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琴瑟和諧

關燈
有些事想不透,真想有你在身邊随時相商……伽羅,不如,你也搬到相府來吧?” 伽羅紅了臉兒,低聲道:“如今,你身邊有那麼多文經武緯的天下謀士佐僚,哪裡還要我的主意?而且,衆人也都住在相府。

    這些年裡,朝中百官也就你一人不肯納妾,别人私下裡早不知把我說成夜叉還是妖精了。

    我若再留宿宮中,豈不讓人笑掉大牙才怪呢!再說了,萬事開頭難,相府如今其實也是通夜燈火不息,你一晚上也不過和衣而卧一兩個時辰罷了,我在這裡,反倒打擾你……” 楊堅歎道:“雖屬僚衆多,有些事,卻是不能與人相商的。

    而且,他們又怎麼得似我的伽羅知冷知熱呵?” 伽羅道:“如今,府上也是天一亮,便有許多的客人等在門外了,也要有人照應的。

    我在府上,也便于交結于各王公諸臣之門,順便也可幫夫君察看收集些朝野諸事。

    如此,也好為夫君理政撫民通達一些實情。

    等過了這一段日子,我再好好陪你好麼?” 楊堅一笑,撫着伽羅的臉疼惜的說:“好吧,就聽你的。

    不過,府上的事,你也不可太過操勞。

    如今已有勇兒和廣兒,還有一群兄弟侄子們,他們都能幫你張羅事情了。

    還有圓通幾位忠誠能幹的家将,做事一向都穩妥可靠的。

    有些事能不自己親手做的,隻須交待他們就是了。

    你看,這才幾天?一張臉兒已瘦了許多。

    ” 伽羅羞赧地一笑:“門外那麼多的禁衛和屬僚,小心有人偷看你呢!夫君,趁熱先把湯渴了吧。

    ” 伽羅再次捧起湯碗。

     乘楊堅喝湯的當兒,伽羅一面就把在宇文盛葬禮上見到四姐的兒子李淵,以及李淵已被襄陽公主比射招婿,伽羅已答應四姐,要為外甥主辦婚事,并李淵眼下還是一介白衣的事,一一告訴了楊堅。

     楊堅道:“嗯,我看淵兒那孩子倒也穩重守誠,頗有武略。

    正好,我這裡也要用人的,不如将他晉為司武大夫、負責戍衛掖廷好了。

    ” 伽羅忙說:“夫君受命于危難,此時決不可先可格外晉遷自家子弟。

    司武大夫之職過于顯赫了,我看,不拘先放在哪裡曆練一番再說罷。

    若他果是堪造之材,又聲德過人,忠節誠信,再重用也不遲。

    ” 楊堅以為有理,想了想,又說“那就先晉為正三品的千牛備身吧。

    這也合乎朝廷一向晉遷世族子弟的規矩。

    ” 伽羅點頭道:“嗯,倒也是。

    親衛、勳衛、翊衛之職,曆來都是世家白衣子弟入仕的進位之階。

    而且,常侍身邊左右的三衛武官,還是用自家子弟的好。

    五姐之子宇文化及眼下也是一介白衣,他雖不如李淵人品穩重,畢竟也是自家的孩子,若隻晉遷淵兒一人,怕五姐和五姐夫心下失落,也一并晉為三品親衛吧。

    不是為了提攜親故,隻為五姐夫多年以來跟着他父親經曆沙場,武略骁銳,能征善戰。

    将來,恐怕會有用得着他的時候。

    ” 楊堅以為如此更妥。

     夫妻二人說話的當兒,就見已有好幾撥子的人先後過來奏事或是呈送奏章的。

     清知楊堅日理朝國軍政萬機,伽羅也不敢久耽,悄悄囑咐了一番服侍的内官:後夜天涼,記得給丞相加衣加被等話,這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外朝丞相府,往内廷走去。

     伽羅先來到太皇太後的聖德宮,觐見了太皇太後阿史那,奉上自家果園新摘的葡萄,閑話了一番後,這才便來到皇太後楊麗華居住的弘聖宮。

     麗華一人在内殿讀書,聞報母親到來,急忙放下手中的《春秋左傳》降階迎出。

    又親自攙母親來到内室,吩咐宮人捧上南朝新貢的鮮荔枝,沏上新貢的龍井。

     伽羅見女兒麗華一身素服,一頭烏發隻拿一支錫钗别着,别無裝飾。

    臉上的神情和她的衣着裝扮一樣,俱是清靜淡然。

     伽羅拿起女兒正讀的《春秋左傳》,略翻了一下,撫着書面說:“這些今古的志傳表紀,我一向以為,雖可警醒後人,弘揚禮義,不過,倒也不必處處奉行。

    其實,各朝志傳表紀的内容,多有前朝本朝後朝文人的個人好惡抑揚成分。

    或是有意删減隐匿,或是有意貶損譏贊,刻意張揚有之,渲染誇大有之。

    細究其來,往往不乏自相矛盾,或是自圓其說之嫌。

    ” 麗華點頭稱道:“我說呢,看到有些志傳,說到同一人,前朝志,與後朝志,褒貶抑揚上有時竟是大相徑庭。

    有些甚至出現父子爺孫僅僅相差幾歲的訛誤。

    心下還迷惑不解,怎麼古人也有糊塗賬的時候呢?” 伽羅笑道:“或誇大或貶損,其實原也有分定的。

    比如某朝的開國君主,文人便多有粉飾,而對某朝的亡國後主,卻多是無中生有、任意诋毀,往往并不肯論究國主本人背後那些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并非個人的原因。

    這些,多是文人為了證明開國君主對前朝的革代興替有理罷了。

    因而,每逢格外粉飾或是肆意抑貶之處,便須自己心内有數,懂得甄别。

    ” 麗華道:“我一向對所有古人典籍都是敬若神明,有時雖有些疑惑,卻也不敢菲薄前人。

    母親教