王,當時的涼王正是太後的舅父,年老體衰,感染風寒,次年就因肺疾去世。
太後因見各地的藩王為九月的朝見,大多在盛夏酷暑就要啟程,回去時又難免天冷辛苦,故将朝見改在六月,如此藩王們啟程時天氣尚不炎熱,返回時已近初秋,免去了許多颠簸。
對皇帝來說,避暑倒是件無可無不可的事,拿皇帝自己的話說:到處都是黃帷子圍着,什麼都看不見,有什麼可樂的?皇帝搖着扇子,在花園的樹陰底下乘涼,蟬栖柳梢,斷斷續續地嘶叫着。
朕也不覺得這宮裡熱到什麼地步。
吉祥正伏在石桌上奮筆疾書,聞言擡頭道:皇上自然是不稀罕,奴婢幾個倒想沾皇上的光出去走走。
誰說不去了?從這裡到上江,快馬不過半天的路程,等事情一完,咱們騎馬去。
吉祥道:隻是等朝見之後,隻怕就快入秋了。
皇上不是打算十二個藩王一一接見嗎? 皇帝看了看吉祥正在抄寫的名單,道:這倒不要幾日,幾個重要的親王,朕打算帶他們一同去向太後請安,其餘的六月二十日之前就遣他們回藩地。
說着不由冷笑,他們在外為王,過的是逍遙快活的日子,六年才來一次,就抱怨不疊,朕就要他們酷暑之下跋涉回去,他們吃點苦才知道王爺不是這麼好當的。
吉祥一向穩重,隻是微微一笑道:皇上聖明。
皇帝突然問:怎麼沒瞧見辟邪? 如意在園子的月亮門洞前笑道:皇上先前的口谕:此刻誰都不見,辟邪來了有一會兒了,沒敢通報。
皇帝笑道:你别和朕怄氣,叫他進來。
天氣已經有些炎熱了,辟邪卻仍是冰雪之姿,在外面等了大半天,卻一滴汗也不出,請過安後道:皇上要奴婢打聽的事,已經知道了。
吉祥如意悄悄屏退,皇帝點頭道:講。
其他藩王且不用說。
四個親王那裡除了涼王為了向景佳公主提親,親自來朝見之外,其他三個親王均遣了親王世子代替。
什麼?皇帝已經怒氣上湧,臉色鐵青地皺着眉,六年一次的大典,竟然都敢不親自進京 想必三位親王會稱自己已經年邁多病,不能奔波,再者也沒有幾年壽數,皇上年富力強,自然會由年輕的大臣輔佐,自己的世子雖然隻是庸才,但望能早日面聖,得皇上提攜。
說的很有禮啊。
皇帝怒極反笑。
辟邪接着道:随涼王同來的有他的司禮大臣和十六名内臣,想必是為議親一事方便。
另外由涼州兩名提督點了五百人護衛,不算僭越。
皇帝道:此刻涼王隻想先迎娶景佳公主下嫁,自然不會多生事端。
洪親王的世子卻在六月初一才啟程,帶了提督四人,總兵六名,精兵兩千快馬兼程,一路上騷擾地方 哼,皇帝冷笑道,他不過是母後的外甥,就這般的耀武揚威,等到他再做了親王,天下還有他放在眼裡的人麼? 皇上若問他這個罪名,洪王父子必定以沿途所經多峰一帶流寇衆多作為借口搪塞。
另外的呢? 西王白東樓的世子,乘船溯寒水北上,護衛的士兵有一千人,六名參将,但是,這六名參将中有兩個不是漢人。
苗人? 正是。
朝中曆來沒有苗人做官,這兩個人的來曆蹊跷,似乎武功很高。
苗人作亂還是近兩年的事。
西王藩地西鄰苗疆,南接大理,憚壓苗人,原本就是西王的職責。
前幾個月皇帝還因西王平寇不力下诏問過話,西王當時回奏道,苗人士兵居無定所,來去無蹤,一旦掃蕩,便竄入大理境内,實難平定。
如此看來,白東樓和苗人素有勾結,可惡之極。
更關鍵的是,西王世子不會平白無故地帶着這兩個苗人進京,分明是想和什麼人有所聯絡,或是談判,隻是不知對方是誰,到底要商議的是什麼事。
雖說西王指使苗人假扮來京朝見的大臣,已是大罪,但為了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現今也不能打草驚蛇。
東王呢? 辟邪笑道:說來慚愧,奴婢對東邊的事不太清楚。
隻知道東王世子杜闵這次帶的人中有一個絕頂的高手。
什麼意思?皇帝對江湖上的事不清楚,不由一臉迷茫。
這個人叫雷奇峰,據說他的武功已經到了摘葉飛花,以氣禦劍的境界,在江湖上是赫赫有名的殺手,若非他的名聲實在太響亮,以奴婢這般孤陋寡聞,絕對不會知道東王座下已經招攬了這等的高手。
摘葉飛花?皇帝笑道,你别和朕打啞迷,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辟邪想了一想道:就以大内侍衛而言,多半不等發現他近身,便會給他摘去頭顱。
皇帝不由打了個寒顫,道:東王勢力極大,世子上京朝見少不得要帶千八百人,還會用這樣的高手保護? 辟邪道:雷奇峰是個殺手,自然不是為了保護東王世子,而是為了來殺人。
皇帝突然憂心忡忡地道:如果他想對朕不利 東王就算跋扈,還不至于如此大逆不道。
辟邪的臉色幾乎是在強自忍笑,即便雷奇峰狗膽包天進宮行刺,侍衛當中能擋得住他一招半式的人還是有兩個。
一招半式之後呢?難道
六月頭上,就會有禮部尚書奏請皇帝選吉日出京,銮駕由離都清和宮朱雀門,經奉天橋過離水,上朱雀大道,彎至上江禦道的碼頭登船。
京城離水兩岸市面繁華,不但陸上行人如織,江面上也是輕舟穿梭,千帆齊發,每年隻有這一兩天,方圓兩裡内百姓們回避的一個不見,十幾裡江岸黃帷垂地,侍衛林立,一派肅殺。
禦駕所乘三層龍舟兩隻,各有漿夫兩百人分兩班行舟,一隻由皇帝領親王、近臣、内監登乘,皇後、妃子、女官侍奉太後和兩位太妃登乘另一隻随後,水兵武将、侍衛大臣所乘座船二十餘隻随駕同行,更有前導、護衛、殿後、負載禦用事物的輕舟不計其數,蜿蜒七八裡,浩浩蕩蕩西行。
離都東西各有水門一座,往日正門關閉,隻開下方小門,放來往商船漁舟通行,在這幾天便有京城水師總兵督導軍士重新油漆正門,紮黃緞,張彩燈,及至這一天清晨,關閉小門,軍士二十人在兩岸城頭搖動鐵盤,用鐵索絞起水門上兩道門闩,另有輕舟兩隻,在水面上以鐵鈎借離水潮流拉開千斤過龍門。
今年從過龍門出京的銮駕與往年不同,隻有太後的一隻坐船出京,随駕的隻有護衛的大臣,排場比往年要小了一半。
皇帝沒有随太後同行有個極大的緣故,隻因六月十五又逢各地藩王六年一度的進貢朝見大禮。
慶熹四年秋,太後仍在攝政,那一年最大的事便是皇帝大婚選妃,皇帝當時隻有十八歲,僅這一件事便繁文缛節之極,令他焦頭爛額,加之皇帝的同胞兄弟景儀十六歲成年選邸,加封為成親王,又要準備接着的親政大典,一年裡沒有清靜的時候,故而對那一年藩王進貢的事已經沒什麼印象。
今年可以說是皇帝親政以來第一次受藩王觐見,不但皇帝十分重視,京中各個衙門也是聞風而動,忙得足不沾塵,哪有閑心避暑。
以往藩王進貢,一向是在秋季,但因上次藩王朝見之後一直留到皇帝親政大典完畢才各回藩地,當時已是十一月頭上,天寒地凍,尤其是北方的幾位藩王,一路上更是大雪紛飛,苦不堪言。
太後母親的娘家是涼州的藩王,當時的涼王正是太後的舅父,年老體衰,感染風寒,次年就因肺疾去世。
太後因見各地的藩王為九月的朝見,大多在盛夏酷暑就要啟程,回去時又難免天冷辛苦,故将朝見改在六月,如此藩王們啟程時天氣尚不炎熱,返回時已近初秋,免去了許多颠簸。
對皇帝來說,避暑倒是件無可無不可的事,拿皇帝自己的話說:到處都是黃帷子圍着,什麼都看不見,有什麼可樂的?皇帝搖着扇子,在花園的樹陰底下乘涼,蟬栖柳梢,斷斷續續地嘶叫着。
朕也不覺得這宮裡熱到什麼地步。
吉祥正伏在石桌上奮筆疾書,聞言擡頭道:皇上自然是不稀罕,奴婢幾個倒想沾皇上的光出去走走。
誰說不去了?從這裡到上江,快馬不過半天的路程,等事情一完,咱們騎馬去。
吉祥道:隻是等朝見之後,隻怕就快入秋了。
皇上不是打算十二個藩王一一接見嗎? 皇帝看了看吉祥正在抄寫的名單,道:這倒不要幾日,幾個重要的親王,朕打算帶他們一同去向太後請安,其餘的六月二十日之前就遣他們回藩地。
說着不由冷笑,他們在外為王,過的是逍遙快活的日子,六年才來一次,就抱怨不疊,朕就要他們酷暑之下跋涉回去,他們吃點苦才知道王爺不是這麼好當的。
吉祥一向穩重,隻是微微一笑道:皇上聖明。
皇帝突然問:怎麼沒瞧見辟邪? 如意在園子的月亮門洞前笑道:皇上先前的口谕:此刻誰都不見,辟邪來了有一會兒了,沒敢通報。
皇帝笑道:你别和朕怄氣,叫他進來。
天氣已經有些炎熱了,辟邪卻仍是冰雪之姿,在外面等了大半天,卻一滴汗也不出,請過安後道:皇上要奴婢打聽的事,已經知道了。
吉祥如意悄悄屏退,皇帝點頭道:講。
其他藩王且不用說。
四個親王那裡除了涼王為了向景佳公主提親,親自來朝見之外,其他三個親王均遣了親王世子代替。
什麼?皇帝已經怒氣上湧,臉色鐵青地皺着眉,六年一次的大典,竟然都敢不親自進京 想必三位親王會稱自己已經年邁多病,不能奔波,再者也沒有幾年壽數,皇上年富力強,自然會由年輕的大臣輔佐,自己的世子雖然隻是庸才,但望能早日面聖,得皇上提攜。
說的很有禮啊。
皇帝怒極反笑。
辟邪接着道:随涼王同來的有他的司禮大臣和十六名内臣,想必是為議親一事方便。
另外由涼州兩名提督點了五百人護衛,不算僭越。
皇帝道:此刻涼王隻想先迎娶景佳公主下嫁,自然不會多生事端。
洪親王的世子卻在六月初一才啟程,帶了提督四人,總兵六名,精兵兩千快馬兼程,一路上騷擾地方 哼,皇帝冷笑道,他不過是母後的外甥,就這般的耀武揚威,等到他再做了親王,天下還有他放在眼裡的人麼? 皇上若問他這個罪名,洪王父子必定以沿途所經多峰一帶流寇衆多作為借口搪塞。
另外的呢? 西王白東樓的世子,乘船溯寒水北上,護衛的士兵有一千人,六名參将,但是,這六名參将中有兩個不是漢人。
苗人? 正是。
朝中曆來沒有苗人做官,這兩個人的來曆蹊跷,似乎武功很高。
苗人作亂還是近兩年的事。
西王藩地西鄰苗疆,南接大理,憚壓苗人,原本就是西王的職責。
前幾個月皇帝還因西王平寇不力下诏問過話,西王當時回奏道,苗人士兵居無定所,來去無蹤,一旦掃蕩,便竄入大理境内,實難平定。
如此看來,白東樓和苗人素有勾結,可惡之極。
更關鍵的是,西王世子不會平白無故地帶着這兩個苗人進京,分明是想和什麼人有所聯絡,或是談判,隻是不知對方是誰,到底要商議的是什麼事。
雖說西王指使苗人假扮來京朝見的大臣,已是大罪,但為了知道他們此行的目的,現今也不能打草驚蛇。
東王呢? 辟邪笑道:說來慚愧,奴婢對東邊的事不太清楚。
隻知道東王世子杜闵這次帶的人中有一個絕頂的高手。
什麼意思?皇帝對江湖上的事不清楚,不由一臉迷茫。
這個人叫雷奇峰,據說他的武功已經到了摘葉飛花,以氣禦劍的境界,在江湖上是赫赫有名的殺手,若非他的名聲實在太響亮,以奴婢這般孤陋寡聞,絕對不會知道東王座下已經招攬了這等的高手。
摘葉飛花?皇帝笑道,你别和朕打啞迷,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辟邪想了一想道:就以大内侍衛而言,多半不等發現他近身,便會給他摘去頭顱。
皇帝不由打了個寒顫,道:東王勢力極大,世子上京朝見少不得要帶千八百人,還會用這樣的高手保護? 辟邪道:雷奇峰是個殺手,自然不是為了保護東王世子,而是為了來殺人。
皇帝突然憂心忡忡地道:如果他想對朕不利 東王就算跋扈,還不至于如此大逆不道。
辟邪的臉色幾乎是在強自忍笑,即便雷奇峰狗膽包天進宮行刺,侍衛當中能擋得住他一招半式的人還是有兩個。
一招半式之後呢?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